关于农村山区地质灾害特征与成因及防治策略探讨
2020-11-17狄玉琴
狄玉琴
摘 要: 农村山区地质灾害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严重的影响和破坏。本文以农村山区地质灾害特征与成因以及具体防治手段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当前农村山区复杂地质灾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论述,结合笔者在地质灾害领域的科研经验,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助力农村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控。
关键词: 农村山区;地质灾害;灾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5.014
引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农村山区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农村山区地质灾害的影响,开展地质灾害成因以及制定科学的防治手段,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针对农村山区地质灾害的科学防控,成为行业专业的科研重点与研究议题,引发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
1 农村山区地质灾害的特征
1.1 水文地质影响因素
水文地質的影响,主要是在雨季多发时节,以农村山区为代表的区域,出现大量的雨水汇集现象,进而导致泥石流雨季山体滑坡等问题产生,特别是我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的农村山区,在雨水较多时,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较大,每年都会对农村地区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造成部分人员伤亡。例如,2020年夏季,由于南方地区雨水众多,导致部分农村山区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以贵州六盘水为例,发生二十多处泥石流自然灾害问题,对当地的农村经济影响较大。水文水质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大量的雨水汇集,同时随着农村地区山体碎石含有量较大,引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害,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在雨水时节,对于水文地质的灾害预测,未能采取相应的准备,从而让损失进一步扩大。
1.2 山地的地质原因
山地的地质原因,是由于山体结构本身较为松软,尤其是山体地质结构以及岩石的组成成分,导致发生地质灾害后,山体的结构性发生变化,造成高处的碎石滑落,受重力势能的影响,对山体下的村庄、公路、桥梁等产生破坏。以汶川特大地震为例,受地震灾害影响,部分区域发生较为严重的山体滑落灾害,同时会引发地区河道的堵塞,进而产生新的地质问题。大多数的地质问题,会借助地区气候的影响,让灾害的影响性以及发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并且在一些较为严重的区域,还能够造成地面下沉、山体倾斜等灾难性事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1.3 其他原因
地质灾害的其他原因,可能存在河道冲刷、人为破坏等原因的影响,导致地质结构发生失稳,从而引发局部区域的地质问题。例如,近年来我国多地方发生农村地表塌陷的事故,一方面,是由于地下水的含量大幅度降低,引发局部区域的地下水层干涸,另一方面,部分区域的地下矿产被大面积开采,从而导致地下空间较大,当地下空间发生垮塌等问题时,极有可能造成地表空间的塌陷问题。
2 农村山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2.1 突发性
农村山区的地质灾害,大多存在突发性的特点,尤其是伴随恶劣的自然天气,导致地质灾害发生时,无法进行有效处理和管控,进而对居民以及生活区域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特发性的地质灾害,还会对一些重要的民用设施造成危害和影响,如水坝、学校等,进而造成灾害发生时间极短,无法采取相应的自救措施。
2.2 毁灭性
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伴随一定的毁灭性。以山洪为例,当局部地区开始降雨后,发生山洪的时间以及引发的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往往在数小时内产生,从而导致防控措施以及防控手段无法有效施展,从而造成地面设施发生毁灭性的打击。
2.3 爆发性
由于我国针对泥石流、地震、洪涝灾害等相关内容的防控策略较为有限,同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往往只能在灾后进行有效的救助和处理,在灾害发生前期的防控手段较为单一,无法实现对相关灾害的精准预控。
3 农村山区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
3.1 生物防控策略
生物防控策略,是利用现代生态治理策略,以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措施和手段,强化对于农村山区的生态治理。例如,以退耕还林为例,在山地滑坡较为严重的区域进行退耕还林工作,将耕地以树林进行替换,同时强化树林对水土的控制力度,种植抓地牢固,控水能力强的树木。另外,种植大量树木的同时,优化对于山区树林的科学护理,确保山体的水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众所周知,我国部分地区的山体滑坡以及泥石流灾害较为严重,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将山区的树林进行砍伐,然后利用大量土地进行耕种,而当雨季来临时,由于大量水分未能得到有效地吸收和控制,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问题产生。借助生物防控策略,将地质的原貌进行恢复和还原,同时对地质灾害问题进行科学的治理和管控,强化对农村山区地质灾害的管控成效。
3.2 构建地质灾害防控体系
构建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控体系,是将防、控、治三者有机结合。一方面,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成因与类型进行精准的监控和预警,同时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区域进行多元化的精准防控,提升受灾区域的防控水平,最后,针对已经发生的灾害区域进行科学治理,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程度。通过借助三者的联合管控策略,实现地质灾害防控体系的有效建立[1]。
3.3 强化对自然资源科学管控
地质灾害的发生,存在部分人为原因因素,因此以自然资源为例,需要制定科学的管控流程,合理化分配资源的开采程度,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开发矿产资源虽然能够为地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是同样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选择无人居住的区域进行开采和施工,同时对存在的居民区,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合理进行安置和搬迁,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问题的有效规避。另外,由于开采自然资源,必然会对周边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和破坏,因此制定相应的防控预案,确保在资源开采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环境的有效防控。例如,对掏空的山体区域进行填充和夯实,确保山体塌陷的风险程度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对周边农村的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影响和破坏[2]。
结论:综上所述,农村地质灾害的特征较为显著,开展相关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控,需要结合具体的灾害原因进行科学的制定和布控,切实为农村地区的地质环境带来新的改善和提升,促进农村区域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瑾,王益坪,张博文.浙江省诸暨市农村山区不稳定斜坡危险性分析[J].科技通报,2020,36(04):91-96.
[2] 何传琦,刘丹.山区农村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类型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J].江西建材,2019(1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