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动手操作活动问题及对策
2020-11-17赵欢
文_赵欢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一般以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技巧的探索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动手操作活动。但小学高年级数学科目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所以,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动手活动的进行,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只有教师重视起小学高年级课堂动手活动,这项教学内容才能顺利改进。本文将着眼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现状,分析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动手操作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动手操作活动中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教具准备与课堂有限时间之间的冲突。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加入教具作为辅助,虽然有助于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但是由于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而数学教学任务又很重,因此如果再进行教具的演示,势必会占用一些课堂时间。这造成部分教师还是更愿意教授给学生一些数学理论知识或者解题技巧。除了在课堂上使用教具与课堂有限时间冲突,教师的备课时间也是有限的,教案的准备、课件的准备等都需要教师完成,因此教师很少有时间来准备教具了。部分教师更愿意在教案的设计和课件的准备上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教具的课堂使用价值渐渐被忽略。
第二个问题,动手操作活动与引导思维跟进脱节。动手操作活动主要是针对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在教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一样”不太理解。一些学生习惯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对于为什么会有这种理论知识的出现存在困惑。一些教师虽然将动手操作活动引入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课堂中,但是与课上的理论知识的联系并不密切,甚至出现了动手操作活动与引导思维跟进脱节的问题,很多学生虽然能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找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去掉了具体的操作图其依然不知从何入手。
第三个问题,动手操作引发的思维活动与有序表达之间的矛盾。虽然很多教师逐渐意识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但是动手操作教学内容的融入也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变得更为片面,动手操作内容的加入也部分替代了思维和语言能力的锻炼。如果要借助动手操作来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便要在这三者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
解决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动手操作活动中问题的对策
第一,甄选教具,利用有限时间开展操作活动。教师在选择教具的过程中要斟酌选择,首先,只有适用且比较生动、有吸引力的教具才能成功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教具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如果将主要教学内容掩盖了,那么就得不偿失了。最后,教具应该具备对比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内容时,如果教师只准备一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进行比较,学生便会产生数学的固性思维。因此,教师在准备教具的时候要多做对比。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超轻黏土或者橡皮泥做的学具,如在讲到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对比时,教师便可以做示范,让学生对学具进行切割或者拼凑。
第二,找准操作和思维的结合点,转化前后联系。对于动手操作与思维存在脱节的问题,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通过操作内容与思维的结合让学生建立起两者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先示范如何找操作与思维之间的结合点,如借助方格纸画出平行四边形,再将上边左右平移,使上边与下边对齐,这样便会得到一个长方形,然后教师建立操作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在操作的过程中哪一部分是不动的。显然,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底边不存在变动。随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底边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上边的左右平移完成平行四边形向长方形变换的过程。这样一来,便教给了学生一种变换的方法,学生可以将操作与思维有效联系起来。
第三,组织学生进行梳理和总结,及时将动作语言变成口头语言。例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很多大小不一的圆,然后让学生观察。很多学生可能只注意到了圆的大小不同,很少有学生会发现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教师便可以紧接着画几个同心圆,这样一来,学生对比两者便会发现,其实是圆心决定圆的位置。然后教师再多鼓励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告诉学生数学思维不仅体现在操作能力上,更表现在语言的表达上。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不应该将学生单纯地束缚在课本上和教学大纲上。动手操作不仅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能拉近学生与数学学科的距离,知识与思维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吃透教材,而思维与操作的紧密结合更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