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预防部队新兵训练伤中的效果观察
2020-11-17刘彩琴
刘彩琴
(武警山西总队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军事训练伤为部队新兵的身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为确保训练效果,应就心理问题有效解决,有效降低训练伤的发生率[1-2]。本文就心理干预在预防训练伤中的应用效果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象为某作战部队200名新兵,入选时间为2016年7月~2018年5月。采取随机双盲法,将所有新兵分成两组,每组100名,均为男性。对照组中,新兵年龄在18~22岁区间内,平均(20.2±2.8)岁;体重为56~78 kg,平均(65.8±3.7)kg;身高为172~188 cm,平均(180.3±4.5)cm。观察组中,新兵年龄在18至23岁区间内,平均(20.3±2.9)岁;体重为55~78 kg,平均(65.7±3.5)kg;身高为171~189 cm,平均(180.6±4.7)cm。基础资料对比中,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新兵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应用心理干预,操作如下:实际训练过程中,如果发现新兵存在心理障碍,应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给予科学的疏导,找出解决方法,帮助新兵克服情绪障碍,恢复与环境的协调性,通过缓解训练过程中的不良心理(如焦虑、紧张、抑郁等),能够有效预防训练伤的发生。其次,加大对新兵心里技能的训练力度,也即通过采取模拟训练、自我认知训练、情绪控制训练、合理冒险及团队合作等训练方法,使新兵学会对自身心理状态及运动行为进行合理调节。训练共持续三个月,每周2~4次,每次持续1~2 h。其三,待训练结束以后,对新兵展开心理康复指导,给予其足够的关怀,尽量满足其合理的心理需求。同时,通过与战友、指导员及心理专家等进行交流,借助团队的力量来增强新兵的归属感,并与战友相互鼓励与支持,来促进康复。除此之外,还可采取以下健康干预措施:①做好安全防护教育工作,促进新兵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确保对各训练项目中的致伤环节,及其发生的原因、预防对策等,进行充分掌握。②科学组织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开展训练工作,并控制好训练的时间,做到劳逸结合,有效减少因训练疲劳而引起的训练伤。
1.3 观察指标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估心理健康状态,包括精神病性、焦虑、抑郁、恐惧、强迫、偏执等9个项目,总分为27分,得分越低,表明心理越健康。观察并记录新兵软组织挫伤、关节韧带损伤及骨折等训练伤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观察组新兵干预后的SCL-90评分为(10.3±0.8)分,相比于对照组的(18.6±2.0)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伤发生率为7.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0%,数据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新兵训练伤发生情况[n(%)]
3 结 论
在军事演习以及日常训练过程中,新兵容易出现抑郁的情绪,这对 心理健康及部队建设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3]。具体分析,在入伍之前,新兵对军队存在向往的心理,在入伍初期,其精神也会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其心理也会受到不小的冲击。本研究中,通过对新兵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其各项心理因子均比较高,表明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新兵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不对的领导及医务人员应对新兵展开心理咨询,了解其心理状态,积极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工作,以有效预防训练伤的出现[4]。
心理干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部队的军事训练水平。这是因为通过对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充分掌握,可积极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升,这同时也是新时期保持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5]。因此,医务人员应根据新兵的心理评估结果,制定出科学可行的解决对策,并及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新兵的自我保护意识,有效预防严重训练伤的发生。本研究中,应用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新兵,其心理状态评分及训练伤发生率均显著优于仅接受常规健康教育的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心理干预结合防控措施,能够明显提高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对军营环境有一个充分了解,面对危险及困难时,能够激发出无尽的勇气及信念,在实现训练成绩提高的同时,有效降低训练伤的发生率。
通过对部队新兵展开科学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减少训练伤的发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