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顶针见证沂蒙精神

2020-11-17冯汝林网络部李凌波

中国火炬 2020年11期
关键词:沂蒙老区战士

本刊记者 冯汝林 网络部 李凌波

明德英用乳汁喂养伤员

战火硝烟中,沂蒙老区人民与党和人民军队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涌现出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明德英,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王换于,为保障部队通行带领32 名妇女跳下冰冷河水用门板搭建人桥的李桂芳,不顾个人安危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著名的红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视察临沂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临沂市各级关工委组织动员五老,利用沂蒙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在青少年中讲好沂蒙故事,传承沂蒙精神,帮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中国火炬》记者来到这片红色母亲的土地,聆听红嫂们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故事,近距离感悟沂蒙精神和红嫂力量。

沂蒙多红嫂 精神代代传

沂蒙红嫂——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革命年代的沂蒙山区有420 万人口,其中120 多万人拥军支前,21 万多人参军参战,10 万多名烈士英勇牺牲。“村村有烈士,村村有红嫂。”

明德英、王换于、李桂芳、胡玉萍、祖秀莲、侍振玉、梁怀玉、刘玉梅、方兰亭、李凤兰、范桂君、王自生、公成美、王桂花……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是国内唯一一家系统全面展示红嫂形象的展馆。纪念馆的红嫂墙上,展示了200 多位红嫂的事迹。面对着密密麻麻排布着的照片,记者明白了,“红嫂”已不是单指哪一个人,而是无数个在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沂蒙妇女共同的名字。

记者在当地听到一个故事,当年迟浩田将军曾经来沂蒙山区寻找两位曾用乳汁和小米粥救活他的红嫂。老区的红嫂们说,像俺们这个年纪的人,谁都做过这样的事,这是应该的,您还找什么呀?

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俺们豁上命,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

于爱梅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她的母亲张淑贞是沂蒙红嫂,女儿高洁是沂蒙精神宣讲员。一家四代,皆红嫂。

《中国火炬》记者(以下简称记者)采访了于爱梅。

王换于战时托儿所(局部)

记者:于阿姨,您能给我们讲讲您奶奶的故事吗?

于爱梅:俺奶奶很早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带领全家办起战时托儿所,照顾八路军的42 个孩子。这些孩子最大的六七岁,最小的才生下来3 天。有8 个孩子是烈士的。

记者:全家人都被您奶奶发动起来了?

于爱梅:是的。当时鬼子经常扫荡,形势非常紧张。日本鬼子的口号是,窝藏一个八路,杀光全家。俺父亲和俺叔在村后岭垒了一个大地窖,在东山挖了一个山洞,随时准备藏孩子。俺奶奶、俺娘、俺婶子照顾孩子。

记者:在当时的条件下,照顾这么多孩子不容易吧?

于爱梅:为了照看好这些孩子,俺奶奶、俺娘、俺婶子常常整夜不睡觉。由于累,再加上生活条件差,俺娘和俺婶子奶水少了。俺奶奶一直对俺娘和俺婶子讲,奶水要给年龄最小、体质最弱的孩子喝。咱家的孩子,磕死了不要紧,你们还能生养。如果烈士的孩子死了,烈士就断了根呀。我们豁上命,也不能让烈士们断了根。

记者:您的母亲和婶子同意吗?

于爱梅:俺娘和俺婶子时刻记着俺奶奶的话,她们也是这样做的。3年里,因为饥饿和照顾不上,家里有4 个孩子夭折。那时候条件差,用杂粮在碾上磨成粉做成面糊糊,喂养八路军的孩子。我的4 个哥哥啊,他们都没能见到咱们今天的好日子。

记者:那些孩子最后怎么样?

于爱梅:42 个孩子没有伤一个,后来都回到父母身边,或者被组织接走了。

记者:于阿姨,讲一讲您的母亲吧。

于爱梅:俺娘张淑贞是奶奶的得力助手,她一生听党的话,跟着党走。临终前,她把一辈子的积蓄18939.8 元都交给了党组织。走的时候,俺娘手里还攥着党徽。她党龄有80年,是沂蒙山区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沂蒙红嫂。

记者:听说您现在是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会长,在全国弘扬沂蒙精神?

朱呈瑢(右二)和战士冒着大雪巡逻

于爱梅:俺是从小听战争年代的故事长大的。在俺奶奶和俺娘的言传身教下,俺骨子里始终流淌着红色血液,也接过了传承红色基因的接力棒。沂蒙山精神是我们党带领军队和人民共同铸造的。现在国家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俺觉得这和沂蒙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俺要在全国每个省会城市建立一个沂蒙精神展馆,让沂蒙精神在全国落地、生根。现在,北京、上海的沂蒙精神展馆正在筹备中。

记者:您对青少年,包括您的孩子,有什么期望?

于爱梅:俺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沂蒙精神,能够加入到弘扬、传承沂蒙精神的队伍中。可喜的是,俺的女儿高洁也成了沂蒙精神的宣传者,到各处宣讲沂蒙精神和红嫂故事。

新红嫂朱呈瑢:“俺要去火神山,给战士们煮饺子。”

在临沂,提起朱老大,人们都知道是朱呈瑢。朱呈瑢是临沂市五老,也是临沂市委、市政府明确命名的“沂蒙新红嫂”。从东海临沂舰到阿拉山口哨所,从南海孤岛海防到长白山军营,她认下了5000 多个“兵儿子”,是战士心中“最美丽的兵妈妈”。

今年大年初一,朱呈瑢刚刚拥军回家,从电视上看到武汉疫情不容乐观的报道。她和几个在一线执勤的“兵儿子”连线,知道战士们非常辛苦。她下定决心,要把煮好的饺子送到战士们手中,让他们吃一顿热乎乎的饭,因为“我是他们的妈妈”。朱呈瑢打电话联系肉制品公司、蔬菜种植户,大家听说是去武汉拥军,一路绿灯,优先为她提供原料。她带领职工加班加点,两天两夜制作了20 吨水饺,有猪肉萝卜、猪肉白菜、猪肉莲藕、白菜豆腐几种馅儿。

赶赴疫区时,朱呈镕没有犹豫。2月1日,她带着儿子押车去武汉。车子发动的时候,感情内敛的丈夫扔给她一个东西,接住一看,是一个苹果,寓意祝她平安归来。820 公里的距离,13个小时的车程,坎坷与坚毅同行。

到了武汉,武汉军分区的领导听说沂蒙老区的大姐拥军来了,请她给战士们鼓鼓劲。朱呈瑢说不想讲,只想给战士们煮饺子。后来她给战士们讲了半小时沂蒙老区红嫂的故事,讲着讲着眼泪就下来了,战士们也跟着她一起哭。

军分区领导问朱呈瑢,还有什么事想要做?朱呈瑢说:“俺想去火神山,给战士们煮饺子。”军分区领导考虑了大半天,同意去协调。去之前,回到部队招待所,朱呈瑢对儿子说:“孩子,妈妈年纪大了,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没什么遗憾的。你还年轻,就不要去了。”她的儿子说,不行,我要陪着妈妈去。一起去,一起回。说完娘俩眼泪就下来了,紧紧抱在一起。

朱呈瑢来到火神山医院,在野战炊事车上给战士们煮饺子,一碗一碗端到战士们手里。煮饺子的人和吃饺子的人,心情都激荡难平。

朱呈瑢把弘扬沂蒙精神化为具体行动,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深深的沂蒙红嫂情结,朴素的拥军爱党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视察时,亲切接见朱呈瑢、于爱梅、梁兆利、刘嘉坤。听了朱呈瑢的汇报后,连声称赞,很好,很了不起!一定要通过你们这些新红嫂,将沂蒙精神红嫂精神代代传递下去,让“80 后”“90 后”的孩子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讲好沂蒙故事 传承沂蒙精神

临沂市关工委主任朱绍阳说,这几年,临沂市关工委在青少年中开展“学党史、知国情、圆梦想”“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始终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部门主动询问,有没有能帮忙的地方。

临沂市广大五老以讲好沂蒙故事为抓手,给孩子们讲经典历史故事,让青少年了解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讲革命战争时期拥军支前、无私奉献的故事;讲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艰苦创业的故事;讲改革开放时期开拓奋进的故事;讲新世纪以来创新发展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老区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继续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迸发出新时代光芒。

沂南县关工委主任满玉成说,我们下决心、有信心传承好沂蒙精神,这是我们关工委永恒的主题。我们要教育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要听党话、跟党走,在任何时候都要报效祖国,为沂南人民增光。

怎样在学校平台上对孩子进行红色教育,传承沂蒙精神?沂南县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刘庆伟说:“我们探索出了‘三结合四融入五依托’的红色教育模式。”三结合是指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相结合,与学习宣传革命历史相结合,与深化三项活动相结合。四融入是融入课堂教学,融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融入学校文化,融入少先队活动阵地建设。五依托是依托学校课程、依托课外活动、依托校园文化、依托班队活动、依托校外资源来开展。

双语红军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高艺菲、蔡依洁谈了自己的感受。“沂蒙精神体现在像王换于举办战时托儿所那样的英勇事迹里。”“没有她们对党和军队的坚定支持,可能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红嫂真的很伟大。”“我以前学习不好,学习了红嫂的事迹、沂蒙精神后,觉得我现在衣食无忧的,不应该不好好学习。”“我们要向她们学习。”

记者手记

这次到沂蒙老区采访,记者深受教育。于爱梅讲奶奶不能让烈士断了根,东西要先紧着八路军的孩子们吃时,我们的心紧了起来。朱呈瑢讲临去火神山,她让儿子留下来,而儿子坚决要陪她去的情形时,在场的人没有不掉眼泪的。

这就是沂蒙老区的人民,他们和沂蒙山的山石一样质朴、实在、坚忍、坚定。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人民群众,沂蒙精神才在这里萌发与光大。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革命前辈们相继离开,但他们赋予我们的血脉和沂蒙精神,世世不息、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沂蒙老区战士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抓落实要“心无旁骛”——要当战士,不要当“绅士”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延安,老区的希望
奋力打赢老区脱贫摘帽攻坚战
绿茵小战士快乐友谊赛
鸡蛋战士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革命老区展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