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复习策略探索
2020-11-17安徽
安徽
高三一轮复习是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涵育的关键环节,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最后一跃”。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教学实效呢?笔者认为,教师宜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明确教育目标,以教科书和高考试题为主要抓手,精简装备,有序组织,切实提升复习效益。《课程标准》是国家设置学校课程的基本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历史教科书是学科教学专家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以文字和图形等语言符号形式反映一定的历史课程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历史课程内容直接的物质载体,是师生历史教学活动的中介,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和习得素养的重要媒介;高考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和相关考试文件命制,是高三复习备考中最优质、最便捷、最权威的资源。
一、基于《课程标准》关键词的教学思考
《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而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完整把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应认识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对某一方面素养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例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第5 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笔者设计了“四步式”复习法。
(一)通览教材,编制年表(要求:时间明确,事件清晰,每条控制在10 字之内)
表1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大事年表
(二)精读教材,阐释年表
【阐释1】公元前8 世纪至公元前6 世纪:希腊城邦时代
(1)阅读古代希腊的地图,说说城邦时代希腊的地域范围?
(2)城邦的含义是什么?你怎样理解这个关键词汇?
(3)城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这与其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请具体说明。
(4)在希腊城邦时代,我国正处于什么时期?这一时期的中西政治文明有何相似之处?
【阐释2】公元前6 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基)
(1)梭伦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梭伦改革的关键措施有哪些?
(3)你怎样理解梭伦改革“动摇”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4)举例说明梭伦改革的奠基作用?
(5)公元前6 世纪初期,我国有哪些大规模的改革运动?请举例说明。
(三)链读教材,补充年表
表2 补充大事年表(部分)
(四)压缩教材,对比年表
以“时空观念”的培育为例,教师应综合运用《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让素养切实落地生根。具体而言,在编制本课大事年表以获取有效信息时,初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达成水平2 的相关要求,即“能够利用历史年表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在阐释年表时,培育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初步达到水平2 的基本要求,即“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和“能够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补充年表时,培育学生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分别达到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如古代、近现代),和较大范围,如跨国家、跨地区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和水平2(能够知道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的基本要求;在对比年表时,培育学生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素养,分别达到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和水平3(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的相关要求。
基于《课程标准》关键词的复习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厘清关键概念,明确教学思路及实施路径,从而精准施教,将素养涵育落到实处。
二、基于“教科书”文本的深挖与透析
高考试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不是套话,如何以“教科书”为媒介,在“源于”和“高于”之间探寻出路呢?基于“教科书”文本的深挖与透析要做好以下两点:
(一)精读文本,做到“19 到”
所谓“19 到”,即精心品味教科书的封面、前言、目录、单元引言、教学建议、课题、子标题、课导言、正文、插图、学思之窗、注释、历史纵横、模块链接、本课要旨、本课测评、学习延伸、附录一、附录二等。例如,在对教科书插图阅读的过程中,有学生提问: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场景图中的清朝官员为何面带微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后为何有自由女神像?《时局图》中的德国为什么是肠子?《苏格拉底之死》为何创作于1787 年?学生在精读中细心地观察并敏锐地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并成功化解疑惑,这正是新课程改革下“用教科书学”与“用教科书教”完美结合的典范。
(二)“点”动成“线”,“线”联成“网”
基于教科书核心概念的关联教学是教师引领学生科学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必由之路,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一时,“政治制度”是核心概念,如何深入浅出地攻破这个“点”呢?笔者引导学生以数学公式的形式简化这一概念,即“政治制度=国体+政体=谁统治+如何统治=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在复习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时,笔者以“市→市场→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样一组概念为支点组织学习,在厘清概念基本内涵的同时,构建了学科单元知识体系;在复习必修一第5 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笔者从“城邦”出发,设计了有关城邦的问题链:什么是城?什么是城邦?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城市化?什么是逆城市化?请分别列举中西方的实例进行说明。对比中西方城市化道路的异同,谈谈对当下的城市建设的启示等。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打破教科书模块间的限制,密切知识之间的联系,自主构建属于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
深挖的方式是“精读”,透析的路径是“链读”。“精读”是前提和基础,“链读”是延拓和升华,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三、基于“高考试题”的分类训练与专项研究
高考是连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桥梁,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是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高考试题”是高考政策与制度的直接体现,是高中师生实现与命题专家有效“对话”的重要媒介。基于高考试题的高三复习教学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分类训练
学情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基于高考真题分类训练的学情调研是提升复习效益的必由之路。学生升高三前的“实测”为合理制定高三学年教学计划提供了切实的学理依据,课前“预测”为一轮复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复习后的“评测”为教学补救提供了必要的实践依据,“模测”和“集测”意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考前“检测”则是熟悉高考试题结构的最后环节。具体而言:
1.“实测”
即在某日抽样准高三学生若干名,在固定教室封闭管理,并以当年的“真题”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以科学制定针对性复习计划。
2.“预测”
即预习中的测试,以“课”为单位,精选覆盖面广、难度适中的基础性试题,检测学生基本情况,以展开有针对性的复习教学。
3.“评测”
即复习后的检测,以“课”为单位精选高考试题,评估教学效果,为后续的教学补救提供依据。
4.“模测”
即在单元或模块复习教学结束后,以全国卷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12+1+1+3)为模板,精选历年高考试题,进行限时模拟测试。
5.“集测”
即将近几年高考试题分别以“24 道选择题”“1 道第41 题”“1 道第42 题”“3 道选做题”为单位,限时集中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6.“检测”
即在考前30 天内,以近几年的全国卷试题为训练单位,限时完成精选的15 套试题,以熟悉高考试题的基本结构,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高考试题的训练宜因时(复习时间段)、因地(所在考区)、因学(学情)、因教(教情)制宜,不宜教条化。
(二)专项研究
《教学考试》与中学历史教学类期刊中的试题研究类栏目均致力于高考试题的研究,值得教师细心品味。笔者曾梳理了历年高考试题,撰写并在《教学考试》杂志中发表了《基于“长时段”理论的高考试题研究——以1952——2017 年全国卷为例》《基于“中时段”理论的高考试题研究——以近五年全国卷第45 题为例》《基于“短时段”理论的高考试题研究——以2017 年全国卷Ⅰ第26 题为例》等文章,从整体和局部的双维视角探询高考试题命制的演变趋势,确立以真题为校标的模拟试题命制模式。
历史学科高考从不回避“热点”,如2019 年全国卷Ⅰ第41 题考查“改革开放”的历史,这是“次周年热点”问题;第29 题的《新青年》词频变化通过对计量史学方法的考查凸显了五四运动100 周年的“周年热点”等。据此,2021 年的备考应密切关注“建党100 周年”“新冠肺炎”等事件。笔者以中国微生物学先驱“伍连德”为检索词,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收集相关资料,命制了一道材料解析题:
例.(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伍连德(1897——1960 年),字星联,祖籍广东台山,我国著名预防医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际著名卫生防疫专家,他为中国现代医学卫生防疫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谓伍连德精神,即从1907——1937 年回归祖国的30 年间,对祖国卫生防疫事业开创进程中的理想信念、炽热情感、英雄气概、医术造诣和价值追求的高度凝练与集中表达,是一切以祖国利益为重的赤诚爱国主义精神、自强自立的创业创新精神、奉献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统一。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在中华医学会首次会议上,他要求使用国语;1911 年东北鼠疫爆发,他临危受命,北上抗疫并取得成功,他在东北防控鼠疫期间开创的隔离方案和救治措施至今仍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1915 年,他提出中国医学会应以“促进医学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唤起民众对于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兴趣”为宗旨,并采取积极行动,倡导科学救国之路;1935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人。
——摘编自《伍连德精神: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等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伍连德精神的基本内涵,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9 分)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伍连德精神对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意义。(6 分)
【参考答案】(1)基本内涵:以祖国利益为重的赤诚爱国主义精神;自强自立的创业创新精神;奉献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3 分)
时代背景:政局动荡,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社会经济萧条;向西方学习的救国图存思潮渐趋成熟;列强屡屡侵略,民族危机严重。(6 分)
(2)意义:
爱国:视国家主权与尊严至高无上;
敬业:为振兴民族医学卫生防疫事业勇于开拓;
诚信:凭借高超的医术造诣赢得世界赞誉;
友善:济世为怀的大爱感动天地。(6 分)
分类训练是对高考试题的直接运用,专项研究是对高考试题的深入剖析。没有训练的研究是“无中生有”,势必幻象丛生;没有研究的训练是“无的放矢”,难以真正生效,唯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将高考反拨教学的作用运用到极致。
总之,高三一轮复习教学宜紧扣《课程标准》,竭力抓好教科书和高考试题,这样才能切实提升高三一轮复习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