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综合年鉴如何向官办民用转变

2020-11-17俞富江

黑龙江史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年鉴指南资料

俞富江

(桐乡市档案馆 浙江 桐乡 314500)

一、年鉴向官办民用转变的必要性

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它是集数据、情报、资料为一体的多元信息载体,具有为大众服务的多种功能。年鉴只有“有人用”,而且用的人越来越多,才能成为越来越被民众重视和使用的文化产品。

(一)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当今社会已是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互联网、移动通讯、数据库等应运而生。面对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年鉴不数字化,就不会有市场,更不会有前途。那么,如何增加地方综合年鉴的有效信息容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抓住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充分运用条目、图片、表格、小资料等多种传达信息的手段,进行集中反映。二是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点的深层次资料,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从而提高年鉴信息资料的使用价值。三是增加统计图表数量,引入不同时期、不同年份、不同程度的对比统计,使统计资料的可比性得到增强。四是荟萃一个地方的乡土地理知识、自然和文化遗产、历史掌故、资源物产、风俗民情等知识,都是地方年鉴不可或缺的资料。五是增加指南性资料,如办事指南、购物指南、投资指南、求学指南、求医指南、旅游指南、就业指南和交通指南、人才和劳动力需求信息等等。此类指南性资料不但实用性强,而且能吸引读者,并具有存查价值。此外,还应该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从而可以有效地沟通年鉴编者、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系,既能及时反馈读者对年鉴资料的需求信息,又能有效地促进年鉴的组稿工作,提高组稿水平和效率。

(二)市场经济规律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规范化的深入,政府的功能定位在服务上,那么作为“官书”的年鉴也必然要定位在为社会公共服务上。唯有如此,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地方年鉴发行不要过于依赖政府,要走市场化营销之路。年鉴的编纂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品种,一切都应该尽量按市场规律办,所以年鉴的市场化运作是很重要的,要有整体的考虑,包括装帧设计、市场推广、发行渠道、公关活动等等。长期以来,年鉴的销售和市场推广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进入寻常百姓家”似乎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然而,地方综合年鉴销售渠道更多地要引入市场化运作手段,主要有这样几种设想:1.建立发行销售的网、线、点。年鉴编辑部有专人负责,各部门、各单位有专人承办。如年鉴销售:编辑部—部门—街道(镇)—村(社区),构成一条线,各部门、街道(镇)连起来构成大网络。必要时在一些街道(镇)设立发行点。2.通过图书销售渠道(如新华书店、个体书店、街头报刊书亭等)。3.结合实用年鉴自身的特点与宾馆、旅游景点等窗口单位合作销售。4.在一些大型的展会现场设摊销售。为了扩大影响力和销售量,要加强宣传,让广大读者都知道有这样一部实用年鉴,知道这部年鉴的用途是什么等。宣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要不拘一格,讲究技巧,选好角度,把握时机,注重实效,从而扩大实用年鉴的社会认知度。上述这些手段需要投入比较大的人力和财力,因为各地情况不同,所以也要结合实际,选择最佳途径,最终目的是尽量向社会大众展示年鉴的实用性和可读性,挖掘年鉴销售的市场潜力,争取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年鉴官办民用的现状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 年10 月底,全国共编纂出版2300 多种地方综合年鉴。但在社会上远未形成应有的影响力,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年鉴工作者认为,年鉴编纂工作就是政府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地方综合年鉴就是官办的年鉴”,因而各地的年鉴普遍着重记录地方党委、政府的年度工作,为地方党委、政府有效施政服务。在编纂过程中存在分目、条目以着重记述部门日常工作为主,以部门的日常事务和工作成绩作为编纂的主要内容;对大众有用的、值得长期查存的资料较少。民间组织在年鉴中体现不够。如民间慈善、民间文化艺术等等基本上没有系统记述,有的年鉴甚至连一个事例、一个统计数字也没有。社会部类反映不充分,尽管地方综合年鉴都设有“妇女·儿童”“青年”“老年”“残疾人”等分目,但其内容基本上是记述妇女儿童工作、青年工作、老干部工作、残疾人工作,很少有反映这些群体生存状态及基本情况的完整资料。地方综合年鉴对当地的工作失误、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等信息很少记载。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难点问题,如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就业、就医、交通、环境污染等等,缺乏深层次的记载。

综上所述,多年来地方综合年鉴变得“官味”十足,缺乏特色,千篇一律,内容一般读者难以利用,年鉴也就越编越远离人民大众而独居“高处”。

三、年鉴如何向官办民用转变

年鉴既然是资料性工具书,正确的发展方向就是走官办民用的道路。所谓“官办民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确立年鉴“服务大众”意识

年鉴应突破部门、单位局限,选收读者感兴趣、有社会意义和资料价值的题材,实现年鉴社会价值的最大化。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以人为本,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让年鉴办得亲民、便民。一方面,要全面、系统记录好人民的伟大创造、伟大业绩,反映好社情民意、百姓生活,让年鉴成为新时代人民创造历史的多彩画卷;另一方面,要提供更多更好的地情信息,让年鉴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年鉴编纂人员,无论地方志机构怎样变化,一定要从其工具书的性质出发,编好地方综合年鉴,充分体现其服务社会现实、服务民生的功能。

(二)倡导年鉴“为民服务”情怀

地方综合年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编纂理念,不回避民生难题、直面民意关切。对老百姓普遍关注的楼市调控、物价调控、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民生热点都应该重点记述。年鉴工作者应该摒弃旧观念,坚持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充分体现年鉴为现实服务的功能。要增加对比资料、扩充图表数量,以此提高年鉴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独立分析能力,突显借鉴功能。增加服务性、指南性信息资料,内容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群众生活,切实解决“官书民用”问题。虽然走这条路会遇到一定困难,但只要转变观念,积极开拓进取,回归年鉴实用性,相信一定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的。

(三)框定年鉴“时代特色”架构

框架是年鉴基本内容的结构体系,是承载年鉴内容的主体结构,是年鉴的“骨架”。现阶段,有些地方综合年鉴定位存在偏差,政治性栏目过多,尤其是党委、政府部门经常性事务记述过多,忽略了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框架设计上体现不出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新时代的年鉴框架,要把握时代脉搏,找准热点,及时设置相关栏目进行反映。如:新一代信息技术设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云计算服务、风险投资、第三方支付服务、健康服务、网约车客运服务、民宿服务等。也就是说,要用发展的框架去承载迅速发展的现实,科学、合理地反映具有时代特色的鲜活内容,使年鉴成为名副其实的“时代镜子”。

(四)掌握年鉴“现代语体”文风

年鉴使用现代语体文,要求突出大众性。所以,年鉴工作者不但要掌握年鉴的文体,而且还必须驾驭语言的运用技巧。概括地说,就是要求准确、简洁、质朴、文采。准确,指年鉴语言要准确。年鉴编纂工作者要处理好语法、修辞、逻辑三者之间关系。在语法上,要把话说得通,合乎大众习惯;在修辞上,要把话说得美,不能出现错词、错字和语病;在逻辑上,要把话说得对,说得合乎事理。简洁,指年鉴谋篇布局,层次要简;遣词造句,文字要简;融冶群籍,引文要简,以最简短的篇幅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质朴,指年鉴语言要纯真,行文要摒弃浮词,不偏尚文辞,不堆砌词藻,不故弄玄虚,切忌出现空话、套话、解释话、推论话等,避免言之有理而实之无物。年鉴文稿以质朴无华为美,只要实实在在地把事实记述清楚即可。文采,指年鉴语言要讲究雅重、优美、流畅。年鉴编纂工作者在表达语言文字时,力求语法规范,修辞准确,句子通顺,而且叙事连贯,理寓于实,情见乎辞,不呆板,不晦涩,自然晓畅,通俗易懂。

猜你喜欢

年鉴指南资料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Examining the Role Globalization Had on China’s Air Quality and China’s Response to Air Pollution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陕西年鉴发展回望
资料哪去了/等
中国雕塑年鉴·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