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昆仑兄弟》对新疆民族团结的呈现与分析
2020-11-17白云祥
◎白云祥 秀 梅
电影《昆仑兄弟》以一块玉石失而复得,讲述参与民族团结的结亲干部为各族人民排忧解难的动人故事。 该片将个人诚信友善与中华各民族大团结主题相融合, 再现新疆各族干部群众诚信之美和民族团结深情的浓厚氛围。
一、电影《昆仑兄弟》的叙事策略创新分析
(一)主题创新:诚信友善与民族团结双重奏
电影《昆仑兄弟》用一件好人好事表达了民族团结的主题,通过艺术转化、创新表达,实现了影片的“新意和深意”。“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片中徐昆、马尔丹等人始终践行的重要人生准则。 影片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底色,以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诚信为核心,讲述了民族团结的大主题,三者合而为一,体现了深远的主题立意。
把诚信友善的精神品质置于民族团结的大背景下来呈现,是影片的独到之处。该影片通过故事反映新疆团结和谐民族关系的整体面貌。影片结尾时众人传递玉石的一幕,传递的是一种温暖,是一种深厚的民族情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跨民族、跨地区的人对爱、对诚信的理解。[1]电影主题表达以诚信为中心, 同时以新疆多民族环境下进行的结亲活动为背景, 将诚信提高到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主题上,这个双重奏是非常成功的。
(二)表达创新:类型化叙事讲述民族团结好故事
近年来主旋律影片类型化转型成为一股潮流。《昆仑兄弟》 在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同时坚持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的职责和使命。 这类多民族题材电影中包含思想、观念、语言现代化等新的表达。 借鉴类型片的叙事方式以寻找丢失玉石为线索进行剧情开展,塑造徐昆、马尔丹、迪里拜尔等多位接地气、有血有肉的基层干部、群众形象。 通过情节把想要表达的诚信理念和对生活的思考以及新疆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以一个更为立体、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影片的艺术表达和审美表达上升了一个层次。
在拍摄手法上大美新疆独特的自然景观、 浓郁的民族风情让影片具备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大量的俯拍镜头如村庄、河流、城市、沙漠等,不仅呈现新疆自然人文之美,更寓意着新疆这片热土处处都有诚信。 众人寻找美玉既是叙事线索也是叙事动,既是具象又是意象。玉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契合了中国自古以来的道德规范——“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对人以诚,予人以暖”,表面上是寻找玉,其实是在寻找玉的精神之风、敦厚之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昆仑山寓意崇高、伟大,本部电影取名《昆仑兄弟》除了对应男主人公徐昆的网名“昆仑兄弟”,更寓意一种至高、至大、崇高的兄弟情。 片中反复出现的大桥象征着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交往。
二、《昆仑兄弟》中对民族团结的影视呈现分析
(一)细节还原,真实再现温情
为追求完美的影像呈现, 将一个平实而感人的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影片中出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从玉石丢失后主人公的绝望再到结亲干部寻找玉石, 故事编排细致入微充满感人因素。影片由汉族、维吾尔族两位兄弟导演阿不都克力木、姜宏联合执导的,拍摄团队由9 个民族兄弟姐妹组成,主演全部来自新疆,在影片筹备阶段采访过程中,剧组在乌鲁木齐与和田两地之间进行无数次往返,克服气候干燥、昼夜温差等因素,导演亲自在疆内地区进行采风探寻听老人讲述各民族亲如一家人的往事。
《昆仑兄弟》既展现了昆仑雪山的无边大美,又勾勒出南疆普通百姓家居生活的朴实无华。 这些截然不同的景致为影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舞台, 展示出大美新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二)结亲共融,突出真善美
《昆仑兄弟》结合“民族团结一家亲”紧紧围绕诚信和友善两个主题展开叙事, 用汉族结亲干部徐昆和维吾尔族兄弟马尔丹的真诚情谊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撰写一幅民族团结的美好画面让广大观众体味到真善美的无穷魅力。
影片以玉石为线索传递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 既贴合玉石不形于外而凛于内的固有特性, 又彰显中华民族的脊梁精神,使电影主题不断升华。 在弘扬诚信友善、民族团结的同时, 影片呈现出各民族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发展进步的正能量,向外界展现社会繁荣昌盛的美好局面,各民族兄弟姐妹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这部经过新疆电影工作者深入挖掘、精准提炼、艺术升华而创作的主旋律影片,从小视角反映民族团结大主题,展现人性美好把诚信融入到民族团结的主题中去。
三、影片呈现出的社会与心理效应分析
(一)面子协商理论贯穿全片
面子协商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有其自身规范的表演,互动双方在观众的注视下,表演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并在合理和技巧的演出中操纵观众对自己记得看法, 维护自己的面子。 面子关切影响各种面子功夫以及在组织内和人际关系的冲突管理的有效使用。 面子的协商过程分为两大协商方式, 包括高语境文化中的自我面子关切和低语境文化中的他者面子关切。
低语境文化一般追求被动的面子,分为“挽回面子”和“留面子”。主人公马尔丹将玉石丢失的同时也丢失了面子,此时处于低语境为挽回面子维护自我的尊严, 为 “挽回面子”踏上寻石之路,结亲干部徐昆主动上门进行问候并提供帮助为主人公给予“留面子”的尊重。 高语境文化一般追求积极的面子,分为“要面子”和“给面子”。主人公弄丢玉石希望以找回玉石的方式被同伴接纳理解找回自己的面子,徐昆给予鼓励并一同踏上寻石之路满足渴望被承认接纳的“给面子”需求。
心理学启动效应认为先前的某种刺激会对人们后续行为产生正相关的激发, 马尔丹在同伴嘲讽丢失玉石的刺激下开始寻石, 干部徐昆采用亲缘称呼效应以结亲的身份来促进两人的密切关系一同克服困难, 在沟通交流中维护着双方面子。
(二)群体间话语偏见助推剧情发展
群体话语偏见的形成分为动机和认知两大层次, 影片中主人公丢失玉石后遭受嘲讽等消极行为后产生寻回玉石的动机, 同伴在与马尔丹争论过程中受信息不对称影响产生认知偏差,主观臆断进行揣测构建自我的认知观念,选择自己相信的事实进行指责, 二者结合造成话语出现偏差与偏见。[2]
信念固执理论认为当灌输一种信念后并基于此开展后续思考和行动后,就变得牢不可破很难改变立场。 马尔丹在坚定寻回玉石的信念后开始踏上寻石之路,通过选择冒险倾向行为挽回损失,其中包含着对自己丢失玉石行为的否认,行为否认在影片中具体表现为马尔丹通过寻回玉石这一行为来象征性表达此前的错误并非事实的心理防御机制。
结语
电影《昆仑兄弟》不仅展示了新疆如诗如画的风光,更折射出时代变革风貌和新时代新疆人民的精神变迁轨迹。目前地域电影的概念日益火爆, 新疆电影也可以作为一个概念来打造。 新疆电影的主题可以围绕民族团结以及新疆自然景观、人文特色共同构成一种“新疆性”,总体概括形成“新疆电影”品牌。
注释:
[1]白俊莉:《以“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为载体助推新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7 年36 期
[2]龙容、肖涛:《“民族团结一家亲”社会认同效应的传播学分析》,《塔里木大学学报》2019 年 3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