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稻31丰产稳产性分析
2020-11-17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新乡 453002)
新科稻31 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于2002年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郑稻18 号和自育的超级粳稻新稻18 号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混合法,结合多年多点抗病性筛选选育的优质粳稻新品种,于2017 年6 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70074),并申请了品种权保护。多年的试验示范和生产种植表明,该品种综合农艺性状好,株型紧凑,平均株高100.3cm,分蘖力强,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剑叶直立挺拔,穗大粒多,着粒较密,穗型直立,平均穗长16.9cm,成熟落黄好,籽粒椭圆形,种皮浅黄色,有香味;亩成穗数20.7 万,每穗总粒数平均为147.4 粒,结实率91%,千粒重25.2g,适宜机器插秧。近几年,气候条件变化给水稻安全生产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常规品种生产应用容易受到地域性限制。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是衡量一个品种是否适合生产推广的重要指标。孙建权等[1]采用与对照品种比较产量的方法来衡量品种的丰产性;温振民等[2]以高稳系数(HSC,high stability coefficient)来衡量品种的稳产性,HSC 值越大说明品种的稳产性越好,适应性越强。产量是由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构成,分析产量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可为针对性地提高产量提供依据。本研究以2015-2016 年国家水稻品种试验黄淮粳稻B 组汇总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新科稻31 的丰产稳产性、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实现新科稻31 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为黄淮稻区的水稻生产作出贡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数据来源试验数据源自2015-2016 年2 年的国家水稻品种试验黄淮粳稻B 组汇总资料,共计22 个点次。其中2015 年12 个参试品种,2016 年13 个参试品种,2 年均以徐稻3 号为对照品种,具体品种名称见表1。
1.2 试验方法试验按照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方案进行。参试品种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 次,小区面积13.34m2。按照试验方案进行田间有效穗数调查,成熟后全区人工收获,按小区单独收获,晾晒、称重计产并进行室内考种。田间管理与当地大田生产相同。丰产性通过和对照进行产量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用高稳系数法对品种的稳产性进行评价。高稳系数HSC=(Xi-Si)/1.10XCK×100,其中Xi 为某品种的平均产量,Si 为某品种的标准差,XCK为对照(CK)品种的平均产量。HSC 值越大说明品种的稳产性越好,适应性越强。
1.3 数据分析利用Excel 和DPS 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丰产性分析由表1 可知,2015 年新科稻31的产量为683.6kg/667m2,在12 个参试品种中排第4 名,较对照品种徐稻3 号增产7.05%,增产点率100%。2016 年新科稻31 的产量为665.9kg/667m2,在13 个参试品种中排第2 名,较对照品种徐稻3 号增产7.25%,增产点率100%。综合2 年试验数据,新科稻31 的产量均比对照徐稻3 号增产且增产点率达到100%,2 年试验产量排名分别是第4 名和第2 名,表现出强劲的丰产性。
2.2 稳产性分析由表1 可知,在2015 年的试验中新科稻31 和对照徐稻3 号的产量变异系数分别是9.0%和8.0%,在12 个品种中分别排第5 名和第3 名;在2016 年的试验中新科稻31 和对照徐稻3号的产量变异系数分别是5.0%和4.6%,在13 个品种中分别排第4 名和第1 名。综合2 年数据,新科稻31 在2 年试验中的产量变异系数均略高于对照品种,排名在参试品种中比较靠前,说明新科稻31的稳产性较好。在2015 年的试验中新科稻31 的高稳系数为88.6%,在12 个品种中排第4 名,对照徐稻3 号的高稳系数为83.7%,排第9 名。在2016 年的试验中新科稻31 的高稳系数为92.6%,和津粳优2018、扬粳306 并列排第1 名,对照徐稻3 号的高稳系数为86.7%,排第12 名。新科稻31 在2 年试验中的高稳系数分别排第4 名和第1 名,均比对照高,表现出很好的稳产性,说明新科稻31 是一个丰产稳产性好的品种。
表1 参试品种产量、变异系数及高稳系数
2.3 产量与其构成要素相关性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新科稻31 产量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对2 年的产量和构成要素的数据进行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由表2 可知,新科稻31 的平均有效穗数为20.8万/667m2,平均穗粒数为147.4 粒,千粒重为25.3g。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异系数变化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说明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可塑性较强,易受外部环境因素和栽培方式的影响,可以通过合理的栽培措施增加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提高新科稻31 的产量;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小,相对比较稳定。对新科稻31 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表3):有效穗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产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说明新科稻31 的产量与有效穗数、结实率关系较大,在栽培上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提高结实率更容易达到增产的目的。
表2 新科稻31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异系数
表3 新科稻31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水稻产量提高的关键就是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达到最佳状态。在对新科稻31 产量构成要素对产量影响的分析中可知,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最易受环境和栽培方式的影响,有效穗数次之,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小,相对稳定。在相关分析中,有效穗数、结实率与产量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成穗数和结实率来提高新科稻31 的产量。在大田应用上,可以通过适度增加栽插密度,提高单位面积成穗数,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分蘖期及时晾田控制无效分蘖,穗分化期追施保花肥,以提高穗粒数和结实率,提高产量[3]。水稻品种选育在注重高产的同时,还要兼顾稳产性和适应性。新科稻31 在2 年区试中,产量分别居第4 位和第2 位,均比对照增产,表现出很强的丰产性;增产点率100%,高稳系数大,表现出很好的稳产性和适应性,是一个丰产稳产的品种。同时新科稻31 熟期较早,为直立穗型品种,在多年的种植中发现新科稻31 直播栽培更具有优势,耐密性好,抗倒抗病,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巨大,是一个极具推广潜力的优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