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思考与策略
2020-11-16张婷燕张海燕
张婷燕 张海燕
加强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关系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针对目前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比较薄弱的问题,应通过构建以传承中华文化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创新中华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建立完善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机制和营造中华文化认同的校园文化,加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五个认同”的重要基础。新疆高校加强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主要包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①中华文化认同是个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具体是个体自己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与中华文化中多数成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相同或相一致的程度,表现在生活价值观、自尊、规范等方面的融合度;是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历史记忆进行认知、接纳、传播和创新的过程。②
加强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意义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增强各民族成员中华文化认同,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途径。受惠于党和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内地协作计划招生规模逐年增加,③作为高等教育中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培养,其规模也随之增加。强化新疆少数民族預科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因其特殊的阶段和特殊的区情,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预科教育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打好基础铺好路的重要阶段,是关系到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强化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就是要引导少数民族预科生更多地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了解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本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深刻理解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促进预科生对中华文化的全面理解和心理认同,形成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五个认同”,培养出未来合格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
(二)强化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强化少数民族预科生“五个认同”,必须以中华文化这个精神纽带,使少数民族预科生产生共鸣。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对中华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的理解与体验程度,决定了各族预科生之间是否能够达成一致,是否能够和谐相处。各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能够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与亲和力,互相合作、共同奋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三)强化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文化认同是激发爱国热情,增进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目前,我们与“三股势力”争夺青少年的斗争仍然在继续,消除沉淀于预科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五个认同”根基不牢,甚至存在不良影响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的精英,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形成正确国家观、历史观、宗教观、民族观和文化观的基础。随着他们对中华认同的增强,必定会增强他们与中华民族荣辱与共的感情,坚定中华民族立场,形成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大合力,形成抵御和消除民族分裂势力渗透的强大力量,促进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
为了了解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我们对新疆某高校2000余名民考民预科生和148名从事少数民族预科生培养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在中华文化认同方面存在对中华文化认知不全面,情感上不够亲近,行为上不够自觉等问题。
(一)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不全面
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文化知识的认知是形成中华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对中华文化基本的了解,认同就是空中楼阁。认知匮乏主要表现为对中华文化知识的认知量少、认知度浅,知识建构不成系统。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2.2%的预科学生认为自己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只知道一点。从事预科教育的老师及辅导员在课堂内外与预科学生朝夕相处,通过资料分析、观察、谈心、调查等方法,对预科学生的日常表现、思想动态会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了解。在对教师的调查中,63.5%的教师认为半数以上预科学生不太了解中国历史常识;58.1%的教师认为半数以上的预科学生不太了解中国地理常识。通过对教师的访谈显示,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预科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较低,对于中国内容丰富的历史典故、名家大作更是知之甚少。
(二)对中华文化在情感上不够亲近
文化认同首先要从心理上认同,它是一个民族深层次心理意识与其他文化的融合过程。根据对教师的访谈,相当数量的预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涉及到本民族或者国外的内容时较有兴趣,推崇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知之较少,也少有学生积极主动寻找中华文化相关的资料去学习,甚至还存在语言表达上将中华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分开来看的现象。在对待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态度方面,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是为了考试、找到好的工作而被动学习,缺乏对中华文化应有的热爱之情。
(三)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行为不够自觉
践行是认同的归宿。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践行,是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情感的外在行为和表现,也是评判中华文化认同程度的根本标准。调查数据显示,97%的学生认为国家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政策好,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96.5%的学生认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可以更好地为祖国建设做贡献。但在实践当中,62.2%的教师认为多数学生不能做到在公共场所主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56.7%的教师认为目前有多数预科学生不能主动并积极学习中华文化知识,参加中华文化体验活动。甚至有少部分同学不重视上中华文化课,在课堂上睡觉或做其他事情。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有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较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三股势力”在意识形态的渗透问题,对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中华文化认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策略
(一)构建以传承中华文化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政治理论课是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预科生的头脑。根据预科学生的认知现状,建议在预科阶段加大文史课程的内容,重點讲授新疆地方历史、中国革命史,强化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记忆。建议加强中华文化课的教学,立足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注重系统性讲授,并作为考试课检验学习效果。将语言教学转型为语文教学,以文化人,结合预科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掌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语文教材,在注重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编织学生的文化情感纽带。
(二)创新中华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实践性是中华文化认同的本质特征。通过教育形式的创新,使中华文化认同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教育。要避免照本宣科,孤立的僵化的书本文件学习,避免为学而学,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要落实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在亲身的体验中感受学习内容的本质、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价值。在理论学习中,不仅要听、要记,更要深入思考,联系自身谈心得体会,不仅要说出心得体会,而且要广泛交流,观点碰撞,达到更有效地分析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矛盾现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索对事物真理性的认识;要拿出预科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理论学习进行研讨,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合理判断,激发情感共鸣;组织预科生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名胜古迹,增进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中国革命史的了解。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如通过假期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去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人情风貌,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三)建立和完善不同民族大学生的交流交往交融的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高校要建立和完善不同民族大学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有效机制,为他们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平台和机会,从而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创造空间。通过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各自成长环境、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差异的认识,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校园;促进各族学生在认知、情感、思想、认同上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上建立起对共有的中华文化的情感和认同。
(四)营造有助于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校园文化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文化导向的作用。要将中华文化认同植入校园文化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增进预科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如让预科生参加各类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弘扬中华文化的社团实践活动中,让预科生在体验中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采用歌咏合唱、诗歌朗诵、文艺演出、知识竞赛、配音大赛、摄影展、书画展、戏剧节、体育节、快闪、中华文化体验、国家通用语言广播等多种预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参与体验,加深情感,使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提升。
结 语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是未来新疆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骨干力量。积极引导和培育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落实“五个认同”教育的基础,是培养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2月第一版,P22-23.
[2]杨少辉.习近平关于民族的“五个认同”思想研究[J].黑河学刊,2016(02):69-70.
作者简介
张婷燕 新疆师范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研究和汉语教学研究
张海燕 新疆师范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副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为双语教育、预科教育、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