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普外术后患者行肠外营养的临床治疗效果
2020-11-16仪庆春
仪庆春
【关键词】探究;普外;术后患者;行肠外;营养;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029-01
引言
患者在接受普外手术后,一般身体机能较弱,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才能恢复正常。机体正常代谢中脂肪是主要的能源供给物质,但是术后患者会因为种种原因出现食欲不振等问题,影响营养的摄取。为了給予患者更多的营养,医生认为给予患者行肠外营养可以协助患者在短时间内补充身体的营养物质。所以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知识,对普外术后患者行肠外营养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
1实验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近一年到我院进行普外手术治疗的患者42名,均分为两组,每组21人,其中对照组中男性12名,女9名,平均年龄为42.57±5.49岁;观察组中,男性10名,女性11名,平均年龄为47.35±4.38岁。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给予常规治疗方法,术后3周后停止进食。静脉注射的方法给予葡萄糖、抗生素、维生素等。医护人员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根据病情合理规划康复方案。
观察组:患者再手术后进行常规治理的基础上,增加行肠外营养治疗。高渗糖溶液、10%人血白蛋白、水溶性及脂溶性类维生素、钾钠钙镁等微量元素、常规电解质等等,按照每千克体重给予125千焦的热量配比各营养物质,周期为七天,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观察,记录各方面指标的变化,一旦发现过敏等症状即即刻停止供给,寻找过敏源。医护人员除此之外给予患者全面的护理,保持病房内的清洁,以免出现细菌感染。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得患者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以及并发症的出现情况。其中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好于对照组。
1.4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均利用SPSS21.0软件进行记录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率(%)表示,x2检验组间比较,当两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较大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变化
通过上表1可以看出行肠外营养治疗的观察组各项指标均好于对照组,患者机体营养大大提升,有助于患者健康恢复。
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情况
表2表明患者在接受行肠外治疗后的并发症的发病概率明显降低,患者在术后自身的免疫系统造成破坏,对病毒、细菌的抵抗能力降低,在营养的支撑下可以迅速建立屏障,阻挡病毒、细菌。
3讨论
患者术后的康复关系着他们的今后的正常生活,手术后可能遇见很多突发状况,其中就有自身机体能力下降延缓康复速度,因此需要给予患者全面营养,使得患者在短期内恢复身体机能,加快康复。在传统普通外科手术后会给予患者的抗炎、补液药物治疗,但是营养还不够全面,经过探索发现给予患者行肠外营养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高渗糖溶液、10%人血白蛋白、水溶性及脂溶性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注入患者体内,不仅补充营养,还有助于肠胃功能的提升,因此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普外术后除了营养补给外,还需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保持病房内的整洁,定期开窗通风,患者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交心等,使得患者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康复速度。患者家属也要注重患者术后恢复,定期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康复中的注意事项,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结束语:手术是当前重大疾病治疗的方法之一,治疗效果好,治愈时间短。但是部分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足,要想快速恢复身体的机能就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而且普外手术主要指结肠癌、阑尾炎、肠梗阻等,这些部位的手术会影响患者的营养吸收,患者术后的饮食也需要调整,如何促进患者的营养吸收成为术后临床护理的重点。经过研究发现增加肠外营养护理有效提升了患者的治愈效果,本文对普外术后患者行肠外营养的临床治疗效果的探究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日后还会继续进行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