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预防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输液过程中的效果
2020-11-16张绪敏
张绪敏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新生儿;输液;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240-01
输液是新生儿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在新生儿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相比成人来说,新生儿输液护理的难度明显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性引起的,首先新生儿刚刚分娩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导致其机体整体状态比较脆弱,输液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明显较大;其次新生儿血管细小、隐匿性较强,导致穿刺难度增大,增加了多次穿刺风险;最后新生儿皮肤娇嫩,部分输液药物刺激性较大,一旦发生外渗,则会引起皮肤炎症等问题,危害较大。因此,在新生儿输液治疗期间实施预防性护理,有效的对输液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事前管理,对于提高新生儿输液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共纳入92例在我科室进行输液治疗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9年6月-2020年5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其中观察组46例,包括男27例,女19例;包括头部静脉穿刺新生儿25例、四肢静脉穿刺新生儿21例。对照组46例,包括男26例,女20例;包括头部静脉穿刺新生儿23例、四肢静脉穿刺新生儿23例。两组研究对象的各项资料比较结果都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二者可比。
1.2护理方法
两组新生儿均进行输液治疗,期间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防性护理,实施如下:
1.2.1穿刺情绪干预:在进行穿刺前,要加强与患儿之间的沟通,构建良好护患关系。首先稳定患兒家长情绪,使其明白积极地配合能够减少穿刺次数和患儿痛苦,征得其配合。在此基础上,穿刺前认真检查患儿尿不湿情况,及时更换,保持患儿舒适度。开始穿刺前通过语言、动作吸引患儿的注意力,同时可以准备一些色彩鲜艳的玩具,转移患儿注意力,并快速完成穿刺,尽量减小患儿的疼痛感。
1.2.2输液风险管理
输液前根据患儿的用药浓度、酸碱度对其常用的输液静脉进行评估,选择身体近端粗静脉、血管弹性较好、血流快、血管直的静脉作为穿刺静脉。穿刺过程中要注意回避静脉瓣的血管、静脉瓣周围的关节。在四肢静脉穿刺时,要固定穿刺部位,避免针头滑脱,损伤血管壁,同时也避免了二次穿刺带来的损伤。对于没有留置静脉针的患儿,需避免在同一血管进行反复穿刺,以减少外渗的发生。对于输液药物刺激性较大的患儿,提前在穿刺部位涂抹喜辽妥,并加强输液巡视频率,出现异常第一时间给予处理。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软件,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流程完成率、肿胀、渗出发生率用以(%)和X2检验,新生儿不良反应评分用(x±s)和t检验;以0.05为检验水平。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流程完成率和肿胀、渗出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新生儿相比,观察组新生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流程完成率,均明显更高,P<0.05;且其肿胀、渗出发生率,均明显更低,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
表1 两组新生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流程完成率和肿胀、渗出发生率比较
2.2两组新生儿的输液反应比较
与对照组新生儿相比,观察组新生儿输液过程中的躁动不安、哭闹、挣扎、回避等不良反应评分均明显更低,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
表2 两组新生儿的输液反应比较(分)
3讨论
预防性护理干预是一种事前护理模式,通过分析新生儿输液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来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以达到积极规避不良因素对输液产生的影响,从而有效预防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提高新生儿输液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预防性护理干预的实施,能够有效安抚新生儿输液过程中的情绪,从而显著提高新生儿输液过程中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输液流程完成率,降低肿胀、外渗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