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如何转型以适应融媒体发展需求

2020-11-17

记者观察 2020年17期
关键词:传输受众内容

一、传统媒体新闻的问题

首先是缺少时效性和感染力。老旧媒体的新闻通常有着稳固的播放时间,一天只能播放一次而且栏目固定,总的来说就是事情出现以后,不能及时地传输信息。此外,因为新闻的相关接触人主要是采访记者,人员会遭到一定的约束,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以往新闻内容的多元性造成不良的影响。其次是老旧媒体内容的格式化。在内容的类型与格式层面,老旧媒体新闻拥有共同的、标准的方式,无法和内容新颖、种类丰富的新媒体相角逐。电视台新闻内容的主题与定位很容易会遭到限制,种类与形式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规范,语言、主题等都要接受层层审核,没有鲜明的特征。最后是老旧新闻媒体观念单调。老旧媒体的新闻内容遭受到主流观念的作用,并且也会由于官方的需要,而不进行一点评论或者是有着明显倾向性的报道。要是不能吸收群众的心声,就无法产生互动体系,长时间下来也会让群众没有信心。

二、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是各种媒体协同出现。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制作形式不再是单纯的采访编辑,伴随着自媒体的崛起,受众借助互联网传输实时新闻信息,就变成了拓展新闻资源的关键渠道。新闻的内容与观点接受到观众的意见并进行调整,新闻的品质就会持续增强。受众之间也能够彼此传输,新闻传输渠道扩大。

二是碎片化读取。伴随着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的迅速发展,大众阅读新闻内容的渠道也变得越加多元与方便,观看电视栏目、浏览网上信息等都展现出“碎片化”的势头,而为了契合观众的要求,新闻的播放内容就慢慢转换成短小、凝聚与便捷。但是信息的传播更注重时效性,而缺少对新闻内容的求证,无视了观众对消息的深层次探究和分析,也产生了大量的不实新闻传播,对新闻的准确性与权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是社交化的网络式传播。在老旧的新闻传输形式中,受众只是被动地阅读电视台的新闻信息,不具备互动体系,群众看到的只是官方电视台的一家之辞。在融媒体大背景下,发声的媒体逐渐增多,产生各式各样的形式。不相同媒体之间彼此转发。经过相关调查表明,在微博的转发总数上,企业媒体平均有250多次,而官方的媒体却只有不到80次。而在底下评论区,企业媒体大致有一百左右的评论数量,而官方媒体仅仅为24条。我国媒体的结合发展在近些年以来展现出十分高的重视程度,可以不停促进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

三、传统媒体新闻从业人员怎样转型

(一)电视台记者要提升自身素养

采访记者要坚定新闻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对新闻信息开展深层次的探究,引领积极向上的舆论方向,让观众知晓更加全面的内容。要养成优质的职业品德,不开展不实新闻消息推广,对新闻内容做好鉴别,把有价值的、准确的内容播放给受众。知晓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规律,切实变成使用当代传媒新技术、新形式的行家。并且,还应该增强和老旧媒体彼此的交流,搭建和受众对话的途径,保障消息传播的顺利,在多种媒体之中吸收有效的新闻信息。

(二)促进内容创新

要扩大对内容的运营,转换以往的新闻制作方式,坚定新闻的权威性与创造性同行。了解先进的新媒体传输手段,借助多元新颖的方式展现出拥有一定创造性、专业性与无法粘贴的内容。转换思想,坚持新闻信息理念,对新闻内容开展高规模的包装。搭建观众沟通反馈平台,针对焦点问题完成评论,增强参与意识,促进电视栏目内容的创新。

(三)和大数据相融合

融媒体环境的新闻推广能够利用“大数据”促进发展。一个方面,融媒体社会的新闻需要借助“大数据”的运用进行研究,实行新闻内容的收集、信息调查时焦点问题的扫描等。在另一个方面,融媒体社会的新闻访问编辑记者还能够利用“大数据”探究,知晓观众的需要,同时取得大众对新闻信息的反馈,达成受众的优质体验。

四、结语

总之,融媒体大背景下,老旧的新闻传输形式遭到冲击,尽管以往的不足之处无法切实适应融媒体社会的受众需要,但是真实的、权威的新闻制作需要延续与宣扬。

猜你喜欢

传输受众内容
新媒体传播以及受众参与式文化发展
地铁SDH、OTN传输组网分析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技术分析
浅谈垂直极化天线在地面数字电视传输中的应用
4K传输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