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美奋斗者”系列报道之五十一 用火热的激情书写不朽诗篇

2020-11-17

北广人物 2020年44期
关键词:马海德马寅初兴华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整理

文花枝: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

“奋斗这个词对于我而言,就是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要有行动,有一个好的目标,然后再行动起来。”文花枝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提起“奋斗”一词,文花枝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像袁隆平、黄旭华这样的人物,他们给国家、给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奋斗者。但是像我们这样普普通通,在基层一线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人,也是奋斗者,因为我们也是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文花枝23 岁时,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2005 年8 月28 日下午2 时35 分,在陕西省洛川县境内,由文花枝带领的旅游团队,乘坐牌照为陕A34256 的旅游车与一辆大货车迎面相撞,许多游客被困。当赶来营救的洛川县警方与当地群众一次次想先将坐在前排的文花枝抢救出来时,文花枝总是吃力地摇摇头,“我是导游,后面都是我的游客,请你们先救游客。”当时文花枝腰以下部位被卡在座位里动弹不得。由于整个救援时间较长,文花枝曾多次昏迷,但每次醒来后,她都忍着巨痛为被困的游客鼓气,给救援人员加油。直到当日下午4 时多,当最后一名游客被送上救护车,文花枝才接受救援。不幸的是,由于腿部伤势严重,耽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文花枝的左腿不得不截肢。

“身残志不能丢。”冷静思考后,文花枝决定,告别自己热爱的导游事业,重回校园,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将来更好地为旅游事业服务。

2006 年8 月,文花枝进入湘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习。2013 年,文花枝硕士研究生毕业,成为湘潭市旅游局的一名职工。“不想永远活在当年的光环里,希望为大家做一点实事。”2015 年,她主动请缨参加精准扶贫工作,到韶山乡平里村(原韶西村)任第一书记,成为了湘潭市首批驻村帮扶工作队唯一一名女干部。2016 年,平里村一举摘掉了“省定贫困村”与“湘潭市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两顶帽子。无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普通村民,都对这个看似柔弱的女支部书记伸出了大拇指。2017 年,结束驻村帮扶后的文花枝回到了单位,从事旅游推广与对外交流工作,现任湘潭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推广和对外交流科副主任科员。

无论何时何地,一直以来,文花枝始终没有停下过奋斗的脚步。“在未来的工作当中,我会以那些优秀的前辈们为榜样,认真工作,热爱生活,继续保持奋斗的姿态,努力做一名平凡而美丽的奋斗者。”

卫兴华:毕生奋斗在理论战线

卫兴华1925 年10 月生于山西五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原主任、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他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教育家,长期从事《资本论》研究,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作出重要贡献,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材是全国影响力和发行量最大的教材之一。他提出的商品经济论、生产力多要素论等,在经济学界影响广泛。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一、二届论文奖。

卫兴华1925 年出生于山西五台县善文村,1946 年他在太原进山中学投身地下革命工作,被捕后严守党的机密。1948 年由组织安排转赴北平,后回解放区在华北大学学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大学随之成立,卫兴华转读于该校经济系。1950 年转政治经济教研室做研究生,1952 年以全优成绩毕业留校任教。

改革开放后,卫兴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综合性大学《资本论》研究会会长。出版论著40 余本,发表论文、文章约1000 篇,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20 余项。

去年9 月29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高铭暄两位教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当时,卫兴华教授因病未能参加颁授仪式。在得知自己获得国家荣誉时,卫兴华表示:“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之树根深叶茂,祝人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卫兴华2019 年12 月6 日1 时52 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 岁。

马寅初:为学生树立了师者榜样

马寅初曾任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他是中国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先驱之一,从20 世纪20 年代起,就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新中国成立后,马寅初将研究重心转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理论上。他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学术洞察,为新中国经济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

他一生坎坷波折,但初心不改,始终坚持真理,追求进步。当然,提及马寅初,自然离不开他著名的“新人口论”,这也可以说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典范之作。

1979 年,98 岁的马寅初荣任了北京大学的第一位名誉校长。1993 年,他还被追授“首届中华人口奖特别荣誉奖”。季羡林先生曾表示,马寅初是他最佩服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知识分子之一。时至今日,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对我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马寅初的身体力行,更为学生们树立了一个知难而进的师者榜样。他曾在文章中写道:“我平日不教书,与学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总想以行动教育学生,我总希望北大的10400 名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便低头。”

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六十余载的马寅初,在教育管理与实践中探索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经验。他认为,教育和办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切合实际要求、服务社会的专门人才。他一直视教学为根本,认为“学校里最重要的事就是读书上课,凡是有条件的人都应当到第一线上去给学生讲课,并力求把课讲好”。他认为,“误人子弟是最大的罪过”。他认为读书必须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要打倒死读书”。他在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师资培训等方面都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同时,马寅初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办教育要“学习新思想,确立为人民服务的立场”。

马寅初的学生、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教授赵迺抟曾在《光明日报》以《不屈于威武不愧对真理——敬祝马寅初老师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撰文写道:“在解放前的十年中,他憎恨腐败的国民党政府,敢怒敢言,受尽摧残而不屈服,可称得正气壮山河!在后十年中,他热爱新中国,同心同德,为了学术的尊严,对于错误的批判,作坚决的斗争,不屈不挠,做到了不愧对真理!先生道德文章,为世所钦。”

马海德:为中国奉献了毕生心血

“秉博爱之心,施精湛之术,辨证有方,活人无算。国初首入华籍,更殚厥心,遍驰其迹,倾力于防治麻风之鸿业,泽被杏林。”《百位共产党人百篇小传》如是评价马海德。

马海德,是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加入中国籍的原外籍公民,他在中国度过了55 个春秋,以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精湛的医术,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 年9 月26 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1933年11 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乔治听说在上海一带流行着一种东方热带病,他下决心越过重洋,到中国为苦难的人民解除病痛。在上海,他结识了宋庆龄、史沫特莱等进步人士。在他们的影响下,他知道了中国还有另外一个世界: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他们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他开始投身革命活动,他的诊所常常成为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联络和开会的地方。

1936 年,在宋庆龄的推荐下,两个外国人出现在中国工农红军最高指挥部驻地。一位名叫埃德加·斯诺,另一位名叫乔治·海德姆。几个月后,斯诺完成了采访,离开陕北,之后写出了轰动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而乔治·海德姆则自愿留在了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军的卫生部顾问。1937 年2 月,马海德经吴亮平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如他说的:“从此我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而不是作为一个客人置身于这场伟大的解放事业之中,我感到极大的愉快。”当年年底,他回延安筹建陕甘宁边区医院。为了更好地接近边区人民,他不仅很快学会了中国普通话和陕北的方言,而且把自己原来的美国名字乔治·海德姆改成了中国名字马海德,既增加了边区回族同胞姓氏中常见的“马”字,又保留了原来美国姓海德的字音。

寒来暑往。他以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精湛的医术为解放区军民服务,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马海德加入了中国国籍,他深深地为自己成为新中国公民而自豪。1950 年,他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很快,马海德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致力于我国性病、皮肤病和麻风病防治与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他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努力下,中国终于在上世纪60 年代初取得了基本上消灭性病的震惊世界的成就。

而对于令人生畏的麻风病,马海德则根据中国国情,将麻风病传统的住院隔离治疗办法改变为社会防治,并于1980 年把国外治疗麻风病的新技术——强杀菌联合药疗引进到中国,大大提高了疗效。新的药疗方法于1986 年年底在各地得到推广,大大加快了消灭麻风病的进程。中国麻风病人已从1949 年的50 万人,减少到7 万人。他还想到中国17 万因麻风病致残者的康复问题,以及麻风病防治人员的培训、提高问题。他在晚年还在为此奔波劳碌。

马海德晚年身患癌症,但他一直顽强地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1988 年10 月3 日,马海德在北京病逝,终年78 岁。根据他本人遗愿,他的骨灰一部分安置在北京的革命公墓,一部分撒在中国的延河里,还有一部分由他的国外亲属带回美国家乡。马海德临终前说:“如果让我重新开始生活,我还是要选择这条道路,这是毫无疑问的。”

猜你喜欢

马海德马寅初兴华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兴华市林湖乡:村企联建共走振兴路
抗战时期为中国共产党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马海德简介
娶“延安第一美女”,首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
摄影作品欣赏
半世纪情缘 一辈子信仰
马寅初巧喻教子
马寅初三骂蒋介石
马寅初三骂蒋介石
马兴华摄影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