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基于产业链的产学研联合与创新机制

2020-11-17陈爱贞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7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产学研产业链

◎ 陈爱贞

产学研联合(industry-science links)是产业链创新的重要源泉,更是一些国家在特定产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我国拥有产业链配套齐全的优势,但一些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削弱了我国产业技术自主发展能力和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作为一个人口和经济大国,我国亟需在关键环节实现创新突破,以增强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而这些关键环节的技术复杂度决定了需要通过产学研联合来推动产业链联动,即以基于产业链的产学研联合来实现关键环节的创新突破。

机制分析

产学研联合作为开放式创新的一种重要模式,不仅是基础研究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知识深化和知识产业化的过程,更是产学研之间互惠共进、不断创造新技术新知识并满足市场的互动过程。可以说,产学研联合提供了知识有效转移、资源交换和组织学习的可能,它并不只是技术知识从高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的转移,合作过程所创造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及企业的知识也在不断地往高校和科研机构转移,提升双方创新能力是产学研联合的宗旨所在。产学研之间研究的互补性是其合作的重要基础,只有良性互动才能促进彼此长期联合,进而推动持续性的创新。

依托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的美国硅谷和环波士顿的128号公路两旁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正是产学研联合成功的典范,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形成了基于产业链的产学研联合,促进了创新链的发展。一方面,居于产业链上游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新技术、新原理和新创意,品牌企业和设计商在进一步的应用开发和中间试验中给高校和科研机构反馈各种信息,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和创新;另一方面,大量相关配套零部件供应商、销售商和金融、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发展,推动创新向商品化、大规模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了零部件供应商、营销商与相关科研机构的联合发展。上下游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增强了产业关联性,促进了上游更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进入产业链,进而基于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增进了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强了上下游技术创新的匹配性,提升了产业链创新效率,降低了创新风险。

由于技术知识的默示性,产学研联合的交易成本比较高,导致产学研联合往往止步于专利阶段。而一旦形成基于产业链的产学研联合,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企业在参与分工合作时将形成较为紧密的上下游联系,即一个环节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联合,会通过技术要求、技术匹配和技术标准等促进上下游企业与不同的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联合,这些不同的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合作企业的产业链也加强了彼此的沟通、交流,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会降低产学研联合中的创新风险,促使其快速发展,如发达国家产学研联合主要集中于生物、医药、信息和新材料等特定行业内。这些行业一般更倚重于技术驱动型创新而不是市场需求驱动型创新,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有比较高的契合度,而且集中于特定产业链的知识相似性和社会关系毗邻性,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突破“一对一”的合作约束,推动“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产学研联合发展,促进“产”与“学”在空间形态上形成地方集群,减少产学研联合中一些有违合法性(legitimacy)问题的出现,带动区域创新链发展。

产学研联合有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共建实体、共同培养研究生以及培训员工等正式模式,也有非正式联系、个人关系基础上的产学研网络等非正式模式,基于产业链的产学研联合,能为产业链上大量的中小供应商提供各种非正式模式的产学研联合,有助于解决创新链衔接和传递的“肠梗塞”问题,提升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上下游联动发展和技术匹配相互促进。一般情况下,专利产业化阶段的费用和风险远比从基础研发到专利阶段要高,而政府的金融支持往往集中于创新环节,虽有专利产业化阶段的贷款扶持,但对单个企业来说风险还是很大。而基于产业链的产学研联合,把整个产业链的创新费用和风险分摊到各个环节,能够激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持续性创新,推动产学研联合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可见,基于产业链的产学研联合,由于较为稳定的产业链关联合作关系能降低产学研联合的交易成本,并通过产业链上下游技术联动而促进创新传递,推动更多产业链环节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这有助于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激励企业持续性创新,并推动联合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从而为关键环节的创新突破提供创新链支撑。

面临的问题

由于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特别强调,要以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突破口。但从发展实践看,我国产学研联合的水平一直较低,在技术合同成交额中高校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长期维持在2%左右。近年来,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如《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指引》《关于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人员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的通知》等,但效果不很明显。《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表明,根据2017年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合同金额,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26.5亿元)、浙江大学(16.0亿元)、清华大学(15.9亿元)、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15.9亿元)、东南大学(12.8亿元)、哈尔滨工业大学(11.4亿元)、华南理工大学(10.4亿元)是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较为活跃的单位,但产学研联合的规模和范围还比较有限,且科研机构及高校的技术转移效率依然不高,技术转移错位、匹配性低等现象较为普遍。其根源在于,产学研联合没有基于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造成产业链中关键环节的创新突破缺乏创新链支撑。

1.从驱动力看

我国的“产学研联合”大部分是“官产学研联合”,政府是重要的推动者,如围绕国家2017年的“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①的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共出台了20多个政策文件,30多个省(区、市)共出台了近60项地方配套法规和政策,以促进各地探索多种产学研联合模式。在政府各种补贴激励和扶持政策推动下,产学研联合的量增加较快,但在这种短期性的强外在驱动力下,产学研联合往往呈现阶段性、追求成果外化的特征。而没有持续性的产学研联合,合作很难深入,使其往往不足以降低双方对固有知识和技术范式的依赖性,也造成许多产学研联合的成果止步于专利,而且“专利泡沫”现象严重。此外,政府着力推动的主要是具体项目的产学研联合,无法提供外部激励机制,导致产学研联合主要致力于“项目攻关”而非“联合创新”,产学研联合的技术扩散和技术带动效应较小。

2.从开放度看

随着技术复杂度增加,以及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其所参与的产业链和价值链间的竞争,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创新突破需要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支撑。目前我国大多数“产学研联合”项目还局限于“一对一”,多个龙头企业一起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创新的情况极少;同时,产学研联合要求企业有一定的研发吸收能力,而多数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创新的资源基础薄弱,在这种情况下,“一对一”的“产学研联合”制约了创新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导致产学研联合成本高,大量中小企业无力参与,转向服务外包或技术购买,这影响了产学研联合的开放度,制约了资源在价值链和产业链上的整合度。

3.从合作模式看

近年来,各高校也探索了多种合作模式,但总体比较单一,如同济大学的“企业+高校+第三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成果转化模式,北京大学的“企业长期投资基础研究+专利转让”校企协同创新模式,都主要是“从高校向企业转化成果”的“单向”模式,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产业链双向互动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善,这使得产学研联合更主要是形成技术聚合,带来知识协同效应,但无助于提升合作双方探索新知识、新技术范式的创新能力,制约了“产学研联合”的发展高度。

对策

我国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发展滞后主要源于基础研究薄弱,但实际上政府在这些领域的研发投入并不少,其本质问题在于产业链联动失效,一方面创新止步于专利阶段,另一方面研发资源局限于少数合作方。这些核心技术的攻关是一项需要长期研发投入、各环节衔接匹配的重大项目,需要立足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发展。因此,我国亟需促进和发展基于产业链的产学研联合和创新机制。

1.大力发展专业的第三方技术转移机构

立足技术知识和产业特性决定产学研联合的行业偏向的现实,着力在产学研联合潜力大的行业,在推动“产业集群+高校、科研机构集群”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发展各种专业中介机构,为产业链上更多企业参与产学研联合,以及产学研联合供需双方的交互搭建桥梁。

2.着力构建关键技术攻关平台

基于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政府需要着力构建关键技术攻关平台,为竞争前的一般性的产学研联合研究提供支持。目前,大到精密机床、半导体加工设备、飞机发动机,小到高铁的螺丝钉、电子产业的芯片、微电子链接用的导电金球等,都是我国产业链上的痛点,政府需要在这些关键环节作出战略部署,着力推动“多个龙头企业”联合“多个前沿研发机构”;同时,地方产业链“链长”需要着力于调动产业链上各环节联动发展,突破产业链不同环节在不同区域间分工的障碍,为关键环节创新发展提供产业链支撑。

3.积极完善外部激励机制

基于产业链的产学研联合容易带来“搭便车”行为,尤其对那些具有准公共品性质的基础研究成果的利用往往需要龙头企业间的合作和研发机构间的联手,投入大且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因此,若研究成果被研发者以外的企业或个人未经付费而使用,不但导致企业无法收回投入的成本,也会抑制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为此,需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保护科研人员和企业的权益,维护科技人员研发的积极性;制定相关法律,完善强外部性技术外溢的补偿机制,保障公共研发费用资助的科技成果得到很好转化。

注释:

①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2017年,国办印发了科技部起草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科技部发布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指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人员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的通知》。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产学研产业链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产业链春之奏鸣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
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