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路上党旗红

2020-11-16高维海李茂

北京支部生活 2020年11期
关键词:承德市承德贫困人口

高维海 李茂

10月16日上午10时许,记者站在承德市丰宁县千松坝林场高处眺望,一片片色彩斑斓的花草树木,犹如一幅幅山水画,美得让人心醉。

“种一棵树,脱一户贫。”丰宁县县长杨宪军告诉记者,县委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造林工程建设开展生态扶贫。千松坝林场分布在坝上及接坝地区9个乡镇,有72个行政村、80805口人,其中有42个贫困村。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当地村民从林场获得的劳务收入达1.2亿元,推动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以前,大滩镇村民老张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自从在千松坝林场工作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一年能挣2万多元,家里的日常开销不用愁了。”

地处京津之北、燕山深处的河北省承德市,所辖8个县(市)中,有7个是贫困县(市);河北省10个深度贫困县,承德就占了3个,承德是全国和河北省脱贫攻坚的一个主战场。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承德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河北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号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介绍,承德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的重要指示,以“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为载体,通过“堡垒示范”工程、“致富先锋”工程和“能人返乡”工程等,让每一个农村党组织都成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开路先锋,让每一位返乡能人都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主角”,为2020年底实现906个贫困村、47.02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全面小康”的目标,提供了强大动力和组织保障。

“堡垒示范”工程:把党组织旗帜树起来

承德地区山多地少,很多村集体家底微薄。怎么才能带领乡亲们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这个问题困扰着贫困村党组织。

在采访中,承德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华给我们讲述了平泉市南五十家子镇后甸子村党员干部们勇于担当、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

后甸子村坐落在山区,经过充分论证,村党支部决定利用荒山发展林果产业。可果树需要几年生长才能结果,这期间无粮可种,村民收入从哪里来?没钱交山场租赁费怎么办?村民疑虑重重。

村党支部书记李金山站了出来:村民没钱付地租,党员干部先垫上;建合作社没启动资金,党员干部自掏腰包;贫困户没钱入股,党支部想办法为他们争取扶贫资金。

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村民们拧成了一股绳。“下一步,我们村将依托好生态,发展农家乐和养老产业。”對于未来,李金山信心十足,“我们的目标不是人均收入万元,而是人人万元。”

这是承德市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一个缩影。

“百姓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说,“承德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重,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在发挥农村党支部作用上下足功夫。为此,市委实施了‘堡垒示范工程,把党组织旗帜树起来。”

对村“两委”成员开展“头雁培育”,全面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干部引领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对363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部择优派强第一书记。先后对13名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书记和56名村干部进行了调整,362个基层党组织实现转化,为基层党组织承担脱贫攻坚重任补齐了短板;

依托产业龙头、产业基地、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组建产业党组织,坚持经济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使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富民、产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目前,全市各级党组织部共依托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产业党组织1145个,在产业链上带领8.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致富先锋”工程:把党员干部示范标杆立起来

“今年是个好年景。我们种的谷子、豆荚等有机杂粮卖出了好价钱,为村里增收近30万元。”金秋十月,丰收的喜悦荡漾在丰宁县黄旗镇城根营村党支部书记刘佩舫脸上。

和刘佩舫一样,承德全市4.3万名党员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擎起了一面面鲜红的党旗。

脱贫攻坚一线,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关键。承德市委实施“致富先锋”工程,把党员干部示范标杆立起来。他们引导和扶持农村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带头创办各类农村经合组织,带头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积极争当“带头致富先锋”。

推行“1+X”联户制度,引导党员种养大户和创业致富带头人联系帮扶10户左右贫困户,中等收入党员联系帮扶1-3户贫困户,全面开展结对帮扶,积极争当“带领致富先锋”。同时,在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夺旗争星”活动,实行旗、星动态管理。

组织有号召,党员有行动。承德市委组织部有关同志介绍,滦平县古城川村党员、致富能手杜学义创办“益嘉兴”蔬菜种植合作社,不仅结对帮扶19户贫困户,还在种植技术和销售渠道方面对14户贫困户提供帮助。隆化县榆树底村党员刘少文2015年流转土地300亩,建设草莓大棚68个,让村里的17户贫困户参与土地入股和分红,带动20户贫困户实现了稳步脱贫。

一个个党员成为组织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承德市委组织部有关同志介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4.3万名农村党员中,有带头致富党员0.93万人,中等收入党员2.94万人。2016年以来,党员们带头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共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1355个、行业协会24个、家庭农场121个、农业发展公司113个。全市有316个党组织被评为县级“红旗党组织”,6854名党员被评为“星级党员”。

“能人返乡”工程:把优秀人才引回来

记者走进滦平县兴洲村新硕农业产业园区,看到温室大棚内的柿树枝叶翠绿,挂满了小西红柿,犹如一个个小红灯笼,带给人喜庆之感。

“我们园区生产的西红柿主打高端路线,主要供给北京的果蔬生鲜超市。”园区负责人张静新告诉记者,“目前,园区现有日光温室232座,共安排了6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在这里就业,人均年工资收入达到3万余元。同时,每年还要临时聘用劳动力500余名,间接带动200余户发展运输业及其他服务业,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张静新原先在县外从事矿业经营,2018年被当地政府“请”了回来,成了1927名能人返乡带领贫困群众创业增收中的一员。

张静新返乡,源于承德市委实施的“能人返乡”工程。为把在外创业的优秀人才引回来助力脱贫攻坚,他们采取“请、扶、育”等举措:“请”就是联系在外能人返乡创业;“扶”就是采取“支部+能人”“能人+公司”“能人+合作社”“能人+基地”等模式,建设一批返乡创业园区,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育”就是开展“双培养”活动,把返乡能人培养成党员、把返乡能人党员培养成村干部。

陪同记者采访的承德市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李铁玉打开了话匣子,给我们讲起返乡能人齐彦斌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故事。齐彦斌是平泉市卧龙镇碾子沟村人,返乡后在当地党委、政府帮助下成立了中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被发展为党员。为了带领乡亲一起致富,齐彦斌首创了“三零”帮困模式,即:将贫困户无抵押、无担保贷款入股企业,政府贴息100%,实现投入“零成本”;企业负责生产经营,贫困户按股固定分红实现“零风险”;让贫困户到企业就近打工,实现就业“零距离”。至今已带动5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目前,承德市累计对返乡能人提供扶持资金1.3亿元;他们共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1591个,971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215人当选为村党组织书记,为贫困村“两委”班子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干劲。

北京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硕果累累

资金项目方面:北京市共向承德市投入财政帮扶资金40049.56万元;共谋划实施对口帮扶项目140个,直接带动贫困人口1.9万人,受益人口12万人。

产业合作方面:先后有91家北京企业落户承德(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企业34家,其中滦平9家、丰宁25家),投资额达4.86亿元,直接带动6676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

人才交流方面:北京市先后累计安排17名党政干部和76名专业技术人员到承德市挂职交流。承德市累计选派28名党政干部和151名专业技术人才赴北京交流学习。

劳务协作方面:北京市针对承德实际情况开展各种类型的劳動技能培训班137期,培训贫困劳动力3211人,帮助近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消费扶贫方面:北京市场共销售承德地区农特产品4.55亿元,直接带动1.6万余贫困群众实现增收。

社会帮扶方面:北京市累计向承德市捐款2459.84万元,捐赠物资折款4639.26万元。

携手奔小康方面:北京两个帮扶区与丰宁县和滦平县,在乡镇、村村、村企、村与社会组织、学校、医院之间共签署携手奔小康协议122份,惠及承德市近5万贫困人口,帮助承德市1.1万余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帮助培训致富带头人317人次。

猜你喜欢

承德市承德贫困人口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承德市生态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少儿书画作品4幅
承德露露诉汕头露露商标侵权案开庭 索赔9000万元
隐形贫困人口
阅读承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河北省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初探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承德高水位地区深基坑支护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