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价值分析
2020-11-16谢代华彭莉
谢代华 彭莉
【关键词】行为转变理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205-01
慢性心力衰竭(CHF)为心内科常见病,其症状反复发作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再入院风险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示,提高CHF患者自护能力是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提高患者自护能力成为临床热门研究。行为转变理论(TTM)主要着眼于行为变化过程及对象需求,通过多方面引导实现改变对象不良行为的目的。本研究将基于TTM的护理干预用于CHF患者中,旨在评价其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抽取84例CHF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66~81岁,平均(73.25±2.51)岁。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67~82岁,平均(73.29±2.54)岁。两组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有比较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心内科护理,包括普及CHF疾病知识、合理运动、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实施基于TTM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见下:
(1)前意向、意向阶段:通过面对面交流、播放視频、组织病友见面会等方式使其意识到建立自我护理行为的重要性。(2)准备阶段:通过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信念培养,讲解如何避免心衰加重,其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对疾病控制的意义,如戒烟戒酒、适当运动等,讲解低盐低脂饮食、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影响病情的危险因素。改变患者对CHF的认知,使其意识到行为转变带来的益处,并自觉采纳对自身健康有益的行为。(3)行动阶段:帮助患者制定行为转变计划,播放视频教会其识别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临床表现,并模拟发作时处理方法。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要求循序渐进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并嘱患者记录自护日记,鼓励家属给予支持及监督。(4)维持阶段:每周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其自护情况,给予正确指导与建议,巩固其形成的健康行为。
1.3观察指标
应用欧洲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对两组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进行测评,总分60分,分数越高提示自护行为越好。从是否规律用药、合理饮食、保持良好行为、适当有氧运动等方面对两组依从性进行评价,随访3个月,仍能坚持4个方面为完全依从,坚持2~3个方面为部分依从,坚持2以下为不依从。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分析软件为SPSS19.0,(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自护行为评分差异
两组干预前的自护行为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自护行为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自护行为评分差异(x±s,分)
2.2两组依从性分析
观察组依从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P<0.05),见表2。
表2 两组依从性分析[n,(%)]
3讨论
自我护理指患者为提升自身健康水平、延缓疾病发展、识别不健康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CHF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大部分患者因缺乏自护知识及技巧导致病情反复发作、频繁入院,严重影响自身生活质量,增加医疗负担。采取何种方式提升患者自护行为成为临床关注重点。
TTM为一个分阶段、连续性的系统护理模式,其根据行为转变者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行为支持技术,目的为帮助患者转变或建立行为。本次研究应用基于TTM理论的护理干预后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对患者疾病认知状态进行测评,针对不同行为转变阶段制定相应干预措施,进而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TTM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改变其对CHF认知,进而转变思想观念及健康行为,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利于控制病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自护行为评分、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TTM的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有效改善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还可提高患者依从性。
综上所述,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中可提高患者自护行为,也能提高依从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