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应用及疗效评估分析
2020-11-16李蔷薇
李蔷薇
【关键词】官腔镜;子宫内膜息肉;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142-01
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的妇科疾病,该疾病以子宫内膜过度增生为主要的病理表现,可引起月经过多、白带异常、阴道不规则出血以及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导致不孕。传统手术治疗该疾病主要应用刮宫术,但该手术损伤较大,可能对子宫内膜造成直接性损害,而且术后存在一定的疼痛感,患者耐受性差。现代官腔镜技术发展迅速,其在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中展现出了较好的效果。故,文章分析了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应用及疗效,并观察了2017年8月-2020年5月期间沭阳协和医院妇产科的5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沭阳协和医院妇产科的5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进行了观察,患者在2017年8月-2020年5月期间人院,依据治疗差异分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宫腔镜手术治疗,每组是25例患者。观察组年龄24-43岁,年龄平均值(31.4±1.1)岁,病程3~9个月,平均值(6.2±0.6)个月;对照组年龄24~42岁,年龄平均值(31.6±1.3)岁,病程3~8个月,平均值(6.1±0.5)个月。所有患者经影像学以及手术探查确诊,无恶性病变。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性不显著,P>0.05,可以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刮宫术治疗,全麻后患者置于截石位,使用阴道扩张器扩张阴道,显露宫颈,常规消毒后探查子宫内膜息肉位置,而后置人刮匙至宫腔刮除息肉,并取息肉组织送病理学检查。观察组患者实施宫腔镜手术治疗,手术在月经结束后3~7d内进行,术前使用400μg米索前列醇实施宫颈软化,硬膜外麻醉后患者置于膀胱截石位,宫颈行10~11号扩张,使用5%的甘露醇作为膨宫液,注入官腔后将压力维持在100~110 mmHg左右,流量维持在250~300 ml/min左右,切割电极功率设置为90W,凝固电极功率设置为55W,经阴道置入官腔镜,探查息肉位置和范围,对其实施电切,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切除范围低于0.5cm,无要求患者最大切除范围至内膜浅肌层。术后实施抗感染治疗,观察出血情况。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切口愈合时间。参照以下标准评估患者的疗效: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恢复,月经正常为显效;症状改善,月经基本正常为有效;与以上标准不符合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40*100%。
1.4统计学观察
本次研究使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检验,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X2和t值检验,P<0.05表示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分析
观察组手术时间(21.4±4.3)min,出血量(11.6±6.2)ml,切口愈合时间(7.3±1.4)d,数据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2.2两组的疗效分析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80%),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
表2 两组的疗效比较
3讨论
目前,临床中对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普遍认为和内分泌失调相关。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腹痛、月经不调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不孕。该疾病症状不显著,一般容易和经期症状混淆,因此不易被发现,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传统的刮宫术治疗损伤较大,严重时可能对子宫内膜造成不可逆损害,影响女性健康。
现代的官腔镜技术则属于微創手术,应用相对安全,在官腔镜引导下,可以准确的找到病灶并切除,精准的控制病灶切除范围,确保不对子宫造成过分的损伤,同时减少了出血量,加快了术后康复。刮宫术则存在手术盲区,术后残留息肉的可能性较大,一旦复发,患者就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躯体负担。宫腔镜技术下,息肉位置、数量、范围等均可以清晰显示在影像学设备上,为医生提供了组织解剖学模型,病灶清除更为彻底,解决了病灶残留问题,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故而,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各手术指标更优,而且治疗有效率也更高。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息肉病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病灶清除不彻底,而宫腔镜手术则具有清晰的术野,能够帮助医生明确病灶位置、数量以及范围等,便于操作,手术创伤也更小,术后恢复快,建议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