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宇宙”需要文化与心灵的支点
2020-11-17韩浩月
韩浩月
/知名学者、时评人
近日,因为一部名为《哪吒重生》的动画片入围有“动画奥斯卡”之称的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有媒体又提出了“封神宇宙”这个话题。据了解,计划在2020年公映的重要封神题材电影就有三部,分别是《姜子牙》《哪吒重生》《封神三部曲》。
2019年暑期公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收获票房50亿元,燃起了“封神宇宙”概念的第一把火,人们笃信随之纷至沓来的封神题材,能够迅速“搭建”成一个创作上成体系的构架。在此构架下,电影人各展其能,用精彩的故事和精致的制作,把一个新兴的电影类型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向一个极致。
但这样的设想,未免有些理想化了,原因很简单,近些年来数十部封神题材影视剧,仅有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获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成功,大多数作品要么籍籍无名,要么评分极低。比如李连杰、范冰冰主演的《封神传奇》仅有2.9分,封神题材也是一个烂片扎堆地,影视界必须持续输出优质的作品,“封神宇宙”的设想才能变为现实。
电影人已经有了品牌意识,姜子牙、伏羲、后羿的故事,将会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基础上乘胜追击,乌尔善的《封神三部曲》一拍就是三部,颇具史诗规模……但有目共睹,国产电影在续拍方面成功的例子并不多,对创作者后劲的考验特别严峻。但观众对于封神题材的热情与期待,可以给创作者提供巨大动力。
魔幻题材电影成为年轻人的一个精神出口,以电影的形式,对他们的立场与理想进行准确的表达,充满了仪式感,所以才会有人为哪吒的命运泪流满面。
观众为什么爱看封神题材,其实是一个比封神题材异军突起更有意思的议题。首先,封神题材满足了观众的文化想象,在中国古典名著当中,《封神演义》并不算最上乘之作,鲁迅曾评价它“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但在《指环王》《霍比特人》等美国电影将魔幻题材推成全球潮流之后,中国创作者才发现,在世界观等多个层面上,《封神演义》完全拥有媲美西方魔幻题材的人物群像、格局,并且它不像《西游记》那样故事与价值观均已深入人心没法轻易改动,《封神演义》因为陌生化,反而拥有了较大的改编空间。
什么形式的改编才是最受欢迎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一句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泄露了天机——将当下年轻人的精神追求嫁接到魔幻题材作品中去,会收到惊人的反馈效果。魔幻题材电影成为年轻人的一个精神出口,以电影的形式,对他们的立场与理想进行准确的表达,充满了仪式感,所以才会有人为哪吒的命运泪流满面。如果脱离了对当下与现实的观照,封神题材将会失去最大的内在吸引力。
封神题材备受关注,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类故事所传达的生死观、善恶观、生命论等,经过漫长的时间考验,已经融入了传统文化,甚至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现代人因为信息的纷杂而陷入价值观紊乱的苦恼时,中国的神话传说、志异小说反而提供了一种简单易理解的朴素理念,在现代生活当中,人们会越来越多地发现,只有走回原点,才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准则。
所以,不要认为观众喜欢封神题材,就是钟情高科技打造出来的逼真画面与宏大场景,虽然这是观众欣赏这一题材的理由之一,但要相信,多数观众走进影院,还是希望能得到心灵上的共鸣与安慰。建立一个“封神宇宙”,缺少不了文化与心灵的支点,缺少这个支点,“封神宇宙”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