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0-11-17□温刚
□温 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出战略安排,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有企业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战略定力,深入探索实践,持续提高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确保国有企业图强发展、行稳致远、担当使命,第一位的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做到与党的旗帜同行、与党的使命同向、与党的号令同频,打造党执政兴国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一方面,学习教育求深,纳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培训、党员学习教育和组织生活常学,纳入讨论交流常悟,纳入调查研究常思,切实在学深悟透、掌握精髓、入心入脑上下功夫。
另一方面,贯彻执行求实,坚持紧贴实际、注重实效,推动往心里深里实里挺进。对标践行求真,开展与党的创新理论对标检视、与中央精神要求对表补差、同企业使命对接笃行。抓实理论引领,始终作为企业确立发展战略、制定经营方略、形成治理模式的根本遵循。做实思想引领,自觉换频道、转身子、改方式,推动实现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坚实文化引领,涵养有家国情怀、勇于创新、市场洞察、臻于至善、奋发作为的企业家精神。
国有企业必须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紧跟社会发展大势、经济运行趋势、市场发展走势,努力在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找准对接点、着力点,着眼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做强做优做大、实现保值增值,从顶层设计上科学制定企业建设发展方略,引领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控得住、攻得上、打得赢。
第一,发展战略是制胜之道。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基于对发展环境感知、机遇把控、资源整合、变革创新,结合自身优势迅速作出正确的战略判断和战略部署,选好跑道、开足马力,提供战略引领。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必须坚定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当好先锋队和主力军;必须坚持因势而动、顺势而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坚持厚积垒台蓄势,夯实基础底子,坚决守住安全稳定的底线。
第二,经营模式是制胜之法。探索基于自身特色的治理,通过加快经营管理转型升级、开源增收、降本增效来盘活资产,通过不同业务板块之间的战略联合、强强联手来优化区域布局,整合多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培育多元要素融合发展的基因,培育注入平等开放、关注价值、敏捷高效、拥抱变化、客户至上等新时代企业内生基因,从引进、消化、吸收外部资源转向自主创新,将资产调整配置到更能创造价值、更能打造核心竞争力、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区域和行业;蓄势“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度协调契合的新动能,合作布局产业链,打通创新链,发掘价值链,形成产业链优势互补、创新链合理分工、价值链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第三,运营方略是制胜之术。坚持集约化利用,强调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通过要素的集聚和结构特性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企业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坚持市场化运营,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努力构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坚持专业化发展,坚守主业、深耕主业、专注主业、做强主业。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国有企业必须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新困难新风险新挑战,带头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自觉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聚焦用力。
一是坚持创新引领。创新是实现产品品质升级、价值链升级的第一动力,必须厚植创新沃土,打破产业发展梗阻。开展创新型产业集中研发攻关,加强企业家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中高端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释放创新活力,攻克一批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和“卡脖子”技术以及关乎未来发展的前沿技术。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智能化绿色化循环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新建扩建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企业在研发设计、技术创新、生产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有社会信誉、影响力、知名度的自有品牌,发挥集聚效应,形成优质新兴行业产业集群。
二是深化要素协同。现代产业链体系是生产要素以最高效方式自由流动、资源最优化配置所形成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应建立协同机制,优化要素配置,提升要素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要素,稳定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有效的市场机制,激发实体经济和要素发展活力,营造良好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
三是优化产业布局。现代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产业链条越拉越长,加强产业集聚整合、实行全产业链控制,赢得规模、效应和成本的领先优势。加强产业链合作和整体布局,持续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推动产业布局向研发设计、中高端制造、市场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不断增强产业链控制与主导能力。
四是增强竞争力。竞争力强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最终结果,国有企业要强化整体作战、协同作战、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思想,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鼓励支持国有企业搭建一批供需对接平台或行业资源共享共建平台;加快产业链升级补短板,集中力量打通堵点、破解难点、疏浚淤点,尽快在一些产业薄弱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在合作共赢中实现产业竞争力成长提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落实好这一要求,至关重要的是把内控体系建好建强,这既是企业治理的重要任务,也是充分释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重要保证。
第一,思想重视是前提。国际上认为,2020年全球经济将呈现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高风险的“三低两高”特征。在国内,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产业供应链风险上升。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需。坚持未雨绸缪防风险、警钟常敲控风险、积极应对化风险,从思想、制度到措施层面构建起可预测、可规避、可控制的完整链路。
第二,立体管控是根本。扎紧风控笼子,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合规管理监督为重点的严格内控制度,建好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的责任网、反馈网、评价网、追责网,推动内控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扩大风控视野,把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法律合规风险、运营风险、廉洁风险全部纳入。突出风控重点,聚焦选人用人、经营运营、招标采购、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头重抓,重点用力。前置风控探头,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将风险研判、识别、评估、预警、监控、化解融为一体。
第三,严格监督是关键。着眼堡垒不从内部攻破,坚持利剑高悬,把加强内部监督同国家监察、发动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建立涵盖各治理主体及审计、纪检监察、巡视、法律、财务等部门的监督工作体系,把监督融入岗位、融入业务、融入管理,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完整监督闭环,加大问责追责力度,构建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全主体参与的监督工作格局,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