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评价及地区差异研究
2020-11-16韦慧
韦慧
[摘 要] 本文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华东、华中、华南、华北四大行政地区内具有代表性的18个省区市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上述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及地区差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目前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居于首位,山东省和上海市居于第2梯队,江苏省等6个省市居于第3梯队,海南省等9个省区市居于第4梯队。本文进一步分析形成各个地区差异的原因,建议各个地区应注重优势互补,促进全国冷链物流系统优化升级。
[关键词] 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评价;地区差异;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7-10-4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关注,保证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餐桌的整个供应链环节新鲜、安全,是农产品物流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农产品冷链物流越来越受社会各界所重视。目前,全国各地加大了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扶持力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从各地统计数据来看,发展情况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因此切实了解地区间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的差异,可以有效促进各地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已有文献关于农产品冷链物流评价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例如,刺美香等采用FAHP法研究了山西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1];王程等探讨了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評价指标体系[2];周梦华等评价了我国31个省区市及长春市的农产品物流能力[3];赵达薇等给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下了定义,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评价[4];蒋明琳等构建了农超对接模式下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5]。
然而,一方面,目前针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较为主观;另一方面,近年来各省农产品冷链物流飞速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现有研究成果不能反映当今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最新情况,各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因此,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新形势,重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客观评价华东、华中、华南、华北四大行政区域内18个省区市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以期了解上述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最新情况,分析不同地区及省份之间形成差异的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促进各省份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的优化提供参考。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设计思路
一个全面、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对于冷链物流能力的评价至关重要。本研究在查阅大量冷链物流和物流评价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评价指标进行收集、整理、补充和完善。考虑业内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基于系统性、动态性、科学性、综合性以及可比、可操作、可量化等原则,进一步筛选和优化指标体系的结构,运用因子分析模型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不同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进行评估。
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从农产品冷链物流综合能力全局的角度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先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宏观环境、农产品冷链物流规模化程度、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能力纳入评价模型,形成一级指标。再考虑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市场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资本要求,冷链物流企业本身的运营管理等),初步确定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完成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从而得到包含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宏观环境、农产品冷链物流规模化程度、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能力在内的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 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综合评价
2.1 因子分析
2.1.1 数据选取。数据主要来自各省统计年鉴以及
冷链物流行业报告,选择2018年全国华东、华中、华南、华北4个区域内共计18个典型省区市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统计数据,经过筛选、整理获得本研究所用的原始数据。
2.1.2 KMO检验和Bartelett球形检验。以表1中的10个指标作为变量,运用SPSS 21.0进行KMO检验和Barte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KMO值为0.602,大于0.6的检验标准,可以用因子分析法做进一步研究,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P=0.000<0.05,表明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适用因子分析。
2.1.3 公因子提取。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针对华东、华中、华南、华北4个区域共计18个省区市的10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见表3。其中,3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0%,因此可以提取这3个公因子用来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2.1.4 公因子分析和计算。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见表4)可以看出,第1个主成分在人均生产总值、货物运输周转量、冷藏车数量、冷藏库容量、冷链物流企业数量、冷链物流百强企业个数这6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系数,反映出这些指标在表达第1个主成分时有较强的相关性,其集中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供应能力,因此将其命名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水平。第2个成分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这3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系数,其主要反映出一个地区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投入情况,因此将其命名为农产品冷链物流规模化水平。第3个成分仅在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这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系数,其体现了一个地区农产品消费的变化情况,因此将其命名为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水平。
2.1.5 综合能力评估。根据各个因子的得分系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5)以及样本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可计算出样本中3个公因子F1、F2、F3的得分,设农产品冷链物流综合能力为F,则F=(36.253F1+29.163F2+15.328F3)/80.744。最后根据F值大小对18个省区市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综合能力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结果如表6所示。
2.2 聚类分析
运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进一步对全国18个省区市农产品冷链物流综合能力F做聚类分析,结果见表7。排在第1类的是广东,第2类的是山东和上海,第3类的是江苏、福建、河南、河北、北京和浙江,第4类的是湖北、天津、湖南、安徽、内蒙古、山西、广西、江西和海南。将分类结果按照上述省区市所在的行政区域划分,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2.3 结果分析
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显示,华东地区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水平在全国是居于上游的,占据了第2类的全部及第3类的大部分。因子分析结果(见表6)显示,华东地区在F1或F2指标上得分较高,表明华东地区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水平和规模化水平上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进一步分析,可知这是因为华东地区大部分的省份均靠近海边,气候湿润多雨,省内有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山地、林地、水面、滩涂等,多数省区市都是我国的经济强省和农业大省,在农业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较高的农业产出促进了冷库、冷藏运输车及保鲜领域迅速发展,因此这些省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华南地区呈现两极分化的状况,其中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处于第1类,在F1、F2、F3指标上普遍得分很高,说明其无论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和需求方面还是规模化方面都拥有绝对的优势。华南地区其余各省则处于第4类,尤其是广西和海南在3个公因子指标上得分均为负,全省农产品冷链物流水平整体较低。究其原因,主要与这几个省份的经济实力、地理位置、资源分布等因素有较大的关系。排在首位的广东省,省内水系发达,以平原地形为主,是我国著名的经济作物和海产品产地,同时还是我国冬季重要的北运菜生产基地。从地理位置来看,广东省区位优势突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和经略南海的前沿,省内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都占据全国前列;白云机场和宝安机场开通国际航线达179条;亿吨大港达到5个,集装箱年吞吐量5 094万标准箱,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广东省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多项统计数据显示均名列前茅。2018年,广东省冷藏车保有量超过1万辆,仅次于上海市,居全国第二;冷库容量在390万t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冷链物流相关企业272家,居全国第一,其中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被评为2018年中国冷链物流50强企业。
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情况比较类似,个别省及直辖市如河南省、河北省和北京市,在3项公因子指标上有2项得分较高,农产品冷链物流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上游的位置;反之,两个地区内其余各省则均有2项公因子指标得分为负,可见农产品冷链物流水平一般。进一步分析,河南、河北属于传统农业大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河南省同时还是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和冷冻食品生产基地。河北省和北京市又同时是环渤海核心区域,京津冀经济区拥有近1.2亿消费群体。从地理位置来看,河南省地处中原,承东启西、连贯南北,铁路“三纵三横”主通道贯穿全境,郑州機场是中国第四大货运机场,拥有全球货机航线34条。河北省是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区域连接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枢纽地带,已经初步建成辐射京津冀地区的农产品集散网络,承担着京津生鲜农产品供给的重任。强大的经济实力加上独特的区位优势推动着以上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
3 政策建议
第一,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综合能力比较强的省份来说,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前几年冷库和冷藏车资源大幅增长的趋势将会放缓,未来应将建设重点放在对现有冷库和冷藏车资源的升级改造方面。数字化、智能化、节能化将是这些省份未来冷库和冷藏车建设的发展趋势。
第二,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薄弱的省份来说,应注重向排名靠前的省份借鉴和学习经验,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此外。这些省份的冷链物流企业应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加大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扩大服务规模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
第三,政府需要制定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和操作规范,进一步健全冷链物流监管体系。行业协会、第三方征信机构等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利用现有信息平台,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服务评价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刺美香.基于FAHP的山西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综合评价[J].山西农业科学,2017(8):1349-1352,1360.
[2]王程,王涛,蒋远胜.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水平评价和发展模式选择[J].软科学,2014(2):136-139.
[3]周梦华.农产品物流能力区域差异性及模式选择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4]赵达薇,刘乔,刘静.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能力评价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3(1):46-48.
[5]蒋明琳,林晓伟,舒辉.农超对接模式下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绩效的评价[J].重庆三峡学院报,2017(2):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