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公山保护区野生大百合植物资源调查、保护与利用研究

2020-11-16易娴张前江杨绍琼吴琼芳弓丽花

乡村科技 2020年27期
关键词:调查保护利用

易娴 张前江 杨绍琼 吴琼芳 弓丽花

[摘 要] 采用专访雷公山保护区腹地的居民、实地踏查、样方和样线调查法,为期2年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大百合植物资源的分布、植物学特性、生境特征和资源特点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开展繁殖培育和引种栽培试验,观察野生大百合生物学性状变化,旨在掌握雷公山保护区内野生大百合植物种质资源的分布、资源保护现状及综合利用价值,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百合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野生大百合;调查;保护;利用;雷公山

[中图分类号] S6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7-75-2

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属多年生鳞茎植物,具有极高的食用、药用、观赏价值。作为蔬菜,其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百合苷、淀粉、维生素C、维生素B等营养成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作为中药,其具有滋补强身、润肺止咳、利弊健胃、宁心安神、清热利尿、镇静助眠、抗癌美容以及提高免疫力等功效;作为观赏植物,其花大、色艳、具有香气,可配置美化庭院,也可种植于休闲场所,提升庭院观光档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野生大百合需求量不断增大,雷公山地区的野生大百合资源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导致野生大百合逐年减少。国内外已广泛开展对百合的引种栽培研究,但目前雷公山地区未开展相关的引种栽培研究,因此,调查雷公山野生大百合种质资源、开展繁殖培育研究,对保护及开发利用雷公山保护区野生大百合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 调查方法

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为调查区域,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通过走访当地老百姓、实地踏查法(设置7条线路)、样方和样线调查法(设置8个2 m×2 m样地,2条宽1 m左右、长1 000 m左右的样线),调查雷公山野生大百合种质资源的分布现状、生境群落组成、生境条件及种群密度。同时,采用对比法,通过繁殖培育、引种栽培的手段开展与野生状态下的大百合生物学特性的对比,了解其生活习性变化规律。样地调查和生物学特性调查部分组图如图1所示。

2 调查结果

2.1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中部,地跨雷山、榕江、台江、剑河4县。保护区最高海拔2 178.8 m,最低海拔650.0 m,是长江和珠江流域分水岭,清水江和都柳江水系主要支流的发源地。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其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优越,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是我国中亚热带一个极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本次试验地点在西江镇、西江管理站。西江镇东北部仅靠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东经108°4′53″~108°19′53″、北纬26°19′19″~26°34′5″,最高海拔雷公坪坡顶2 041 m,最低海拔连城河口760 m。西江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雨热同步,冬春多雨;年均气温14.0~16.0 ℃,最冷月平均气温3.5 ℃,绝对最低气温-9.0 ℃,最热月平均气温20.0 ℃,绝对最高温35.1 ℃;年降雨量1 200~1 500 mm,相对湿度80%以上。西江管理站内菜园土为黄壤土,土壤肥力较高。

2.2 雷公山野生大百合生境情况

调查发现,野生大百合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管理站辖区和1个实验经营场辖区内均有分布,广泛分布在山地黄棕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腐殖质深厚、土质疏松、质地良好,土体湿润,土壤有机质含量在5%以上,土壤肥力水平高的灌木林、草丛、疏林地中。其集中分布在海拔1 100~1 600 m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林窗边缘地带,在富含腐殖质、土层深厚疏松、能保持适当湿润又排水良好、pH值为6.0~6.5的微酸性土壤中分布密集,而且生长茂盛雷公山野生大百合种群群落中植物种类比较丰富,伴生植物主要有野水芹菜、大齿山芹、黑鳞耳蕨、三叉蕨、下田菊、贯众、五月瓜滕、刺五加、九节风、狗干菜、忍冬、绣球、棕树、杜鹃、虾背兰、海桐、火炭母、橐吾、牛至、黄水枝、狗尾草、粗叶悬钩子、灰白毛莓、虎杖、黄精、竹子和雷公山杜鹃等。8个样地的雷公山野生大百合种群密度分别为32.25%、23.08%、29.85%、33.33%、42.85%、35.90%、43.90%和51.60%2条样线中雷公山野生大百合相对多度分别为30.85%和35.33%,可见雷公山野生大百合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相对比较丰富。

2.3 雷公山野生大百合生物学特性

通过在西江管理站繁殖培育,雷公山野生大百合植物的生物特征基本保持原始状态。大百合因植株粗壮、高大,显著区别于百合属植物而得名。雷公山野生大百合鳞茎卵形,高3.5~7.0 cm,直径1.2~7.0 cm,淡褐色。小鳞茎仅能萌生基生叶,大鳞茎可抽出高大茎,花茎直立,中空,高1.0~2.0 m,直径2~4 cm,无毛。秋季引种栽培的植株比春季引种栽培的植株高大,花期相对长一些。叶纸质,网状脉,基生叶卵状心形或近宽矩圆状心形,基生叶大型,长15~25 cm,宽10~20 cm,叶柄长15~25 cm,向上渐小,靠近花序的几枚为船形。花洁白艳丽,醒目壮观,总状花序有花6~16朵,花序长10~17 cm,花狭喇叭形,里面具淡紫红色条纹,花被片条状倒披针形,长12~17 cm,宽1.5~2.0 cm。野生花期6—7月,花期长1824 d,引种栽培的花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花期长10~18 d。果实为蒴果,生长期为6—9月,成熟期10—11月,沿杆而生,似一颗颗绿色的宝石嵌在茁壮花茎顶端;成熟蒴果近球形,长3.5~5.0 cm,宽3.5~54.0 cm,顶端有1小尖突,基部有粗短果柄,红褐色,具6钝棱和多数细横纹,3瓣裂。种子呈扁钝三角形,红棕色,长4~5 mm,宽2~3 mm,周围具淡红棕色半透明的膜质翅。野生鳞茎成熟期9—10月,引种栽培鳞茎成熟期10—11月,小鳞茎一年直径增长3~5 cm,大鱗茎一年会长出3~6个小鳞茎。

2.4 雷公山野生大百合保护与利用前景

雷公山野生大百合有“花中西施”“百年好合”的美誉,既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又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对当地老百姓无疑是一项助脱贫攻坚的好项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当地观光旅游农业亮点的良好举措[1]。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合理开发野生资源。虽然目前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大百合分布相对比较广泛,但每年秋季一些不法分子会偷偷进入保护区内采挖,人为破坏严重,如果继续下去,可能未来5~10年这个物种会消失,因此保护、合理利用雷公山野生大百合迫在眉睫[2]。

2.5 雷公山野生大百合保护及驯化建议

①制定科学的保护管理方法,制定奖惩制度和问责制度,禁止乱采乱挖野生大百合种质资源。

②加大宣传力度,向当地老百姓大力宣传雷公山野生大白合资源的可贵之处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号召全民保护野生大百合资源,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③加速研究大白合繁殖培育和引种栽培技术。批量繁殖幼苗,可在短时间内扩大种群数量。相关繁殖试验表明,分剥小鳞茎繁殖法是比较行之有效的繁殖方法,但不能快速扩大种群规模;鳞片扦插法是快速提升种群数量的较佳方法,快速掌握和推广鳞片扦插技术可解决小规模生产问题;种子繁殖法是能广泛扩大大百合种植面积的最佳方法,但目前在打破其休眠期上存在一定的技术困难。摸索与探索种子繁殖技术,打破其种子休眠,是提升其成活率的关键。

3 结语

雷公山野生大百合种质资源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广泛,相对比较丰富,其极高的观赏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当地群众打开了一扇经济窗。通过繁殖试验发现,雷公山野生大百合对环境要求并不是很严格,雷公山腹地气候非常适宜其生长,完全可以大面积进行引种栽培,同时可向外辐射扩散。可采取分球种植法、鳞片扦插法,扩大雷公山野生大百合种植规模,此方法简单易掌握,既可助农增收,又可保障雷公山野生大百合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海,张旋.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2]周政贤,姚茂森.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调查保护利用
画与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废物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