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更好的构筑中国精神的实践逻辑
2020-11-16陈华
陈华
摘要:中国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是中华民族优良思想观念的积淀,是中国人民大众社会心理的折射和反映,涵盖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修身的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是有效整合公众意识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纽带,是当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变革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新时代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应该“不忘未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
关键词:中国精神 价值意蕴 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193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282-02
一、前言
中国精神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专属的思想精髓、精神标识和文化符号。当代中国精神是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引领和思想精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诉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进一步提出要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部署,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更好地构筑当代中国精神,充分发挥当代中国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中国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中国精神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从概念上看,中国精神发源于中华文明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历史长河洗涤并积淀而成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社会心态等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和十分丰富的内涵。
中国精神在思想观念层面是中华民族优良思想观念的积淀。具体而言,中国精神在思想观念层面经历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历了近现代革命斗争和复兴历程,爆发出了极为强大的感召力量。
目前,中国精神已经初具形态,已经形成了包括以爱国主义为要核的民族精神以及以改革创新为要义的时代精神,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要核和时代精神的改革开放要义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深厚底蕴的思想观念体系。
中国精神在社会心态层面是中国人民大众社会心理的折射和反映。具体而言,社会心态层次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社会大众整体心理的集中外化和具体体现,能够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多个层次映照社会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整体心理状态。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通过独立自强、自我奋斗,已经形成了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保持中庸、与人为善、平和处事的谦和方式及社会心理状态。目前,中国大众的社会心态趋向于理智而平和,期待稳定和谐、追求富强文明和渴求发展创新的社会心态正在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遍诉求。
中国精神在价值理念层面涵盖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修身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了核心价值为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特别是经历了近现代革命斗争和改革发展的洗礼,已经形成了核心价值为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要核和时代精神的改革创新要核交相辉映、相互统一,共同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內核和思想精髓。
三、新时代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的价值意蕴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时代发展客观要求中国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历史任务。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和重要理论命题,对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和实现国家高效治理的意义重大,关乎社会大众的美好生活和国家建设事业的繁荣兴旺。
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在民众生活层面,是有效整合公众意识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纽带。中国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不仅在整合社会公众意识方面具有高效的价值引领功能,而且在规范社会公众行为方面具有特殊的社会秩序稳控功能。
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但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满足社会公众对美好生活诉求的前进道路上风云变幻,机遇与风险并存。在这一背景下,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可以促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众志成城,抓住发展机遇,战胜各种危机,实现民众美好生活的梦想。
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在国家治理层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变革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任务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是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客观要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变革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内在需求。
四、新时代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的实践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为新时代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指明了实践路径,“不忘未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依存于新时代中国精神构筑的实践进程。
1“.不忘本来”:为新时代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强根固本。这里的“不忘本来”,是指要尊重客观实际,正确理解当今所处时代,即要精准把握当今时代的发展定位,科学分析当今时代发展的社会背景,清晰认识当今时代发展的机遇挑战。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精准界定了当今所处时代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新的时代”不是简单的时间概念,不仅内涵十分丰富,而且是动态变化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当今中国已经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当今中国的社会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从结构转型转向整体升级的关键时期,结构转型是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逻辑基点,整体升级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整体升级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化,使得当今中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重重危机并存。在这一背景下,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不能忘记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的客观需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方面要求构筑中国精神的资源更加充实;另一方面要求构筑中国精神不仅要善于抓住机遇,更要妥善应对挑战。
2.“吸收外来”:为新时代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强筋健体。这里的“吸收外来”,是指要积极主动吸收外来文明精华。历史证明,中国发展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中国精神发展同样离不开国际交流,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外来文明是是一把双刃剑。外来文明涌入中国的程度就越高,对待外来文明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立足中国情境吸取精华、剔其糟粕、为我所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和提高国际化程度。新时代构筑中国精神应该在坚持和弘扬民族特色基础上,积极主动吸收外来文明精华,为中国精神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
3.“面向未来”:为新时代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科学预判。这里的“面向未来”,是指要善于预测未来发展变化,积极主动做好战略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性的历史任务,既无经验可以因循,也无模式可以效仿,未来发展道路上困难重重、风险很多、压力很大。当代中国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思想精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定力所在。新时代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应该在保持中国定力,敢于面向未来,做好历史担当,彰显中国智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