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0-11-16杨玉乔
杨玉乔
【关键词】预见性;骨科患者;护理指引;护理方案;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246-01
引言
所谓预见性护理,指的是护理人员在结合规范护理程序当中针对所接受护理的患者开展全面、系统性的分析,从中能够了解患者于护理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护理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开展针对性护理措施以避免护理风险的出现,有效控制这些患者出现并发症的状况,提升相应的护理效果。我们都知道,绝大多数疾病在病情演变中都会有一部分几率出现并发症,导致实际护理阶段可能会存在一部分潜在性的护理风险,显著阻碍了患者的护理质量,完全不利于患者的健康恢复。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能够以预见性观念来预先知道患者所存在的护理风险,以最大化避免护理风险的出现。对此,我们这次研究对象是骨科患者,并在研究中观察预见性护理指引的实际效果,具体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资料
研究开展时间在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从我院接受骨科护理的骨科患者群体中抽选43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在应用随机列表法将其各自分为219例Z组与219例x组。其中Z组骨科患者中含有男性119例,女性100例,年龄阶段分布在19岁至62岁之间,中位年龄为35.6±5.4岁,其中含有7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骨折患者以及64例骨科疾病;而在X组骨科患者中,男性114例,女性105例,年龄阶段分布在20岁至59岁之间,中位年龄为32.2±4.4岁,其中含有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5例骨折患者以及56例骨科疾病。在常规资料对比中尚未存在明显差异性,可进行对比与分析(P>0.05)。
纳入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符合《中药新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范内容;骨折患者在影像学诊断帮助下确诊骨折并明确相应骨折部位;骨科疾病患者满足《骨科疾病诊断标准》2009相关规范标准内容;同意本次研究请求。
排除标准:无法与之达成研究配合;无法取得患者家属的研究统一。
研究取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研究知情,并颁布相应研究资质文件。
1.2护理方法
Z组、X组患者均接受传统骨科护理方案,X组患者结合预见性护理指引开展护理,具体如下:
传统骨科护理方案
在接受骨科治疗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将手术知识以及药物作用等内容进行充分讲解,提高患者对这些内容的认知;在手术治疗结束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饮食方案与作息规律进行一定的干预调节,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预见性护理指引
(1)规范评估病情:迅速对患者病情状况进行评估,耐心认真地倾听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倾诉,对患者构建静脉通道并给予氧气治,做好心电监护与病情变化的观察工作。
(2)做到及时有效: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做到灵活应变,对常见并发症以及相关危象的应对措施进行及时掌握,并始终将急救设备设施处于方便位置,为患者的急救护理提供必要支持。
(3)做好细节分析:针对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主要护理细节进行预见性分析,及时挖掘各细节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供针对性改进措施,最大化降低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1.3观察指标
对比z组与x组患者各自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状况,并利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两组患者各自的ADL评分与HAMD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4.0开展统计分析,并计算P值大小,对比组间差异分析统计学意义的成立状况。
2结果
在护理满意度对比中,Z组与X组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在并发症率对比中,Z组与X组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在ADL评分对比中,Z组与X组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在HAMD评分对比中,Z组与X组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Z组与X组在研究观察指标的具体对比状况(%、n)
3结论
对于骨科患者来讲,很多患者的病情演变存在一定的突发性特征,导致实际护理过程中的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现象,对于患者的健康恢复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预见性护理指引尤为关键,可以帮助患者在规范护理过程中最大化减少潜在护理风险的出现,避免患者出现并发症,提高患者的骨科护理质量,其应用价值十分显著。
我们在本文研究结果中可以显然看到,在所观察的指标状况中,两组均存在明显差异性,统计学意义可以成立,所以其护理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