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用电子产品诱孩子吃饭
2020-11-17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为了让孩子吃得快些多些,很多家长会开着电视或打开手机喂孩子吃饭;在外面吃饭时,为了孩子不吵闹,家长会把手机扔给孩子玩;孩子哭闹或不听话时,会诱惑孩子说:你如果不哭了就可以看手机玩游戏,你听话了可以看电视……
然而,等孩子长大后,又会抱怨:“我感觉孩子抱着手机比写作业的时间多。”“我感觉孩子对游戏比学习热情。”“我担心孩子迷上电子游戏,但不知道怎么办。”
其实,家长们都知道常给孩子看电子产品不好,但上面的情景又总是会重复上演。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已没有人能真正选择不用电子产品了;不要说孩子,就连大人一天不碰手机,也觉得不习惯。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得学着怎么和电子产品好好相处。
我们都知道,学习能带来更多的好处,可为什么多数人还是更喜欢看电视、打游戏和刷社交媒体呢?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种大脑的神经递质:多巴胺。这是一种“愉悦分子”,它能让我们产生欲望,使我们有动力起来做事。
先来想想孩子玩手机时是什么样子?从外表看,孩子时而安静时而激动地坐在那里,全神贯注投入游戏当中。此时,他的大脑会受那些激烈的、互动的、被动反应的游戏环节刺激,分泌多巴胺,促使他们一直想玩游戏。
这也可解释为什么青少年会沉迷网络游戏。因为游戏中可以即时获得大量的多巴胺,而相比之下努力学习带来的满足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变得不再感兴趣且没有动力了。
家长都知道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不好,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研究表明,孩子过早、长时间玩电子产品,不仅影响视力,而且对视觉功能、听觉功能、前庭功能和本体觉功能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从而影响到专注力,直接影响或导致孩子后期对学习缺乏兴趣。
在孩子小的时候,有的家长因工作忙碌很少带出去接触大自然,电视成了孩子的“临时保姆”。电子产品明亮、动态的画面和强烈的声音,就会慢慢让孩子对于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性不断下降,使得今后孩子会更关注这些强信息,而对周围环境相对静态、微弱的信息产生不适应甚至忽略,比如看书、写作业、听课等。有的孩子下课后,对于上课内容不大记得,而对老师的衣服颜色却印象深刻。这就是注意力被转移的一个典型表现,也是感统失调的一种行为表现。此外,感统失调还会表现为自控能力差,不能凝视黑板,常常走神发呆;跟他说话总不能认真听,常常心不在焉;做啥事都有始无终……
在此提醒家长,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可能会有以下风险: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导致孩子脾气急、没有耐心、很难沟通、小动作多,严重的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那孩子就不能看电视、玩手机了吗?其实,全面禁止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有选择性并加以节制。
如果电视节目内容是健康的、正面的和有教育价值的,只要看的时间比较适当,不仅不会破坏他们的注意力,相反还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但是,长时间看电视会让孩子的大脑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形成只喜欢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不喜欢动脑筋想问题,更不喜欢用语言来表达,大脑的发育没有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的刺激,长此以往其结果可想而知。
有家长说,一关掉电视或手机游戏,孩子就会大哭大闹。这其实是一种正常反应。当一个人沉浸于某种事物时,突然被打断,情绪当然会变得很差,别说孩子,就是大人也一样。所以在控制孩子看电视或玩游戏这件事上,需要的不仅是耐心,还有家长的智慧和时间。同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
专心养育好孩子,一不留神也把自己养成了好父母,这便是“用心”的力量。培养孩子阅读如此,控制孩子看电视、玩游戏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