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短视频新闻——浅析第二十八届、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短视频新闻作品

2020-11-17

记者观察 2020年17期
关键词:视频新闻新闻奖受众

一、聚焦重大主题,短视频承载优质内容

当前,短视频已成为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各大媒体打造新闻信息产品的常用手段。中国新闻奖增设短视频新闻奖对主流媒体创新传播形式起到了风向标式引导。

中国新闻奖中“短视频新闻奖项”定义为“在移动端发布的短视频类新闻作品(含纪录片)”,评选标准为“短视频新闻要求时效性强,新闻价值大,立意深刻;现场感强,音质画面效果好,信息含量丰富;剪辑精心,短小精悍。”

如何在短小精悍的视频体裁中传递优质的内容,获取受众注意力,首先考验的是对新闻主题的策划选择。在这两届获奖作品中,创作者们普遍在主题把握上紧跟重大主题,切入式发掘新闻,尤其紧抓时政热点。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融媒体短视频特等奖作品《“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以“中国一分钟”为切口,系列视频展现中国在基建、科研等各方面取得的可喜成就。以短视频形式在中国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游刃有余进行表达,由此构筑改革开放40年成就的全景,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该作品获得海量传播和好评。

天津津云客户端短视频作品《臊子书记》则围绕脱贫攻坚的主题主线,选择从“臊子书记”这样的典型人物着手,折射出了扶贫干部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道路上不懈奋斗的大情怀,让脱贫攻坚的时代命题变得可观可感。

在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的13个短视频新闻中,有6个围绕十九大、“两会”、台湾问题、党政队伍建设等重大时政主题取材展开。一等奖作品《公仆之路》通过典型材料,解读了“公仆”内涵,歌颂了“公仆”精神;《老外看中国:英国小哥细数“两会”关键词》以“外国人看中国”的角度,捕捉“两会”这一重大题材。

在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弘扬主旋律外,短视频新闻也注重从民生热点话题中做文章,引导热点舆论。2019年,《重磅!北京同仁堂蜂蜜:过期品送入原料库还涉嫌更改生产日期》堪称短视频调查类报道的典范,2018年,获奖的短视频《网红店假排队调查》同样反映主流价值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书写伟大时代,凝聚社会力量,这些优秀的短视频新闻作品以鲜明的主题,以融媒体相对活泼的表现,真正让新闻作品举旗帜、聚民心的导向作用落到实处,展现了主流媒体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二、微观视角切入,平等化叙事传递价值

在媒体快速融合发展的时代,受众已由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获取,作为新闻传播机构,必须更多研究受众群体的需求、接受信息的习惯等,才能形成有效传播。适应移动化传播形成的视频观看氛围,即使是大而全的宏观叙事,也需要寻找到良好的切入点,最好能够贴近受众,朴素表达,以平等化、易接受的方式叙事,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两届中国新闻奖的优秀短视频新闻中,不少都从“小人物”“小事件”中切入,实则达到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展现国家发展成就、在舆论场发出中国声音等“宏大命题”的最终效果。

获得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震撼180秒!孤岛夫妻一世告白:我守着你,你守着国》,以守护开山岛长达32年的王继才夫妻的故事着手,以拍摄纪录片的手法制作新闻片,由一对平凡又不平凡的夫妻这个小切口引入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短视频没有刻意拔高,却以直击人心的细节情节诠释了朴素的爱国主义,引发千万网友共鸣,达到了传播主流正能量效果。

对《“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而言,主创者们也不断琢磨如何跳出大历史的宏观视角,调动受众情绪,形成观点认同、价值认同。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编张意轩在2019中国新媒体大会“融合发展中的内容创新创优”分论坛上分享,他们通过在内容上深挖属于每个行业的发展成就,展现地区的风土人情,在形式上,通过具体细微的画面、直观可感的数据,凿穿主旋律说教式内容与受众之间的“隔离墙”,让用户觉得好看、好玩。

四川观察客户端推出的短视频《上桥!今天和“溜索”说再见》则实现了硬新闻事件的软着陆。主创团队面对“四川梁山最后一座溜索改桥项目贯通,民族地区正式结束溜索时代”这样的宏大时代节点,选择将镜头对准对坪镇一个在金沙江畔生活的乡村教师邹金萍,以主角自诉的方式,讲述了她与溜索、与桥的故事,最终展现了“溜索改桥”工程带给老百姓带来的改变和福祉,全网点击破千万次。

对于普遍进行融媒体改革的传统媒体来说,短视频的发布平台不再局限于自有的网站、新闻客户端,还包括微博、微信,甚至是抖音、脸书、哔哩哔哩等平台。以微视角切入,叙事化展开,更符合新媒体时代传播形式,有利于抓住受众眼球,增强引导力。

三、创新呈现手法,赋予视频表现张力

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短视频质量良莠不齐,两届经过筛选获奖的新闻短视频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创意策划、制作技术等方面堪称精品。

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融媒体短视频一等奖的作品《鼓岭!鼓岭!》作为中央电视台新媒体精心推出的“习近平的故事”系列微视频之一,讲述了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促成的一段中外民间交往佳话。在叙事方式上,视频采用沙画+电视资料画面+现场回访,在还原事实的基础上,以情叙事,故事化的风格赋予这条时政新闻浓重的人文情怀,使受众获得共情。

讲述脱贫攻坚带头人故事的《臊子书记》,在视频拍摄中全方位运用无人机、滑轨、运动摄影机等设备,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真实记录,呈现了高质量的画面,在后期制作上,创新性地运用了3D效果、MG动画等新颖的特技。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视频《好运中国:英国小哥侃两会》则通过影视特技抠像技术,大胆创新,实现了新闻视频中艺术与技术、教育性与可看性的高度融合,该创新举措还获得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

在传递新闻事实,讲好新闻故事的同时,如何巧妙运用视频叙事手法、拍摄技巧、剪辑技术等,让短视频新闻获得口碑和流量双收,这些优秀案例都可为业界提供借鉴、开拓思路。

猜你喜欢

视频新闻新闻奖受众
对移动新媒体时代网络短视频新闻的发展探索
短视频新闻如何把握视角、视觉、视野、视界——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培训心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共情——从一则视频新闻的传播看融媒体的变与不变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从媒介融合角度浅谈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