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通讯》40年仍生机焕发
——为热爱写作的学生搭建精神家园
2020-11-17张艾宁
记者丨 张艾宁
《作文通讯》扎根于前沿的语文教学实践,在喜爱写作的中小学生心中开出一方精神花园,埋下一颗文学梦的种子。
1980 年1 月,朴素无华的《作文通讯》创刊号诞生,单色封面,两个印张,32 开本。《作文通讯》由新蕾出版社和全国十三所重点中学共同编辑,开创了名社和名校合作办刊的先河。如今历经了整整四十年风雨,尽管编委代代更迭,但《作文通讯》的精神实质不变,它扎根于前沿的语文教学实践,在喜爱写作的中小学生心中开出一方精神花园,埋下一颗文学梦的种子。
“做期刊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事,是我们与每一位读者之间的约定”。新蕾出版社副总编辑、《作文通讯》主编焦娅楠在接受《出版人》采访时如是说。新蕾出版社迄今拥有包括教辅、文学、文化、科普、艺术等多个门类,涵盖从幼儿到高中孩子的6 刊11 册强大刊群,是全国拥有最多期刊的少儿出版社之一。“虽然期刊不是社里的经济支柱,但它是我们的精神支撑,代表着新蕾出版社的坚守与执着。”
《作文通讯》第一期封面
现象级刊物,影响一代人的成长
《作文通讯》的起点要从四十二年前讲起。1978年10 月,在南京师大附中许祖云等老师的倡议下,全国十三所学校联合创办了《作文通讯》。彼时这是一本内部交流的打印刊,首印300 份,16 开油印,没有封面。而新蕾出版社成立于1979 年金秋,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成立的第三家专业少儿出版社。成立后不久,新蕾社便发掘了《作文通讯》潜在的巨大出版价值。1979 年11 月,时任新蕾出版社副总编辑的亚芳便专程赶到南京师大附中商谈正式出版《作文通讯》的事宜,创立了由13 所编委校轮流担任执行主编的独特模式。
《作文通讯》就这样从学生和教师中生长出来,紧贴教学实践和学生需求,在创刊一年后单期的印数便达到了140万册。1984 年,《作文通讯》创下了新蕾出版史上单期印数最高纪录,全年总印数2013.4 万册,平均每期印数167.8 万册,其中第三期达到185.07 万册。
据《作文通讯》老发行员张东明回忆:“90 年代的《作文通讯》火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我们穿着标有‘作文通讯’字样的马甲在街上都会被人要求合照。”那时的《作文通讯》编辑室只有五位成员——责编王金香、两位文编、一位美编和一位发行员。如今已经退休的张东明回忆:“那段日子很充实也很辛苦,编稿、发稿、做活动、给学生写回信等等都是我们五个人一起做。最忙的时候开会常常开到凌晨一点多。”
来自广州的读者赵恒慧也记得,1988 年,正在读初二的他在乡邮政所偶然看见《作文通讯》杂志,“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从此,每个月他都会定期到邮政所询问并购买杂志。“那时信息比较闭塞,《作文通讯》成了我这个乡野间的孩子探求外部世界的一个窗口。从此后,我喜欢上了写作,喜欢上了文学,走上了一条与大多数同学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如今我的孩子已经十一岁,上小学五年级,我为他订购了新蕾出版社的《小学生作文》,孩子也一如我当初的喜爱,我也希望并相信《小学生作文》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和选择。”
这样的暖心故事在《作文通讯》的读者中俯拾皆是,热爱文学写作的学生们通过《作文通讯》相识,从此改变了人生的航向。如今,不少家庭的两代人都是《作文通讯》的读者,形成了读者之间一种默契地、自发地传承。
更有小读者因为《作文通讯》爱上写作,成长为一代作家,如殷健灵、薛涛、徐玲等都是受《作文通讯》的影响,在心中埋藏了文学的种子。儿童文学作家徐玲就曾在一次访谈中动情地回忆:“我是村子里第一个订阅《作文通讯》的,这本刊物带给我的养料使我终身难忘。那时候,当这本杂志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翻开杂志,那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文笔、曲折的情节……带给我深深的遐想和幸福的阅读享受。”徐玲在学生时代阅读《作文通讯》时,会给每篇文章做批注,甚至为有些文章修改结尾、续写故事,这为她之后的写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创新于时代,40年仍生机焕发
40 年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迁,无论学生、教师、编辑如何变化,新蕾出版社始终保有以学生为本的共识,扎根中学作文教学最前沿。焦娅楠表示:“我们乐于与读者一起站在大时代洪流中共同前进。同时我们也和老师一起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国家、民族、社会应有的责任,帮助他们把这些思考渗入到自己的文字当中。我想这也是《作文通讯》能够历尽风雨始终坚守本色的原因吧。”
网络的冲击不可避免。“当下中学生面临的选择更多,所以在坚守之外,同时还要尊重读者的需求和变化,以便让期刊更好的服务读者。”焦娅楠在采访时表示。好在对于《作文通讯》而言,其优势恰恰是网络难以取代的,那正是参与《作文通讯》编撰的十三所编委校、特邀校中来自一线教师权威的写作指导,贴近教学,而不拘泥于教学;尊重教学成果,又锐意改革,始终引领作文教学改革的潮流。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 月,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编委当中来自武汉的赵燕老师顶着其父因新冠肺炎去世的巨大悲恸,在隔离期仍按时完成此前约定的稿件,如此敬业与坚韧的精神令人敬佩,像赵燕老师这样来自全国15 所名校的编委正是《作文通讯》独一无二的灵魂所在。
如今,四十岁的《作文通讯》仍然在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其中的经典栏目“中考马前炮”“高考马前炮”连续多年对全国多地中、高考作文题进行了提前模拟与指导,其精准性、权威性和专业性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此外,《作文通讯》的老传统——每期推出一位“通讯之星”仍然受到广大中学生的欢迎。2019 年第5 期的“通讯之星”还在今年的北京市高考中获得了总分第一名的成绩。通过“通讯之星”的评选,让新蕾出版社能更加充分地挖掘擅长写作的学生,并有机会将其培养为写作新秀,纳入日后的作家资源库中。
在坚守之余,面对时代的变迁,《作文通讯》也与时俱进地试行期刊媒介融合的新路子。如在杂志上推出线上视听及写作素材资源,读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实用的作文素材;上线特级教师视频课和音频课,实现优质内容共享;网罗更多名校资源,加强“名校+名刊”的特点,为读者提供更优质、更权威的语文学习指导。“在保证刊物内容质量的前提下,将写作素材和时效性较强的内容数字化,为读者提供优质内容和良好的阅读体验。”焦娅楠介绍道。
未来,《作文通讯》会更加削弱教学辅导的功能,把这本期刊做成像精神家园一样的平台,让真正对文学感兴趣的同学在这个平台展现自我、结交朋友,并有机会跟作家对话。“希望喜欢《作文通讯》的同学将来都能拿起笔,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