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书中,都有一条冰封的“河流”
2020-11-16周世恩
周世恩
湖北人,居广州。教师、作家。爱教育,爱写作,童心盎然。
灯豆如菊。影影绰绰的光影,印在斑斑驳驳的墙上。
窗外,弯月如钩。有茉莉淡淡的花香,从薄薄的黑暗之中,清冽地飘了进来。捧读着那一本书,不,確切地说,是一本杂志,一本叫做“十月”的杂志,我神魂颠倒,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下去,将作者张承志所描绘的奔腾的河流、隆起的山脉,干打垒墙的小庄户院、冰封的原野……一帧一帧,通过文字的投影,鲜活地印入我的脑海,走进我的梦乡。
是的,我看的是一部名为“北方的河”的中篇小说。不顾煤油灯的昏暗,不顾灯盏冒出的黑烟将脸孔熏黑,也不顾母亲的再三催促,我捧读这本书,已经超过了三个小时,却没有觉得疲乏,只觉得这些文字通过眼睛,蹦入我的脑海,就像流泉一样,滋润干涸的土地,让我感到甘甜和熨帖。这些文字,撕开了一道光明的裂口,让我这一个15岁的乡村少年,瞥见了从未见识的生活、从未体验的经历。小说中一切书写的陌生、跳跃、光怪和陆离,都令我新奇而向往。
这本杂志从何而来?我不得而知。父亲是教书先生,平素喜欢看书,可能是他从书店里买回了它;母亲也爱字纸,说不准是她从哪间杂货铺捡回来的也有可能;舅舅喜欢买杂志,说不准是他某一次走亲戚带来的……杂志不新,封面残缺,沾染油渍,甚至有些页面卷了厚厚的毛边。这些,在我的眼中,都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被这一本书点燃了,莫名其妙地,我的内心升腾起了一种希冀和愿望:是的,我希冀自己能从居囿自己的,这一爿如枫叶般巴在江汉平原上的乡村,走到广阔的世界中去,像主人公一样,在不断地探寻和行走中,去遇见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全新的自我。
《北方的河》这篇中篇小说,让我的梦想从此有了奔流的方向,浩浩荡荡,敞亮地在一望无垠的“可能”中驰骋纵横。我从此相信:书,是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的。当一个人和一本书,在恰如其分的时候和地方相遇,那些文字,终会化为熊熊烈火,而你,能化为节节干柴,点燃生命的鲜活、生动,擦亮希望的璀璨、光明。而每一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中,都藏着一条冰封的河,等待着你的眼眸去发现它,等待你的耳朵去聆听它,等待着你灵魂的温度去解冻它。
它一旦奔腾出来,就会流淌成为激情、目标和理想!
我好像变了一个人。在遇到《北方的河》之前,我任性而浮躁,常逃离自己讨厌的数学课,到学校后面的山坡溜达;和三五伙伴相约,晚上去隔壁村看电视剧;甚至截留父母的生活费,和大人打一毛两毛一局的纸牌。那一段迷惘的青葱岁月,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儿,自己将走向何方?而遇到《北方的河》后,我整个人安静了下来,突然,我有了自己的梦想:考出去,走出乡村。而这之前,我做的是武侠梦,仗剑天涯,快意江湖。我看整套的金庸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没有一本落下,看得天昏地暗,如醉如痴。甚至,时时刻刻想象着自己就是郭靖、段誉、乔峰,会降龙十八掌、凌波微步,所向披靡。我安静了下来,在离中考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刷题、做试卷、认真听讲!
16岁时,我考进了一所师范学校。虽然不算如愿以偿,但终究走出了居囿我的乡村,走进了一片我向往的广阔天地。在县城的师范学校里,我遇到无数条冰封的“河”,它藏在学校偌大的阅览室里,躲在学校的图书馆中。我往返于图书馆与宿舍之间,往返于教室与阅览室之间,乐此不疲。一本本书,就这样与我相遇、相逢,一条条在书中暗藏的“河”,就这样被我温暖、解冻。在我翻阅时,摩挲时,做读书笔记时,“河流”在我的眼睛、手、心灵之中,渐渐苏醒、流淌、奔腾。这一条河流,带着天文、地理、历史、科技、哲学的知识,浇灌着我的焦灼和无知,也带着审美、意趣、鼓励、赞美、振奋、哀伤、苍凉滋润我的灵魂。甚至很多时候,我大胆地想:我的文字,也能成为一条河,像无数的书本滋润我一样,我的文字也能滋润无数的人。
是的,我想让我的文字成为一条河流,想让我自己,也能成为一条河流。
我将自己的第一首诗,端端正正地誊写在稿纸上,寄送出去。我发表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首诗歌。我做起了作家梦。21岁时,我一路向南,顺着长江、珠江的方向,走到了离海很近很近的地方。我圆了自己的“远方梦”。我读过不少的书,走过不少的路,遇到了不少真实的河流,还有不少暗藏在书中、隐秘在人性中的河流。这些河流让我历练、成长,让我懂得了生命的无常、壮丽、苍凉、美好……我将这些一一记下来,发表出去。
是的,每一本或新或旧的书,图书馆或者阅览室里的书,何尝不是一条河流?谁也不会知道,这些文字和灵魂交织的流淌,终究会把你渡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