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疼痛的护理干预分析

2020-11-16方闪闪

健康之友 2020年10期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新生儿效果

方闪闪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疼痛护理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243-01

在新生儿在出生后,就具备一定疼痛感知能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要提供给高危新生儿生命支持,经及时有效的治疗,降低重症患儿的死亡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治疗以及护理中,不可避免的会进行致痛性操作,而导致患儿疼痛,而低新生儿配合程度,影响患儿的治疗和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就诊的80例患儿进行分组(双盲法)研究,乙组和甲组,各40例。女38例、男42例。0-2个月,均值1.16月。两组基线资料P>0.05。

1.2方法

乙组以常规护理为主,甲组以疼痛护理为主,即:(1)密切监护患儿,当其有疼痛症状出现时,就要积极探查疼痛的诱发原因,及时去除诱发因素。(2)提高护理人员的新生儿疼痛防护意识。(3)强化重症监护室的巡视,给予患儿适当的拥抱、抚触等肢体接触,利于迷走神经张力改变、β-内啡肽释放,充分发挥5-羟色胺作用,充分满足患儿情感上需求,抚慰患儿身心。(4)体位护理,适时调整患儿的体位,使其处于舒适体位。护理人员两手分别在患儿头部、双脚放置,使患儿成屈曲体位,能降低致痛性操作产生的疼痛。鸟巢式体位包裹可提高患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对疼痛症状进行缓解。(5)重症监护室硬件设备改进,按需调整光线,如有必要可通过播放轻音乐来安抚出现疼痛的患儿。(6)对于疼痛症状较轻的患儿来说,适度母乳喂养,充分满足其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使患儿产生愉快感、安全感,使疼痛阈值提高。

1.3观察指标

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后,统计两组的重症监护时间、疼痛控制时间。疼痛控制效果,无效:患儿有强烈的应激性反应出现,致使后续重症监护治疗不能正常进行;有效:患儿对致痛性操作产生轻微的应激反应,但是对相关操作以及后续重症护理、治疗不产生影响;显效:患儿未出现应激性反应,未影响到重症监护治疗。

1.4统计学分析

SPSS24.0软件,计数资料经(%)体现,x2检验,计量资料经(x±s)体现,t检验,统计学差异经P<0.05体现。

2结果

2.1比较甲乙两组的疼痛控制效果

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后,甲组疼痛控制总有效率大于乙组(x2=5.5411,P=0.0186)。

表1 比较甲乙两组的疼痛控制效果[n(%)]

2.2比较甲乙两组的重症监护时问、疼痛控制时间

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后,甲组重症监护时间短于乙组(t=9.6206,P=0.0000);甲组疼痛控制时间短于乙组(t=9.5992,P=0.0000)。

表2 比较甲乙两组的重症监护时间、疼痛控制时间[(x±s),d]

3讨论

同成年人比较来说,新生儿对疼痛感知的主要特点是:(1)同成年人一样,新生儿可感知痛觉信息,但是因为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所以新生儿疼痛过敏反应会更剧烈。(2)新生儿对于疼痛刺激的反应比较强烈,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如果护理中存在一些不當操作,就会给新生儿带来反复的疼痛刺激,加强新生儿对疼痛敏感程度,对其应激调控系统的正常发育产生影响,导致新生儿发生痛觉敏感,甚至是出现痛觉过敏。对于早产儿来说,反复疼痛刺激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应激调节系统受疼痛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早产儿大脑神经的发育,甚至可致使继发性痛觉过敏亦或异常性疼痛、原发性痛觉过敏,而对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重建和发育产生影响。

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疼痛的来源主要是:(1)自身疾病以及产伤。(2)护理过程中的致痛性操作以及侵入性操作。(3)外部环境刺激。随人们对于新生儿疼痛认知程度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经适当疼痛护理干预实施新生儿疼痛控制是很有必要的,还可缩短重症监护时间,利于患儿病情的好转。临床以往诸多的实践均证实:非营养性吸吮、母乳喂养、改善住院环境、体位护理、抚触安抚、音乐疗法等可缓解新生儿的疼痛。在本课题中,主要经改善环境、抚触、体位护理以及音乐疗法等实施疼痛护理干预,可提高疼痛控制效果、缩短疼痛控制时间以及缩短重症监护时间。

总之,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实施疼痛护理干预可提高患儿耐受疼痛能力,使患儿疼痛得到快速的、有效的控制,从而保证后续治疗顺利的开展。

猜你喜欢

重症监护室新生儿效果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需要睡枕头吗?
新生儿出生后该怎样进行护理?
灵动耳环
集束化干预措施在预防ICU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分析
试论重症监护室的实习带教体会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伪装效果
细辨新生儿的“异常信号”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