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味儿』宣讲让党的理论入脑入心
2020-11-17李国惠
李国惠
“听党话,农村不比城市差;跟党走,日子越过越富有。”2020年7月17日,天津市武清区白古屯镇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武清区委讲师团成员、区委党校高级讲师张艳华正带着村民一起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我们为什么要听党话、跟党走?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党。大家打开第133页,《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话音刚落,讲台下就响起阵阵翻书声。
谈及共产党员如何“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张艳华又详细介绍了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脱贫攻坚时的图片。
“山高路远,千里迢迢。大伙儿知道总书记是怎么去的吗?乘车走了70 多公里的盘山公路,到了吗?还没有。又翻过海拔3200 米的山峰,最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农户家。这说明什么?说明每一个老百姓都装进了总书记的心里。那么,人民在总书记心中的位置有多高?大家打开第139页,看第三自然段的‘三个始终’……”话没说完,村民们纷纷点头称是。
“我们岁数大了,也没啥文化,下地干活儿还行,看书挺费劲的,一听老师讲课,全都明白了。”53 岁的韩村村民李玉明笑着说,“就拿我们村来说,以前是脏乱差,干啥都没心气儿。这几年新书记带着‘两委’班子苦干实干,村里环境大变样,业余生活特丰富,跳舞的、唱戏的、扭秧歌的,什么都有,日子好过了,邻里和谐了,村民心气儿也高了。”
一堂课下来,村民们不仅加深了对党的认识,更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现在村里的日子,真是天翻地覆。你看,志愿者刚免费给我剪的头发,没有共产党哪有现在的好日子。我相信,只要听党话、跟党走,生活肯定越来越好。”72岁的村民王宝齐说。
“日子富了,还得舒心,瞅哪儿都高兴,这就是乡风文明,是咱们要过的新生活。”接地气地讲解,让韩村妇联主席杨凤婷感同身受,“是啊,总书记为了老百姓到处奔波,感觉特别温暖。我们从今以后更得听党话、跟党走。对我来说,更得用好村妇女儿童之家这个阵地,带着村里的姐妹们,不光把日子过红火,还得把日子过顺心,让村里处处都是欢声笑语。”
说起收获,村民感触很多,讲师团成员亦然。“这种宣讲方式非常新颖,与村民一起学习,共同研究,也让我受益匪浅。”张艳华说,基层讲师团的职责和使命,就是用身边人身边事深入浅出地讲解党的创新理论,用“泥土味儿”宣讲让村民听得进、记得住、润心田。
同一天,天津市宝坻区新开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也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导读。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宝坻区委党校“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刘东霞先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了导读。导读结束后,新开口镇村干部、各村党员代表和学习宣传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代表围坐在阅读长廊,畅谈学习心得。
新开口镇郭庄村村民张善从《新闻联播》中得知这本书已出版,一直盼着早点见到。“没想到这么快愿望就成真了,老师领读一遍,回去以后,我还要好好细读、深读,再把自己学到的理论和精神讲给身边的党员和群众听。”张善说。
“是啊,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听了老师的讲解,收获很大。”新开口镇江石窝村老党员佟福来说,“我从早先在大队(注:现为村)喊广播开始,就爱学理论,现在岁数大了,空闲多了,回去之后,得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及时领会党的精神,作好表率。”
一年来,宝坻区坚持深入各村(居)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把课堂开到了桃花园、树荫下,开到了田间地头、百姓炕头,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学习理论的内生动力。善行公益志愿服务社志愿者胡绍兵说:“我是头一回参加这样的交流,比在会议室好,一点也不拘束,还能学到很多知识。”
“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建设的首要任务。”宝坻区实践办志愿服务组组长董利伟介绍,下一步,他们将在全区各所站全面铺开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国制度面对面》的学习交流,用大白话、大土话,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