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中式管理在硬式内镜器械清洗消毒中的应用效果

2020-11-16王常燕王建敏

健康之友 2020年10期
关键词:清洗消毒

王常燕 王建敏

【关键词】消毒;硬式内镜器械;清洗;集中式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288-01

硬式内镜器械从构造与所用材料来看具有结构复杂、材料特殊、内部构造较为精细等典型特征。由此增加了硬式内镜器械后续清洗与消毒的难度。从临床上来看,为保证硬式内镜器械的使用安全性必须寻找更为可靠的清洗、消毒方式。硬式内镜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作为精密的微创手术仪器,若清洗方法不当或清洗不彻底,则会为硬式内镜上的残留污物会为细菌提供生长环境。因此,我们有必要不断提升硬式内镜的整体清洗质量,这对于避免院内感染,提升医疗安全系数至关重要。作为硬式内镜常见清洗技术,低压沸腾技术借助快速变化的压力,产生内部压差从而实现爆破式沸腾效果。在压差、爆破式沸腾的作用下可快速抽出导管、器械连接处的各种污物。该方法与传统手工清洗相比,可有效解决清洗不到位的问题。在传统分散式管理模式下,供应室护士负责硬式内镜器械的清洁,因人为因素造成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屡有發生。因消毒不规范、清洗不彻底,造成病菌残留与器械上还会内镜官腔部位逐渐形成生物膜,严重的还会造成交叉行感染。本研究侧重于集中式管理清洁器械,所有参与人员经经过专业培训,并做到持证上岗,所有清洗、消毒流程均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先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9月~2019年11月期间的120件硬式内镜器械的清洗、消毒方法及相应效果加以分析,按照管理方式划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60件)。其中,本研究中对照组的主要硬式内镜包括:22件腹腔镜,20件输尿管镜,18件气化电切系统;试验组的主要硬式内镜包括:23件腹腔镜,19件输尿管镜,18件气化电切系统。对比对照组与实验组一般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硬式内镜器械有明显的均衡性特点。

1.2方法

本研究中的对照组仍采取传统的分散式管理模式,所收集的硬式内镜器械的清洗消毒程序为:冲洗→浸泡(酶)→刷洗/漂洗→干燥(干燥柜)→浸泡灭菌(碱性戊二醛)。针对实验组则采取集中管理模式进行清洗消毒:①对硬式内镜器械进行集中清洗,并拆卸相关部件进行二次流水冲洗;②针对器械的细部进行认真刷洗(软毛刷),彻底清洗管腔内壁;③将拆卸的硬式内镜部件浸泡于酶溶液中,然后进行彻底超声清洗;④再次冲洗器械表面,并用高压水枪彻底清洗管腔内壁;⑤重新用纯化水对硬式内镜器械表面进行冲洗,管腔内壁完成高压水枪冲洗后进行干燥处理;⑥最后消毒灭菌采取低温等离子模式。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清洗质量、灭菌等两个方面:①清洗质量合格率对比。采取目测法及试纸法两种。目测法:借助放大镜对硬式内镜器械主要位置,如,齿纹、关节、管腔等部位。检查上述部位是否有污物、血渍等科室残留物。合格标准以是否能够目测检查到残留物为标准;试纸法:借助试纸在检测机械上蘸取残留的水分。将试纸放置于显色位置并让试纸达到显色剂全部浸湿状态,静置于避光处超过1min以上。然后观察试纸颜色变化情况,不合格:1min内显色试剂全部/局部出现绿色/浅绿色则视为不合格(阳性),相反则视作合格(阴性);②消毒、灭菌合格率对比。针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硬式内镜器械上的残留血进行试验,方法:针对器械的管腔、关节、齿纹、表面等主要部位,使用棉球擦拭。在棉球上滴上A液和B液,然后认真观察棉球是否存在颜色变化,如棉球颜色变为蓝色、紫红色等则视为不合格(阳性),若棉球未发生颜色变化则视为合格(阴性)。灭菌质量检查,无菌碗内放入待检器械,然后添加无菌氯化钠(0.9%)10ml,并来回振荡、冲洗。完毕后马上将洗涤液进行细菌培养,若洗涤液内含有细菌则视为不合格,若洗涤液中无细菌则被视为合格。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用数据统计学软件为SPSS 21.0,用相对数表示计数资料并以X2进行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2结果

2.1清洗质量合格率(见表1)

借助目测法、试纸法检测发现,实验组数据(清洗质量合格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目测法、试纸法对比两组器械清洗合格率[例n(%)]

2.2消毒、灭菌合格率对比(见表2)

对比两组残留血试验发现,是攒足的消毒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对比两组灭菌合格率,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消毒、灭菌质量对比两组器械的合格率[例n(%)]

3讨论

近年来,微创手术已成为医院各临床科室的常见技术。随着各种硬式内镜器械的出现,其结构也日趋复杂,精细度也随之升高。虽然这种变化提升了整体手术治疗水平,但也增加了后续清洗质量控制的难度。一旦因清洗不当造成器械表面覆盖上污染物膜,会直接增大微创手术的风险,严重的还会出现感染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比于一般医疗器械而言,硬式内镜器械在清洗、消毒、灭菌等环节的难度较大。从目前来看,硬式内镜的清洗、消毒及灭菌等方法包括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分散式处理属于应用时间较长的一种,但该方式在交接、流程处理、相关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此外护理人员因培训不足造成技术操作不规范。相比分散式管理,集中式管理更注重操作的规范性和人员培训的渐进性,这也是提升硬式内镜清洗、消毒水平的有效途径。

研究发现,分散式管理模式还有如下缺点:因缺乏集中处理无法彻底清洗硬式内镜的各零部件,因清洗不彻底或刷洗力度不足,以及缺乏超声波清洗,其整体清洗、消毒灭菌效果欠佳。集中处理是对分散处理的升级,所有操作步骤更为细致和规范。消毒灭菌流程更为科学,且专人清洗、灭菌、监督都有效提升了整体清洗、灭菌质量水平。

本研究将120例硬式内镜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结果证明,集中管理模式的试纸法检测清洗质量(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73.33%);目测法检验清洗质量(100.00%)也明显优于对照组(83.33%);清洗消毒数据对比,实验组(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71.67%),但灭菌质量都达到了100.00%。由此证明,集中式管理的清洗、消毒效果优势明显。

综上所述,硬式内镜器械清洗消毒采用集中式管理在合格率、安全性方面优势明显,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清洗消毒
消毒,大头有话说
家庭消毒, 你真的做对了吗
门把手消毒滑块
一种可调节窗户
如何给餐具消毒
笔握消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