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围棋大师顾水如
2020-11-16罗震光
罗震光
1892年3月3日,顾水如在上海市枫泾镇呱呱坠地,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小小人儿在日后会成为吴清源、陈祖德这两位中日围棋界领袖人物的命中贵人和师傅。
枫泾,自古有好棋之风,喜弈、善弈者众多,顾水如一家是当时镇上典型的围棋之家。顾水如的父亲是文人,会下棋,母亲和几个哥哥也会下棋,所以,他从小耳濡目染,也就迷上了围棋,父子、兄弟之间常常在棋盘上争杀。顾水如悟性高,一经父母点拨,就能领悟其中奥妙,对清代围棋高手黄龙士、范西屏、施襄夏等的对局棋谱悉心研究,14岁时,在乡里已无敌手。
为了提高下围棋的技艺,顾水如来到上海。聪明过人的他在学习新法时往往能举一反三,棋力增长迅猛,很快就能与上海的棋界前辈分庭抗礼,“小顾”的棋名也在棋界不胫而走。
1914年,顾水如前往北京以棋会友。当时,寓居北京府学胡同的北洋军阀头目段祺瑞酷爱围棋,日本名手高部道平是来往于段府的常客。在段祺瑞的款待下,顾水如在短短一年间与高部道平下了百余局棋,这让顾水如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日本棋法。
天才总是自带光芒,顾水如到京不久,诸如“天才”“青年高手”等名头就在圈中叫响了。至1917年春,在段祺瑞、汪有龄等人的支持下,顾水如东渡日本,使他成为我国出国专攻围棋的第一人。
从1919年至1920年代中期,顾水如是中国学习日本围棋“新法”最见成效的一人。他留日归来,棋艺也确有长足的进步。1919年10月间,顾水如在迎战来访中国的日本人秀哉名人时,创下了只被秀哉名人让三子就获胜的纪录(其余中国名手均需被秀哉名人让四子或更多),足见此时他的棋力已超过了以汪云峰为代表的前辈国手,堪称当时中国棋界的最强者,曾称霸北方棋坛十余年,与南方王子晏并称“南王北顾”。
留日归来的顾水如,声望日隆,功成名就之余,他致力于推广围棋在民间的影响力。对于积极扶掖后进,培植人才之事,顾水如一直很上心,在赏拔年轻棋手方面他更可谓独具慧眼。
1924年,北京“海丰轩”棋室来了一名年方十岁的少年棋手吴泉(即后日之吴清源),他的棋艺才能迅速引起在京名手的普遍关注。汪云峰、顾水如、刘棣怀等名手都先后前来指导吴少年对局,他们似乎从这位少年身上看到振兴中国围棋的一线希望。
不料第二年春季,吴清源的父亲病故,全家失去了经济支柱,生活顿时陷入困境。此时,吴清源的舅父提出将吴家迁回原籍福建。离开了北京这样一个围棋人才聚集的大码头,回到老家的吴清源想在棋艺上再有所进步,基本不太可能。在关键时刻,爱惜人才的顾水如向“临时执政”的段祺瑞陈述了吴清源的棋艺才能和家庭状况。于是段祺瑞每月拨给吴清源百元大洋,并给吴清源的舅父另外安排了职务。吴清源生活安定后,棋艺突飞猛进,为他日后成为日本棋界公认的“昭和时代棋圣”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6年3月,段祺瑞政府倒台,旋即迁往天津日租界。北京棋界失去了台柱,棋手的生活自然大受影响。这一年8月,顾水如还带着吴清源到北京大方家胡同李律阁宅,与当时正在访华的日本岩本薰六段、小杉丁三段交流棋艺,吴清源的才能使日本棋手感到惊讶。但不久,顾水如离开北京,奔走于上海、天津等地,和吴清源遗憾告别。1927年,吴清源又由段祺瑞资助,东渡日本学棋,开创了他在日本独步棋坛20多年的盛况。
顾、吴相处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3年,但顾水如对吴清源少年时的辅导、提携,功不可没,甚至有評论认为,如果没有顾水如,可能就不会有吴棋圣。顾吴虽无师徒之名,却有师徒之实。
提点吴清源之后,顾水如还栽培出了新中国的围棋宗师陈祖德。1951年,顾水如在上海襄阳公园发现了只有7岁的陈祖德,这个有名有实的徒弟在他的精心点拨和培养下,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围棋九段高手、中国棋院首任院长。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山海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