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学的诗境探寻
——评缪克构《盐的家族》
2020-11-17褚水敖
□ 褚水敖
诗主情,但也十分重思
品质优秀的诗篇,总是通过诗语的巧妙铺排,诗境的精心营造,实现诗人对外物的真切韵致和透彻感悟。于是,诗篇不仅涌动浓冽的艺术况味,并且蕴涵深广的感发空间。由此可知,诗主情,但也十分重思。
阅读缪克构的新著《盐的家族》,我为诗集不断翻腾的情绪波流而时时感奋,又被内里经常闪耀的思想光辉而深深打动。
作者高扬想象的旗帜,腾挪独特的诗语,激情洋溢地指点意象,匠心独运地构筑意境,努力使诗章臻于上乘。引人入胜的诗境,酿出了种种情感的意味。这种种情感意味,酣畅淋漓地体现在诗集第一辑“大海与盐”里,也在“城市密码”“日月诗篇”“羿的传说”各辑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当诗人将抒情传统卓越发扬,同时又使抒情精神通过新的途径推进之后,缤纷地凸显的诗的现代性抒情力量会产生多么强烈的情境生机与美感效应。
然而上述的情绪波流,并没有令我讶异。令我讶异的是,诗集众多篇章,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层出不穷的哲理思维。这在诗集“大海与盐”的这一部分最为鲜明。在一处处扣人心弦的诗境里,不时地涌现的是与盐相亲相融的家族的历史、盐的历史、大海与故乡等等的历史;就总体说,即天地与人物不断演进的历史。而演绎历史的文学蕴藏着哲学。这种历史的演绎过程,无声无息地渗透着的,是必然勾起读者深思的唯物主义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在这里具有自己的特色。当激情在诗境里沉湎的时候,同时发生着作者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此时此地,诗歌独特的魅力在于:到处显示着的岂止是用情感构建的美学意向与审美结果,也许,其中由理性赋予的思想铸造与哲学建树,更富有特殊的价值。诗篇正在通过形象的诸种变化向读者表明:盐本身及其相关的人生家族,书写的是生命的历史,活跃着的乃是历史的生命;而作者真正探究的则是人生的意义,生命的终极。就哲思而言,诗篇含蓄地散发的是生命的哲学,同时,随着生命情感的抒发和生命哲学的运行,彰显了以诗境作为媒介的哲学的生命。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诗歌建设的一种方式,而哲学是思想的最高方式。其实,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九章里早已指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另外,诗又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一位资深文学评论家曾经这样强调:“从生命本体上突出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从形而上层面瞩目对人的终极关怀,有利于诗美蕴涵的凝重与深广。”通过对《盐的家族》的诗境探寻,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部诗集里,生命哲学这种最高方式,在什么意义以及在什么程度上,使诗的品质得到了鲜亮的提升。
生命秘密的特殊透露
大海边的家族,在缪克构的笔下是生命集体。作者以情感深挚、哲思饱含的诗笔,生动传神地勾勒了祖父和祖母、父亲和母亲、姨父和堂弟以及作者自身等人的家族群像。
家族群像的生命流动,书写成一部与盐的存在密切相关的生命史。在这里,作者所运用的是以营构诗境为表现手段的特殊书写。所谓特殊书写,指的是书写内容的独特性与丰富性。这种书写方式的特征是“笔墨未到意先到”,旨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先到”与“无穷”的情意里融入人生哲理,包括生命秘密的特殊透露。
诗人不惜以浓墨重彩进行描绘的,主要是“祖父”。在《祖父小史》《名字》《盐的家族》等诗篇里,祖父的形象鲜活生动。祖父性格鲜明:“他发怒时,力量大得像一场飓风,软弱时,见一片微风也会哇哇乱哭。”(引诗新的标点,均为笔者所加,下同。)祖父业绩卓著:“每个夏天,都会拦截一段海,在太阳底下蒸发,凝结成一种称为‘盐’的晶体”,“他身上有太多的汗,太多的泪,都熬成了不朽的骨,像钢铁一般,不会弯曲和断裂了”。祖父命途多舛:“从此,他不敢占据黑夜,对傍晚的一点微光,也苦苦求乞。他得活着,就被活着这个魔鬼,追得到处乱跑。”祖父心地善良:“风暴的前身是闪电,它被祖父藏进了大海,我吃到的盐里有光。”“在不屈的灵魂里,隐忍,在潮汐间起伏不安,泪水如大海的波涛般不竭,又如浪尖上的阳光翻涌。”祖父对生命十分敬畏:“我的祖父,年轻时争分夺秒,老来发现,时间怎么也用不完,他被长寿逼得走投无路,又被死亡驱逐得无家可归。”
祖母的生命特征,主要见于《祖母小史》和《寂静》两首短诗。短诗诗语简洁明快,意象和意境则相当活跃,形象栩栩如生。这位祖母是默默无闻的,不然不至于“费了好些时日,终于弄清,祖母原来姓余,缪余氏”。与她平生的安静一脉相承,她甚至“不大愿意在太阳底下,而是钟情那幽暗的角落”。她内心的宁静,更无与伦比:“她想着什么,没有人知道,甚至她自己。她一定什么都没想,直至夜幕把她淹没,小小的盒子把她盛放,她都没有发出哪怕一点点声音。”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祖母,“带着大姑进门,后来又生下五男一女”。而且,“她用手抱着,用背扛着,一连又带大了十个孙子和五个孙女”。由此不难看出,祖母乃是一个一生心地善良、终日辛勤操劳的劳动妇女。祖母也同样敬畏生命,这从一句诗里即可看出:“就这样,她长久地对抗光阴的脚步。”她以对抗来显示自己对逝去的光阴的珍惜,这就分明显示了她对生命的崇敬态度。
对于父亲与母亲,诗人着墨较少,但也以十分精粹的诗句,显现了双亲心地的善良和对生命的敬畏。写父亲,特别突出父亲的背:“他的背粗糙、坚硬,弄疼了我的小手。是这堵背为我们负起了一个家,为风雨中的小船遮风挡雨。”不仅是局部的背,而且,诗人还依据整体写出父亲的生存状态:“父亲则是一个渔民,他在茫茫大海上,一次次撒下渔网,有时候空无所获,有时候捞上来满载的鱼虾和蟹。”写母亲,诗人花样翻新,采用的是现实手法与浪漫手法互为映衬的笔致。用现实手法造成深厚意味的是这样的句子:“没有人知道,儿孙满堂,她为何选择在海边独居,只有远去的孤帆,对应她无言的心事。”以浪漫手法凝聚浓冽色彩的是如此的描摹:“每一个在夜晚归来的渔民,都会从她那里得到一盏渔火,因为有一盏灯在她心中常开不败。”“她十年前就去世了,但依然点亮一盏又一盏渔火,等待父亲从海上归来。”对于父母的抒写,无论是现实运作还是浪漫施展,这渗透在一些鲜明意象与美妙意境里的内在精神,依旧是对珍贵生命的虔诚尊奉,以及对善良心灵的真挚颂扬。
综观描绘祖父与祖母、父亲与母亲这些盐的家族重要成员的诗篇,可以看出,这些成员无不富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他们同时又具备共性。这共性,就是他们面朝大海心系他人的善心,还有人生道上对于所有生命的敬畏之心。
对于这种共性,诗集《简史》一诗中的一段,通过既高度概括又形象逼真的意象组合,作出了生动的显示:“百年人生删繁就简,无非就是将大海浓缩成一粒盐,然后加入阳光,雨水,笑声和泪影,把盐粒养大。”
以大海和盐为形象主体的“简史”,是浓缩了的缪氏家族的生命历史。这一生命历史的具体史实,在《简史》的后半,以奇峻的想象伴随的笔调,被勾勒得既精美简练,又真切动人:“把那些流入大海的血,唤作黄鱼,青蟹,红虾,淡菜和望潮,和子孙一起投入生长,并继续打捞,捞出风景,也捞出风暴,捞出故乡,也捞出异乡,捞出记忆,也捞出遗忘。”这些诗句,铺陈了显现,也设计了蕴藏。那巧妙地蕴藏的,同样是对善心的揄扬,对生命的尊重。
在以上列举的诗篇里,作者对于善意的崇拜和对敬畏生命之心的垂青,表达很是含蓄,十分注重言外之意。而在我认为相当重要的《秘密》这首诗里,作者更是加重了含蓄的分量,以仿佛曲径通幽的妙法,委婉地倾诉了主体形象在道德标准方面的火热肝肠。其途径,先是铺垫,继而深入,最后才是“卒章显其志”。于是,诗篇不仅色彩绚丽鲜活,而且呈现出犹如山峦逶迤之中忽然奇峰突起的艺术效果。最为突出的则是精神渗透,思想的结晶在这里熠熠生辉。
《秘密》一诗以大海作为周旋的对象,主体则是“父亲”“祖父”和“我”子孙三代。周旋的当口,凸显了大海和主体之间惊心动魄而又让人浮想联翩的微妙关系。“父亲把风暴藏进了大海”,结果是“我”听到了雷鸣;祖父把作为风暴前身的闪电“藏进了大海”,结果是“我吃到的盐里有光”;作为第三代的“我”,又把大海藏于胸中。经过一番曲折,“大海里的闪电”“大海里的风暴”造成了一种神秘的东西。这种种神秘的东西,“像一根笛子般,吹一首安魂曲”。安魂曲非同寻常,“连惊涛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连乌云听了也会散开阴霾”,而“人世需要这样美妙的声音”。这美妙的声音,诗人运用了喻中之喻:“如同大海的深渊,都有一根定海的神针。”
诗章到了这里,读者一定会有悬念升起:在“这样美妙的声音”里有怎样的奥妙?“定海的神针”,又意味着什么呢?
最后就是这首诗的神来之笔了:“我对世间万物抱有善意,据说,这是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秘密。”
“生生不息的秘密”,便是生命的秘密,也是缪氏家族牢守的秘密。这一生命秘密就是善,亦即诗中的“善意”。善在人的心灵生命境界真、善、美三维和合结构中,地位至为重要。它显示了心灵生命境界的完善性和完整度,是人生最高层次的道德标准,昭彰了人类最尖端的知识水平。柏拉图早就指出:“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关于正义等等知识只有从它演绎出来的才是有用和有益的。”《盐的家族》里的生命哲学,正是通过诗境这一特殊手段,首先在善的这一生命秘密里得到了透露。而之所以称为秘密,乃是因善的本质属性不是对外张扬的,不仅不事张扬,而且总是以内敛、隐藏作为主要特征。也就是中国传统美德所一贯颂扬的“善欲人见,不是真善”。这在此前提及的《盐的家族》的多首诗篇里,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善是对生命的最高的尊重和敬畏,这是生命哲学必须阐明的重要内容。关于善和生命敬畏,以提出“敬畏生命”理论著称于世的德国哲学家阿尔贝特·施韦泽,对此有过充分的阐述。他在《敬畏生命》一文中说到:“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因此他断言:“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至于为什么要行善,为什么要敬畏一切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认为,这是因为生命之间存在普遍联系。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他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他还同时指出:人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一切生命,面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这从盐的家族成员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人之间的关系即可看出。他们之间的生命关系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自身保持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同时对世间万物也是一种须臾不可分离的“普遍联系”的关系。盐的家族能够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系列生命和其他生命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相处。而缪克构这部诗集中的许多诗篇,恰巧是通过以突出善意为主的生命关系的形象展示,使蕴含的生命哲学成为鲜丽光辉的存在。
盐的精神内核
盐在这部诗集的“大海与盐”一辑里,处处作为重要的物质或物象出现,然而同时,它又是这辑诗篇里非常特别的精神内核。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一书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什么叫“自然界生成为人”?马克思是这样认为的:人当然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但又可以反过来说,自然界也是人的一个环节。因为自然界本身在人身上得到了完成。所谓“劳动创造了世界”就是这个意思。这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在阐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自然界既然是人的一个环节,那么,它的任何物质或物象,也可以具有人所具有的精神。
很有意思的是,盐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它的特殊性能在缪克构的笔下,巧妙地通过诗境的展现,暗合了马克思的这一重要哲学观点。
《寻盐》一诗十分简短,但涌现的内容相当丰富,而内含的哲思又异常深刻:“盐是想象,空气、水、土壤、阳光,是边界,也是无边无界。经由人,盐形成闭环:泪水,血和汗,传导复杂的人性,使盐成为情感。溢出的那一部分,让盐成为理智,你甚至不能再上面添加任何一勺。”
这首短诗,题目是“寻盐”。寻找盐的什么呢?寻找的不应该是盐的表面,而是内里,应该是作者在同一组的另一首短诗里所说的:“祖父仅剩的力气,从盐里提炼光。”光是什么?分明是诗人赋予的盐的精神,亦即《寻盐》诗中所强调的“让盐成为情感”“让盐成为理智”。这时候,盐在诗中依然是存在物,但它已不是一般的存在物,是既有“边界”又“无边无界”的特殊的物体。它已经超越了物体。这超越了物体的物体,与人没有什么不同,成为既拥有情感又具备理智的人化了的东西,由此而成了“人的一个环节”。
由于诗境的作用,作为物质的盐生成了生命,拥有了精神。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诗中盐的精神,不是一般的精神。精神的深处布满复杂的状态:人与盐的关系,边界与无边无界的关系,以至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复杂的精神状态构成了复杂的哲学意识。由于哲学意识完全从生命出发,于是呈现了生命哲学。又由于生命哲学潜藏于盐的精神之内,于是成为盐的精神内核。
不仅是《寻盐》,在其他众多诗篇里,诗人也时而直接时而蕴藉地显示了盐的精神态势及其内核状况。
盐作为精神内核,如果在《寻盐》一诗里还表现得比较隐晦,只是含蓄地透露了这种内核的光芒,那么,在另一首《盐》里,作者的诗法运用则是另辟蹊径。《盐》这首诗一开头,即单刀直入,让盐以既是物质更是精神的两相结合的神奇面目出现,痛快淋漓地彰显了盐的特色、个性与功能:“盐是生计,因此,暴晒,煎熬,压榨,都是可以忍受的劳作。盐是生涯,是少年人的一段愁肠,是中年的隐疾和老来的霜与雪;是说亲,盖房,为老人送终;盐是生死,没有盐就没有一个家族的繁衍。”在这里,诗章运用了诸如夸张、隐喻、比兴等修辞手段,同时借鉴了古典诗词“反常合道,无理而妙”的写作方法,将诗写得风生水起,花枝招展,真的是精神抖擞,出奇制胜,不能不令人思绪丛生,想象无限!这种种创作手法,聚焦为一个重要的目的:将盐作为精神身份的一面更加凸现,让这种精神贯串万物,遨游天地。紧接着,作者又令诗思“更上一层楼”,既异军突起而又自然而然地把本诗的宗旨以及精神内核道了出来:“盐如此浓缩,让死得以不朽。很难说,一滴海水熬成盐是生还是死,如同一粒盐融于水,不知是死还是生。不知生,焉知死。死后复生,生死循环,死生契阔。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生不死,不死不生。舍生忘死,忘生忘死,无生无死。”
高明的诗,所奉行的手法驱驰,固然时常需要沉潜于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但有时也不妨显现为一泻千里,直抒胸臆。刚才援引的诗句,所泻“千里”自见,所抒“胸臆”自出。而这“千里”,这“胸臆”,不是别的,正是生命哲学的生动闪现。描绘的是盐的生命,相依相伴的分明是家族的生命,人的生命;而透露的是这些生命的哲学意识。当此时际,盐的具象形态衍变为抽象的生死观念。生生死死变化无穷,最后归结为“无生无死”,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中西哲学史时常强调的“无”的境界。这不禁让我联想起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他的生死观。他在《新原人》一文中说:“对于在天地境界中的人,生是顺化,死亦是顺化。知生死都是顺化者,其身体会虽顺化而生死,但他在精神上是超过死的。”“所谓不死不生及虽死无生,亦是超死生之义。”超越生死,也就是无所谓生,无所谓死,于是相同于缪克构诗中的“无生无死”。盐的精神内核,最终因为导致“无生无死”的非凡境界的归结,达到了生命哲学的极致。
一般地说,诗人凭借诗境探寻生死哲学臻于这般田地,已有了相当功夫。然而颇为可喜甚至令人惊异的是,诗人没有到此终止前行的脚步,而是精益求精,继续向前推进。请看,他在《寻盐》和《盐》的基础上,又翻出新的花样。这就是另一首我认为十分精妙的《回到盐》所攀登的思想高度。
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以人为出发点,把发扬人生之道、返归本原的终极关怀作为“以人为本”的根本途径。因为人之存在的有限性,导致人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努力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回到盐》这首诗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的意象指向和意境寄托,显而易见地是要在人生的终极关怀上开辟新的天地,让人生对于世界本原的追问回到生活实践。这首诗的“诗眼”在于一个“回”字,诗篇紧密环绕着“回”字大做文章。你看,诗人在驾驭诗句时,采取类似排比的手法,层层递进,步步开拓,把“我还是要回到盐”的本意,铺排得玲珑剔透而又五彩缤纷:“回到盐,就是回到血液,回到爱和温暖。回到盐,就是回到大海,回到宽广和浩渺。回到盐,就是回到太阳,回到光明和激情。回到盐,就是回到汗水,回到勤劳和收获。回到盐,就是回到健康,回到黑头发和古铜色的皮肤。回到盐,就是回到理想的发射塔。回到盐,也是回到宽容和放下,回到家族生生不息的繁衍。”
整首诗形象丰茂,意境鲜活,思想深沉。而关键的关键是九九归一:回到理想,回归本根。这正是终极关怀、终极价值的完美体现。盐的精神内核在诗句里闪耀,生命哲学在诗境里潜行。由此,诗歌实现了扣人心弦的审美效果,达到了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有必要就一个相关的哲学命题进行论述。
以上的文字,牵扯到一个较为敏感的哲学命题,盐是精神内核,它进行着与之相联系的一切思维活动,那么,问题来了:物质也能思索吗?
除了已经引用的一些诗句,诗集里还有不少诗句,可以证明盐乃是能够思索而且善于思索的物质。例如“在一缕沉香中,一粒盐在抒情,这让我愁思百结”“痛苦会变成盐,欢乐也会抵达同样的终点”“只有盐,渡人的灵魂”“人间悲苦,终究不过细盐一颗”等。在这些诗句里,能抒情的自然能思索,能成为痛苦和欢乐的应该能思索,会“渡人的灵魂”的,想必能够思索,等同于人间悲苦的,必然也能思索。总之,在缪克构的笔下,物质的盐成为精神的盐,盐成了能思索的物质。问题由此开启:这种物质具备精神性质的变化功能,存在什么理论依据呢?
在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宝库里,有着这样一个重要观点:人和整个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人和整个世界的丰富性打交道,人的感性具有一种超越功利的特点。一个人在观察世界的时候,与自然界会有一种社会关系发生。这在人的审美功能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审美能把自然界的一切装备成具有人的特点。这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比较明显的有辛弃疾的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以及李白的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都显示出物质的思维性能。关于现实世界物质的思维能力,不少哲学家有过深邃的,甚至振聋发聩的探讨,不少伟人也是如此。当哲学界提出“物质能不能思维”这一敏感问题时,马克思的回答是肯定的:物质就能思维,思维是物质的重要属性。马克思的《神圣家族》一书对此有详尽的论述。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物质都潜在地有思维的可能性,整个自然界也是这样。但这种可能性只有在人身上才能得到体现,而自然界也只有在这种时候,显示出它的完整性。这种观点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里也有直接的披露。他说,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它必会以铁的必然性,把思维着的精神产出来。他把这种“思维着的精神”,称为自然界的“最高花朵”。
于此可见,缪克构在诗篇里,通过诗境多次使物质的盐成为精神的盐,并且使其蕴含丰富的人生哲学,这是有据可依,自然而然,有着牢固而精深的理论支撑。
生命世界及其时空秩序
仔细阅读缪克构的《盐的家族》,就生命哲学的探寻来说,除了前文所述生命秘密的特殊透露,以及盐的精神内核的精心显示,作者还有更为深广的追求。追求的方法,显然是把目光放远,让思想的探针渐次深入,经由总体的把握和深度的开掘,促使诗境所内含的哲学品格向新的高度提升。
不妨关注一下这部诗集总的编辑意向。诗集共分四辑。第一辑的“大海与盐”,前文已经分析了内中诗篇生命活动的哲思特征。第二辑的“城市密码”,说是“城市密码”,其实可以从其中的诗篇里,发现形态各异的生命密码。生命出现密码,是因为多数诗篇都藏有思想奥妙,里面滚动着深深的哲学意识。这在《地铁车站》《带动》《远和近》《发觉》等诗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第三辑的大部分诗篇,描绘域外风情,突出的是异国的生命状态。这时候,以生命活动的种种为意象投射的诗情,指向了世界,而诗人的哲思也随之前往。第四集“羿的传说”中以《羿》为题的诗,分为“射日”“除凶”“奔月”三部,均取材于神话传说故事。作者以这首诗作为一辑,用意十分明显,一定是要让诗集的诗篇从大海开始的生命活动乘风起飞,转入宇宙空间,使之成为宇宙生命的象征。
从这四辑诗章的安排,不难发现诗人营构这部诗集的逻辑枢纽:生命从大海出发,经过城市而走向世界,进而飞向整个宇宙。而诗人时时不忘的生命哲学之花,也随着以生命为主体的诗境建造,得以自由自在的绽放。
综观缪克构这四辑诗歌的多数篇什,可以感觉到,作者诗中生命演绎的可贵之处在于:无论是从空间关系看,还是从时间关系看,作者笔下的生命不光是小生命,例如单纯的人的生命;而且还是大生命,亦即除了人的生命之外,尚有自然界的生命,抑或天与地的生命,一起构成了一个宇宙生命共同体。于是,随着生命世界与时空秩序的逐步展现,诗章的整体在境界生成方面能够一一突破,使诗的精神高度与哲学深度的实现成为可能。
我们已从前文了解了盐的若干生命特征。在诗集中,不仅作者最为关注的盐具有生命,而且其他的物,同样具有生命。例如“一张竹椅已经泛黄,磨得发亮,她深陷里面,仿佛二者本身就是一体”。“就这样,她长久地对抗光阴的脚步”等。而《力量》一诗,尤为突出,更能显示物的生命的普遍性存在,而且存在的方式几乎与人的生命雷同:“有一种力量在空中操持,让树叶、纸片和沙尘舞蹈,这些上升的精灵们,在强大的法则面前抛弃自我。圈形的前进,藤形的攀升,树叶忆起梦想再次向往远方。沙尘离开大地如同离开死亡,纸片高蹈,重新掌握书本的魔力。神奇的力量回到事物本身,把卑微、琐碎、庸常抛弃,精灵从墙角攀上屋顶,握住新生或重归的情操。”在优美的诗句里,生命以自己的力量,冲云破雾一般地凸显着自己的坚韧与强劲。再如《星空》中的诗句:“作为世界的秘境之一,星空,是人类追寻生命意义的通道。星子弹跳,人心便深不可测。星子暗淡,人心便被雾霾笼罩。星子滞留,动与静便暗暗较量。”诗中,星空里星子的生命,与人的生命共同存在,而且相辅相成。至于《羿》,更在浩瀚的宇宙空间的横向与漫长的时间的纵向里,让各种形象鲜明的生命活泼地跃动,浪漫地飞舞,英勇地斗争,把生命的无数动静推向几乎令人惊心动魄的高潮。
从以上所述可知,缪克构在这部诗集里至关重要的思想拓展和主题开掘之一,在于通过诗境的纵横开合,揭示了生命世界的无比广大和时空秩序的无比严整。就生命世界而言,不论是大海与大海边盐的家族,还是城市里的人群与物象,以及国外的风土人情,以至传说中羿的日月遭际和内心搏斗,无不具有生命本性,充满生命故事。就时空秩序来说,诗集中的人和物,不断地活动在大海空间和城市空间,也飞扬在宇宙空间,而时间的长河,把这种种空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生命和时间还有特殊的联结,诚如《盐》一诗所显示的:“在人体内反复出现的,也必将在时间里反复出现。前者,味蕾是唯一的检验师,而后者,是无处不在的镜像,是一触即发的感官。”生命和空间以及时间的关系是,空间是生命的展演,时间是生命的绵延。空间与时间又相互渗透,即空间中有时间,时间里有空间。就这样,随着生命世界的尽情展演与时空秩序的严格坚守,生命本体呈现出真实的却又五彩缤纷的生命本相。
诗集的许多诗篇,在展现生命世界与时空秩序的过程中,以诗的形象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内在逻辑,由此将生命哲学引向生命本相能够达到的思想高峰。不少诗篇通过生命存在所遭逢的各种时空境遇,说明人类生活在生命世界的大时空中,天地人是一个和谐共生的生命整体,人和自然界合二为一。我们往常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提及“天人合一”的观点。这“天人合一”,正是人和自然界共存的意思。缪克构这部集子的好些诗篇,把这种生命哲学不时地诗化为诗境,读者可以从中知晓他在这方面的用心。很明显的是《羿》这首诗的开头部分:“时序的更迭,季节的变幻,上苍自有安排。日月的轮换,阴晴的翻转,人间已是释然。自混沌初辟,天顶地立,太阳便是盘古的左眼,月亮便是盘古的右眼。那忽明忽暗,或近或远的星辰,是盘古的头发和胡须……”这首诗里代表天空的日月星辰,完全和传说中的盘古,这位中华民族世代传诵的人紧密地结合了。在“大海与盐”一辑里,也有不少诗,以盐作为自然物,由盐和人的关系昭示“天人合一”的思想。例如“江山之大,盐是最重的压舱物,人间悲苦,终究不过细盐一颗”,“风声骤,涛声急,盐在加固脊背,迎向一堵堵浊浪。河山飘摇,家国离乱,最终靠一粒盐,定风波”。这些诗篇还同时表明,人与天地的交互作用与彼此融通,确实地证明了人自身的主体意识和内在本质,因而使生命价值的永恒性得到了肯定。
思想的闪电一旦射入诗语的行进行列,诗境就有可能呈现哲思效应。而正确的思想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必然具有深刻的精神历史和理论历史的根源。中外经典哲学共同认为,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表现;从自然界的角度说,天地自然界是人体生命的源泉,同时又是人类创造自身历史、社会组织和人文化成的前提。而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或合一,是生命世界和时空秩序必然存在的规律性现象。诗歌当然不能直接地阐发这种哲思,但像《盐的家族》里的诗篇那样,创造出生命哲学蕴含的诗境,使生动的诗语与优美的诗境因为哲理的存在而闪耀深沉的光芒,诗美在整体上就会洋溢非同寻常的意义与意味。
向内追求的果实
缪克构这部诗集无疑相当成功。探究这一作品成功的原因,可以有多方面的思考。择其重要,比如从诗作所体现的诗人的主体风格,所呈现的创作的主要特色和整体面貌,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在诗歌写作上显露的本色。这种本色的突出表现是思想追求和审美探索上的独特性,有如严羽在《沧浪诗话》所注重的“自出己意”,不随人后,独具特色。而就这部诗集通过诗境探索生命哲学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来说,诗人以独特性为标志的本色,又凸显为向内的追求,由此激发诗心,结出丰硕的果实。
向内追求的诗篇,总是洋溢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让诗境充满犹如从源头洪波涌起的力量,使内在的精气神升华,形成极大的推动力和感召力。诗篇具体的诗情开合,一般都是心灵的激荡变化,最终导致向内的回归。第一辑“大海与盐”里的多数诗章,无论是对家族的书写,还是对盐的勾描,在具体形象的落笔上头绪多端,繁花满枝,但几乎每一首诗核心的归结,都在内在生命力量的勃发上放出光彩。比如《手足》中写道:“死者比沉默的青山更平静,而生者比飞扬的尘土还要喧嚣。”又如在《老盐民》中写道:“如若,把祖父的骨头拆下来熬汤,毫不夸张的说,可以熬出整个东海的盐。祖父身上的鞭痕,血痂和愤怒的毛孔,都会决堤……。一想到这些,我的眼里就涌出大把大把的盐。是的,作为一个盐民的后代,我有理由这么咸!”这些诗句,在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里,凄美感人的意向鲜活蹦跳。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诗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内在的东西,一种来自源头的精神的追求,亦即对劳动中的人的自觉性和目的性的注重。
更能体现向内悉心和精心追求的,应该是另一首诗《海的岸》。“船是海的第二条岸,海的第三条岸,是盐。岸,渡人生存的大地。船,渡人的躯体。只有盐,渡人的灵魂。出海是船。回头是盐。隔了一百年,祖父想清楚了这个道理,盐,从此被解下了绳索,心,也找到了岸。”“心,也找到了岸”这句诗,直如《红楼梦》里香菱读诗的效果,感觉像是“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让人觉得既很有滋味,而又十分沉重。诗句实际是借助于外部世界的大海与岸,最终回归到人的内心,于是人心有了依仗,有了归宿。“只有盐,渡人的灵魂”,则是仰仗“盐”的神力,改变人的灵魂,亦即改变人的内心世界。
最直接的向内追求,是诗集的开篇之作《名字》。“我的名字,语出《文心雕龙》:景文克构。意为子承父业,并发扬光大。这让我陷入长久的羞愧。”这几句诗貌似平淡无奇,其实却是这部诗集的点睛之笔。仔细掂量,作者的笔端指向自己的内心,张扬的是“认识你自己”的旗帜。明确的目的是,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中,涵养自己的理性精神。透过诗篇,分明诉说着人要求改变自身、改造内心世界的要求与愿望。
诗集向内追求的主旨,自然是诗境的展现过程中特别尊奉的生命哲学。生命哲学的存在,是诗集向内追求最主要也是最突出的内容。生命的有限性与精神的无限性,往往让人产生困惑与虚无感的时候,随同涌起要求解救的欲望。生命哲学就是要通过对生命过程、生命终极价值的拷问和关注,为“解救”这一崇高目的提供正确的答案。这其实正是哲学所要担当的任务。哲学要用纯粹的人类理性去应对种种挑战,当世界乱象丛生不可捉摸的时候,为人类寻找安身立命的价值。《盐的家族》恰恰是生命哲学经由诗境的探寻,显示自身在精神构想方面的高瞻远瞩,表现出一种最高层次的心灵寄寓和思想守望。
这种向内的追求,一直是人文精神关注的焦点,素来为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所重视。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拉兹洛,曾经在他的著作里提出一个“整体意识”的概念。所谓整体意识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人应该进行人类与自然相互统一的整体性思考。人向内心的追求,即是“整体意识”的关键所在。在这部著作里,拉兹洛还突出了诗歌的独特作用,认为“诗歌能有力地帮助人们,恢复在20世纪同自然和宇宙异化的世界中无心地追逐物质产品和权力而丧失的整体意识”。这无疑把诗歌摆在很重要的地位。拉兹洛又在他的名著《人类的内在限度》里有过一段话,这段话把外部世界与内在限度的关系揭示得异常深刻,会给读者醍醐灌顶的感觉,他强调决定人类存亡的是人的内在限度。他说:“世界上的许多问题是由外部极限引起的,但根子却在内在限度。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问题不是因人而起,几乎没有什么问题不可以通过改善人的行为得到解决。就连物质和生态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人的眼光和价值观的内部限制……。我们苦苦思索,想要改变地球上的一切,唯独没有想过改变我们自己。”
《盐的家族》这部诗集十分可贵之处,在于以层出不穷的诗句之美,引导读者改造自己的内心定位。把握好自己的精神尺度,不断朝着向内追求的目标前进。而这种向内追求的具体表现,是许多诗篇所展示的人心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体悟,以及灵魂的坚守。
生态、生存、生活、生命的意义,已经日益成为当代人的现实关切,自然不许欺凌践踏,只能保护爱戴,生命不能轻视疏忽,必须尊重体恤。生命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生存在世界之中,世界也生存在我们之中。缪克构这部诗集的美学追求与思想探索是多方面的,但是就其总体的结构思考而言,既有外在的鲜明突出的以情感为特色的文学结构,又有内在的深沉缜密的以哲理为本色的哲学结构,这分明是这部诗集特别具有魅力的地方。当诗篇不断地以诗境开拓展现诗美,同时又将潜在的生命哲学输送给读者的时候,读者既能得到情愫的感染,又能得到哲学的启迪,于是诗篇绽放的花朵就有了妍丽的色彩和浓郁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