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率分析

2020-11-16刘海军

健康之友 2020年10期

刘海军

【关键词】甲磺酸伊马替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药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066-02

引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作机理是因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扩增,造成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是一种以骨髓增生为主的慢性疾病。现阶段临床上可以通过化疗对其进行改善,但是通常情况下,预后较差。本次研究通过将甲磺酸伊马替尼应用到慢性粒白血病中进行治疗,从而获取临床治疗数据,并对其进行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进行讨论,现主要内容如下:

1一般资料与研究方法

遴选我院2019年6月到2020年5月78例慢性粒白血病患者,以随机对照法对其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39例(男27例,女12例),对照组39例(男20例,女19例)。观察组中,主要年龄分布在41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经过计算为(54.14±10.64)岁;对照组人群年龄分布在39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经过计算為(51.47±12.14)岁;人群中基本临床类型为慢性期患者28例,急变期患者34例和加速期患者16例。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比较意义,P>0.05。

收纳标准:①经观察,符合临床诊断且相应临床表现症状符合慢性粒白血病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患者和家属均以获知本次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后将本次收集相关资料上报给医学伦理会;③对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药物均无明显的过敏反应,出现除研究因素以外的混杂因素。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对于慢性期患者通常以常规治疗方法,主要为,羟基脲个干扰素给药,急变期和加速期患者使用强的松、6-腺嘌呤或者长春新碱进行连续给药治疗半年,记录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给药条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按照不同的疾病类型对其进行不同规格的给药,其中慢性期患者每次4片给药,一日一次;急变期以及加速期患者初期以每次4片,每天一次给药,短期内没有继发不良反应则在一周后将其增加至每次6片,每日一次。治疗过程持续半年。

1.3观察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应用不同的给药方式后的临床治愈效果和不良出现病情加重的状况,其中骨髓中Ph+细胞的百分比≥35%;有效,患者症状有部分缓解,但评委完全消失,可能伴有并发症发生,Ph+细胞<35%;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并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骨髓中并未发现任何Ph+细胞。药物有效率=(显效+有效)×100%。

1.4统计学分析

(x±s)表示计数资料,t检验;(n,%)表示计量资料,x2检验。

2结果

2.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取不同药物后的临床治愈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药物有效率(76.92)>对照组的药物有效率,P<0.05,代表此次比较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表1。

表1 对78例慢性粒白血病患者应用药物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n(%)]

2.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取不同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出现5例不良反应症状,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2%;对照组患者13例不良反应症状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对两组生存率进行分析,P<0.05,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症一般多发于高龄患者中,主要由于患者体内存在不成熟的白细胞因此引发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进一步引发出血、贫血以及感染等症状,对此项疾病治疗需求,主要是为了延迟病情的发展,并且增强治疗效果。现阶段,临床上对于患者病情进行治疗时往往采用分期治疗,对症下药,通过相应临床症状的逐步消除达到治疗效果,但是临床反馈并不理想。甲磺酸伊马替尼主要是对白血病中的病毒位点进行阻断,通过降低酶体活性和粒细胞增殖能力,实现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此类药物属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的观察组患者的药物有效率(76.92)>对照组的药物有效率,P<0.05,代表此次比较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察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出现5例不良反应症状,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2%;对照组患者13例不良反应症状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对两组生存率进行分析,P<0.05,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总而言之,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相关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疾病,不仅患者有极佳的耐受性,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对患者的临床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同时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被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