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级护理在慢性非癌性疼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11-17刘玉萍
陈 婕,韩 茜*,刘玉萍,刘 倩
(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江苏 徐州 2210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江苏 徐州 221000;3.徐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慢性疼痛属于同潜在或者是实际组织损伤有一定关系,包括情感、感觉及社会的等成分的一种疼痛体验。慢性非癌性疼痛则是指非恶性肿瘤所引起的持续时间≥3个月的疼痛,可伴或不伴病理过程。慢性非癌性疼痛不仅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其治疗目标也存在差异[1],有研究显示我国70%慢性非癌性疼痛患者未得到及时和规范治疗。患者长期处在疼痛状态中,往往产生焦虑、抑郁、个性改变等不良心理状态,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及治疗效果[2]。此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部分慢性非癌性疼痛患者行心理分级护理干预,以探析该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慢性非癌性疼痛患者,按照治疗期间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纳入标准:存在慢性非癌性疼痛;年龄≥20岁;意识清晰,患者知情并配合调查。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系统疾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存在手术或创伤性操作引起的急性疼痛。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0~65岁,平均(48.1±1.4)岁;疼痛程度:轻度疼痛12例,中度疼痛23例,重度疼痛15例。研究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20~65岁,平均(48.5±1.5)岁;疼痛程度:轻度疼痛11例,中度疼痛22例,重度疼痛17例。组间对比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行常规护理,入院后护士给予患者常规疾病健康宣教、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及临床照护等[3]。
1.2.2 研究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添加心理分级护理,本组常规护理内容同对照组一致,心理分级护理:,由疼痛科护士长任组长,小组成员包括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和护师2名。由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护士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组织学习心理分级护理相关知识以及量表应用等内容,培训完毕经考核后上岗工作。科室护士组建心理分级护理小组长负责对护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及实施,其他小组成员负责心理分级护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操作。根据患者评估结果,进行分级护理干预[4]。
(1)一级心理干预。实施者每天进行疼痛评分至少1次,和患者及亲属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其实施常规心理护理,叮嘱患者亲属要配合护理工作,共同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护理干预[5]。
(2)二级心理干预。实施者必须具备一名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者,每天进行疼痛评分至少2次,动态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后,根据其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护士每天都要主动同患者进行交流,交流时间要在30 min以上,了解并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引导患者去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并为其提供对应的心理干预,纠正认知偏差,提供信息支持,指导患者放松治疗[6]。
(3)三级心理护理:实施者包括一名副主任护师职称者和具备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护士,每天进行疼痛评分至少4次,对病人的疼痛变化随时评估,为患者讲解疼痛相关知识,消除疼痛治疗过程中的错误观念。若疼痛症状明显,及时通知临床医生给予药物止痛等措施。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言行举止,嘱咐患者家属尽可能全程陪伴患者,以消除患者孤独感,睡眠障碍者可以遵医嘱给予药物辅助睡眠,通过与患者的主动交流,拉近护患之间距离,正确指引患者去了解认识自己的疾病,根据相关原因进行1对1心理干预,情况需要时邀请心理专家为患者会诊,以改善其不良心理情绪[7-8]。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在研究实施1周时使用NRS进行疼痛程度测评,疼痛划分标准:无痛:0分;轻度疼痛:1~3分,疼痛可承受,睡眠不受影响;中度疼痛:4~6分,疼痛明显难以忍受,需依靠药物,睡眠受到影响;重度疼痛:7~10分,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使用镇痛药物,不能入睡并可能出现神经紊乱等症状。
1.3.2 采用PSQI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PSQI用于评定测试者的睡眠质量,包括18个条目,分为7个成分,每个成分按0~3分计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3 使用科室自制满意度问卷对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该问卷共计10个方面,单方面1到5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组间对比患者疼痛程度
研究组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情况比较[n(%)]
2.2 组间对比患者睡眠质量
观察组患者实施心理分级护理干预后,PSQI各方面得分及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指数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指数比较(分,±s)
成分 对照组 观察组 t P睡眠质量 11.3±1.4 18.1±1.6 22.616 0.000入睡时间 10.9±1.5 17.9±2.3 18.026 0.000睡眠时间 11.0±1.2 18.0±1.4 26.844 0.000睡眠效率 12.4±1.6 19.3±1.2 24.395 0.000睡眠障碍 12.0±1.2 18.6±1.3 26.379 0.000催眠药物 11.3±1.1 17.9±1.8 22.123 0.000日间功能障碍12.0±1.4 18.2±1.5 21.367 0.000 PSQI总分 80.9±9.4 128.0±11.1 22.897 0.000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组间对比患者护理满意度[n(%)]
3 讨 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尚无彻底解决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微创、介入治疗及心理治疗等[9-10]。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护理干预后研究组各项疼痛状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同宋春燕,吴红艳,戴红梅[11]在慢性疼痛门诊患者心理体验的现象学研究一文中所得研究结果一致。证实心理分级护理可改善患者疼痛情况。分析原认为因可能是通过对研究组患者的心理护理分级,分类给予不同级别的心理干预措施,针对疼痛过程中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如负性情绪、睡眠障碍等,开展有针对性的疼痛与心理干预,为患者提供相应指导、帮助。
实施该护理模式后,护士在进行护理干预时有一定侧重,优化了护理资源配置与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患者睡眠质量同样的明显提升。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睡眠评价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同江倩倩,贾泽娟,张昭[12]在心理干预改善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一文中所得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分析认为,心理分级护理对护理工作进行细致规划,从根源入手,通过一系列心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自信,改善心理状态的同时,加速疾病康复速度,继而改善预后,保证患者满意度,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慢性非癌性疼痛患者临床治疗期间行心理分级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增强治疗效果,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