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隐斜视的视觉训练与眼球正位视训练的疗效分析
2020-11-16凌晨
凌晨
【关键词】隐斜视;视觉训练;眼球正位视训练;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143-01
在臨床中,隐斜视属于眼科疾病,利用大脑的融合功能,从而对斜视进行控制,为了保持视觉功能,肌力不平衡易出现视力疲劳症状,常表现为:眼肌疲劳、眼酸痛等。针对这种现象,视觉训练与眼球正位视训练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具有明显的效果。本文择取2018年06月至2020年01月接收的80例隐斜视患儿,观察小儿隐斜视的视觉训练与眼球正位视训练的疗效,现有以下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于2018年06月至2020年01月接收的隐斜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符合研究内容者共计80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视觉训练,观察组开展眼球正位视训练,其中对照组:女15例、男25例;患者年龄最小值为4岁,年龄最大值为11岁,平均年龄值(6.96±0.55)岁。观察组:女14例、男26例;患者年龄最小值为5岁,年龄最大值为12岁,平均年龄值(6.97±0.54)岁。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40例采纳视觉训练,指导患儿佩戴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镜片,在眼部50cm的位置交替闪烁人造灯或者白炽灯,每5s一次,持续时间控制在3min,画面为5度,从而使患儿看到不同刺激的影像。与此同时,患儿放松身体,实施快速眨眼训练,每4s一次,指导患儿转移视线,设置相应的观看目标,患儿在移动视线的时候,关注目标,并增加聚焦程度,5min/次,每天3次。
观察组40例采纳眼球正位视训练,让患儿观看不同视差的立体图,逐渐恢复患儿双眼的立体感觉。与此同时,进行同视机训练,增加同视机负镜片数,从而增强整体训练效果。除此之外,实施身体锻炼,增强患儿的身体素质,促进康复和治疗。
1.3观察指标
分析治疗效果,根据不同的治疗程度可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是指患儿在治疗后视疲劳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眼球无偏斜现象;有效是指患儿在治疗后视疲劳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眼球隐斜度数逐渐减少;无效是指患儿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现象,有效率=显效+有效。
分析各项训练指标,主要包括:斜视角、融合范围等,密切观察患儿实际情况,详细记录并实施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以SPSS20.0软件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述,x2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述,P<0.05,即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50%)明显较对照组(82.50%)更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
表1 分析治疗效果[n,(%)]
2.2分析各项训练指标
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训练指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表2 分析各项训练指标(x±s)
3讨论
对于儿童来说,隐斜视严重影响立体视觉正常发育,究其原因,双眼肌力不平衡导致眼位变化,从而引发隐斜视疾病。倘若患儿的隐斜度数比较小,可使用融合储备。如果隐斜度数较大,长期使用融合储备产生肌性视疲劳。典型的临床症状为:近距离观察眼部不适以及头痛等。有关研究表明,通过视觉训练及眼球正位视训练,对患儿康复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研究可以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50%)明显较对照组(82.50%)更高,观察组各项训练指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知,通过视觉训练方法,根据患儿实际病情,实施矫正治疗。消除抑制,将融合范围扩大是眼球正位训练的重要目的。针对隐斜视患儿,通过视觉训练能够改善立体视觉。和视觉功能训练进行比较,眼球正位训练可促进融合力恢复,从而提高患儿双眼的协调运动能力。隐斜视患儿通过反复正位训练,可提高视觉易化程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观察物体的精度。
综上所述,针对隐斜视患儿实施眼球正位训练,可改善视觉障碍现象,促进视觉功能恢复。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