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异型体位垫的设计与应用
2020-11-17张永梅侯传花戴红艳
张永梅,侯传花,戴红艳,孙 申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江苏 南京 211102)
未出生的宝宝在子宫内,身体被子宫壁包裹,肢体受到挤压呈生理性屈曲位,该体位被称为理想体位[1]。早产儿出生后其生长环境发生变化,身体失去包裹,早产儿肌肉发育不完善缺乏张力,处于无法正常发展运动模式且骨骼易变形的危险中,需要一些支撑物才能保持体位[2]。近年来,对于早产儿综合发育模式的有效性已被广泛证实[3],体位护理是发育支持干预措施中的重要部分,实施有效的体位管理能够改善早产儿神经发育及肢体协调能力,通过正确的摆位,维持早产儿生理性屈曲,使其体位与宫内姿势更加相似,临床多采用鸟巢式护理[4],然而鸟巢体位包在维持理想体位的持续有效性和变换体位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目标体位不易保持,变换体位呈侧卧时会滚到一边或者身体扭曲,呈现异常不良姿势。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异型体位垫,应用于临床,其操作简便、安全,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异型体位垫的设计
异型体位垫采用弹力棉布料和泡沫颗粒制作,用弹力棉缝制成手臂形状,泡沫颗粒作为填充物,制作成两只手臂样体位垫。填充物采用环保EPS泡沫颗粒,颗粒直径选择2~3 mm,是食品级安全环保材料,常用作抱枕布偶的填充物,该颗粒具有材料柔韧、质轻、细腻,富有弹性、流动性强、耐抗压等特点。两个手臂样体位垫为一组,模仿母亲的两只手臂及手掌,一组体位垫的重量约130 g。
2 临床应用及效果
2.1 应用对象
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17年12月~2019年11月收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入住暖箱的早产儿。排除标准:机械通气;有被迫体位者;先天畸形;严重并发症。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将符合标准的早产儿6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两组各32例,1例因自动出院中途退出,2例因病情变化终止研究,最终实验组30例、对照组31例纳入研究。比较两组早产儿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应用方法
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两组早产儿分别采用不同的体位辅助用品进行体位护理,每3小时更换体位,护理过程中,如早产儿出现相冲突的治疗、护理操作或病情加重等情况,即终止。对照组应用常规体位护理:护理人员用婴儿包被自制成鸟巢将早产儿置于其中,摆位时保持头部与身体纵轴一致,呈中线位,颈肩部垫2~3 cm毛巾垫肩作为支撑,呈鼻吸位,将其双手放胸前,尽量让一只手触及口唇,鸟巢四周紧贴身体,提供触觉刺激及安全感。实验组在常规使用鸟巢式护围摆位的基础上加异型体位垫进行体位护理。使用方法:将患儿置于鸟巢式护围中,采用异型体位垫摆体位,侧卧位时摆位方法:第一个体位垫置于早产儿背部,从肩到臀,使骨盆和臀部向前倾,五指手掌包裹早产儿头部,第二个体位垫放置在臀部,从两腿之间穿过,支撑髋和下肢处于屈曲位,五指手掌放于胸前,使新生双手可触碰到身体或抓握 。仰卧位时摆位方法:第一个体位垫从早产儿一侧腰部到头顶,五指手掌包裹早产儿头部,第二个体位垫从脚底到另一侧的胸部,五指手掌放于胸前。
2.3 效果评价
2.3.1 评价指标
(1)理想体位和不良姿势的保持时长;(2)异常活动状态[5]次数。
2.3.2 评价方法
通过视频摄像记录两组早产儿的体位及活动状况。体位监测包括理想体位的保持时长和不良姿势的时长,理想体位包括生理性屈曲、头颈中立位、手在中线或口部。不良姿势包括手臂僵直外展,呈“W”,双下肢外展外旋,呈“M”。异常活动状况包括突然四肢外展或抖动(惊吓)和侧卧时滚到一边的次数。在住院后第1天和第2天进行监测,每天连续监测12h,每3小时更换体位;由未参加研究的2名高年资护士对结果判读,针对有疑虑的数据,需重新判读,取平均值。
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 效果评价
2.5.1 两组理想体位与不良姿势保持时长比较(见表2)
表2 理想体位和不良姿势:M(P25,P75)
2.5.2 两组患儿异常活动状态(见表3)
表3 两组异常活动状态比较(n)
3 讨 论
早产儿理想体位可以提高其自我安抚与平静的能力,促进关节的对称性,支持神经肌肉发育,促进自身调节能力。本研究显示早产儿异型体位垫能够持续有效地维持理想目标体位,避免头肩部的大范围甩动,较长时间保持患儿头颈中立位,促进其生理屈曲和内收姿势, 使早产儿的手长时间处在身体中线或口部,增加手头互动和吸吮手指的动作,刺激兴奋口腔迷走神经,高度模仿“宫内”姿势体位,营造类似子宫包裹身体的感受,增加边际感和安全感,促使早产儿安静入睡,维持稳定的生理和肢体活动。该异型体位垫形似两只手臂,摆位后如同母亲的怀抱,可以随意定型,适合不同体重、身长的早产儿,它能够做到全方位环绕,大面积的支撑,更好地包裹患儿,缩短上肢呈“W”姿势,下肢呈 “M”姿势的不良姿势时长,帮助早产儿对抗自身重力去将肢体朝向中线运动,比如患儿将手放到前胸、口周围或口中锻炼其吸吮能力,减少哭泣,满足早产儿的感官需求,促进大脑发育。体位垫的五指末端还可以供早产儿的握持,锻炼其握持反射能力。自制的鸟巢包边界难以定型,患儿哭闹或肢体活动容易松散,特别是侧卧位时不易维持目标体位,导致突然滚到一侧。异型体位垫能够辅助支撑早产儿整个背部,使骨盆和臀部向前倾,肢体有包裹,有效避免突然的四肢外展或抖动惊吓及侧卧时突然滚到一边的次数。
4 小 结
本研究设计的异型体位垫运用于早产儿体位管理中,能够有效维持理想的目标体位,减少哭闹,减少不良姿势。本研究对早产儿神经行为、生长发育、后期运动发育方面的追踪研究缺乏数据支持,且早产儿样本量较少,尤其是超低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对于不同胎龄、体重及生长发育阶段的早产儿的体位管理,未来有待于更大样本量进行临床试验,验证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