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通过盆底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
2020-11-16孙桂新韩晓霞
孙桂新 韩晓霞
【关键词】盆底康复训练;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122-01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属于女性常见病及妇科多发病,患者多有尿频尿急、下腹坠胀、腰骶疼痛等症状,生活质量严重降低。临床虽然可以采取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相比之下,无创伤的盆底康复訓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肌的肌力,改善患者的以上症状。本文抽选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于本院医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98例患者,试观察盆底康复训练给患者带来的影响。
1方法及资料
1.1患者资料
抽选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于本院医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98例患者,以其是否采取盆底康复训练为分组依据,将其分入研究组、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年龄30岁~50岁,平均(40.73±4.21)岁;病程9个月~5年,平均(3.75±1.61)年。研究组:年龄31岁~49岁,平均(40.75±4.22)岁;病程11个月~5年,平均(3.78±1.60)年。比较平均年龄、病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可采取统计学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不采取盆底康复训练:①在患者入院后先进行症状观察与阴道检查,进行盆底功能检测;②给予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法,从而消除其负性心理,提高其对护理的配合度;③通过指导患者正确排尿来形成排尿反射,如定时排尿、打喷嚏或咳嗽时注意收缩盆底肌肉;④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禁止剧烈运动,暂时不进行性生活,以免盆底肌肉再次损伤。
研究组加行盆底康复训练:①训练前:告知患者禁饮、排空膀胱,保持半卧位与双膝分开状态,使外阴充分暴露,酒精消毒患者下腹部,在下腹部皮肤上粘贴电极片,为电刺激治疗仪的探头涂抹润滑导电膏并将其置入患者阴道,铜鼓哦低频电刺激盆底肌肉,电流从0毫安逐渐增加到60mA,每次20~25分钟,每日1次。治疗后,将肌肉活动信息展示给患者,使患者在激励下主动进行训练。②训练时:指导患者进行提肛与收缩阴道训练,收缩与放松各5s,共10组,3次,日。经阴道垂体置入患者阴道,要求患者夹住垂体半小时左右,初始时选择重量最轻的垂体,随着患者走动或咳嗽时垂体不会脱落,再逐渐选择重量更大的垂体进行训练。3个月后测定患者盆底肌力,若未达到标准则继续进行以上两项盆底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
组间对比腰骶痛、下腹坠胀、阴道松弛、尿频尿急等受损症状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在17.0版本的SPSS统计学软件中对比临床数据,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检验方式则为X2值,若统计学计算结果为P<0.05,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腰骶痛和尿频尿急的发生率均为4.08%(2/49),对照组均为20.41%(10/49),研究组比对照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6.078,P=0.014<0.05)。
研究组阴道松弛的发生率为8.16%(4/49),比对照组的48.98%(24/49)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29.787,P=0.000<0.05)。
研究组下腹坠胀的发生率为10.20%(5/49),比对照组的40.82%(20/49)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20.681,P=0.000<0.05)。
3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高发于女性产后,患者的盆底肌因腹腔压力的增加而受损,导致盆底功能障碍,除此之外,长期负重、长期便秘等原因也会引发盆底肌功能受损,使患者出现盆底功能障碍,而药物对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有限,临床主要通过电刺激治疗仪或盆底肌肉训练等方法来促进盆底功能的恢复…。本文中对照组未采取盆底康复训练,仅采取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则加行盆底康复训练,从结果可以发现,研究组腰骶痛、下腹坠胀、阴道松弛、尿频尿急等受损症状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P<0.05),这是因为电流的刺激可以使交感神经更加兴奋,令肌肉的神经反射得到修复,同时其还可以促进血液与淋巴循环,加快盆底肌收缩能力的恢复;而规律性的肌肉伸缩训练和垂体夹持训练不仅可以提高盆底肌的肌张力,还可加快受损盆底肌的血流速度,同样可以达到恢复盆底肌功能的目的。
结语:
盆底康复训练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腰骶痛、下腹坠胀、阴道松弛、尿频尿急等盆底肌受损症状有着非常良好的改善效果,临床应为患者开展,以对其病情的改善带来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