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升群众文艺节目质量和促进群文活动开展的途径
2020-11-16卢思名
卢思名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文艺形式也随着文化的繁荣日益得到发展,且在大型文艺演出与地方文艺活动中大放异彩,充分发挥了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百姓不断增长文化需求的重要作用,成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笔者导演、指导的配乐诗朗诵1《血染的湘江格外红》为例,浅析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提高群众文化审美情趣的途径。
关键词:基层文艺;群众文化;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139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208-02
一、前言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群众文化正以迅猛的势头蓬勃发展,文艺演出活动高潮迭起,文艺形式多姿多彩,涌现出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让公共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推动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广泛有效传播,运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将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在群众中渗透,是桂林群文工作者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群众文化工作的实践,对如何提升群众文艺节目质量促进群文活动开展的途径提出粗浅的想法。
二、利用文艺演出,加强群众文化的传播效果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和《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相关要求,文化部结合群众文艺工作实际制定了《“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并于2017年5月4日印发并实施,这一规划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各地的群文活动的蓬勃开展,满足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号召更是吹响了发展文化事业的新号角,对文化工作者给予了极大的鼓舞。十三五期间,桂林的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文化活动得到了广泛传播,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特别是历时三个月之久的桂林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文艺调演活动,集中展现了全市各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各种媒体聚焦报道,各种文艺形式异彩纷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为桂林捧出了一个歌舞喜迎国庆的文化氛围。在此次规模宏大的活动中,笔者导演并指导的节目《血染的湘江格外红》不仅获得文艺调演一等奖,还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广泛欢迎。2这个节目成功的说明,多种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有利于积极调动群众文化积极性;更有利于文艺的传播。优质的文艺节目能成为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让群众积极参与文化的活动中来,并把舞台留给群众,使他们成为参与者,传播者,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
对于群众文化工作者而言,工作的意义就是要为广大群众普及文化艺术,让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享受到文化艺术带来的乐趣,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三、注重品牌活动的带动性,提升群文创作的质量
当前,举办参与度高、影响面广、深受群众喜爱的群众文化活动,除体现其广泛性外,还要注重品牌活动的带动性,以此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向高质量发展。出作品出人才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之一,一批特色鲜明、深受群众喜爱的群众文艺节目好作品,有利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城市文明。
2019年,本人导演并指导了配乐诗朗诵《血染的湘江格外红》,该节目演员均为一线医务人员,没有演出经验,但由于节目编排合理,舞台效果震撼,在20多场文艺调演专场演出中脱颖而出并获得桂林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我和我的祖国”文艺调演一等奖并参加颁奖晚会演出,另受邀参加《我和我的祖国》桂林市纪检监察系统文艺调演、“漓江之声”40周年文艺晚会等各市级文艺晚会,在广大群众中得到很好的反响,也顺利将湘江战役这一悲壮的历史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到群众中去。实践证明,充分发挥文化的渗透功能,基层文化建设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在辅导这个节目时,本人做了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素材选取——“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湘江战役,是发生在桂北地区一场最壮烈、最惨烈的一仗,是关系到中央红军生死存亡之战。没有先烈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因此,主题选取上选择了湘江战役的大背景。
近年来,朗诵艺术越来越贴近社会、贴近大众,受众越来越多。诗歌朗诵這种独特的口头传播形式,把诗人的热切情怀、文学的丰富意蕴与语言的魅力融为一体,有很强的舞台感染力,也利于群众接受。在众多湘江战役的诗歌中,选取《血染的湘江格外红》这一主题鲜明、情绪多元、音调和谐的诗歌并进行改编,将其转化为适合舞台朗诵的艺术形式且独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配乐诗朗诵。此次参与配乐诗朗诵所有演员均为基层群众,他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也缺乏舞台经验。所以,大型节目对他们来说就是挑战。
(二)节目编排——化繁为简多元发展
在节目的编排上,采取了化繁为简的方式,节目整体分为两大段,前段为朗诵部分,为了衬托湘江战役的悲壮,把背景设定为黑色,期间根据不同情绪利用灯光来衬托。开始句“寒风呜咽,落叶萧萧......”,利用了冷色调定点光,突出朗诵者的情绪,舞蹈演员化作一座座雕像,让观众立刻进入到那个环境中。当诗句表现战斗的激烈场面,全场用暗红色为基调并配以频闪灯光,让观众如身临其境一般。诗句“我壮阔生猛深邃的湘江啊,请原谅我像一叶扁舟莽冲直撞......”这里是诗的前半段的高潮部分,表现了战士们英勇奋战,全部壮烈牺牲的场景。为了视觉的冲击力,舞蹈设计从原来的所有演员躺倒在地,改为有战士跪着、有两人相拥着而亡,特别是旗手,本人强调红旗象征着一种无畏的精神和革命意志,即使人倒下红旗不能倒,所以最后设计为旗手手举红旗站立而亡。当诗句到了抒情部分“哦,亲爱的梅朵儿,请原谅我,等仗打完了,我们就成亲......”,这部分可以说是整首诗的泪点,通过蒙太奇的手法来演绎一对恋人的相互思念和爱恋:死亡的战士的灵魂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和现实中的小新娘相拥而舞却不能真正相拥,看着新娘的可爱脸庞却无法抚摸,想爱已经不能爱,心里痛苦不堪,这段表演如泣如诉,让观众泪如雨下。当诗句进入尾声,总基调变为亮丽的桔红色,用巨大的红色绸缎代表血染的湘江水,舞台上翻滚的红绸,与黑屏的舞台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深深的感染了现场观众,并利用不同的灯光效果,配合舞蹈造型,将烈士们用鲜血铸就的丰碑,呈现在观众面前。
诗朗诵的灵魂在于朗诵,两位朗诵者可以说是白纸一张,但是有着比较好的音色,男声高亢明亮,可以表现一些激动深情的句子,女声低沉婉转,是不可多得的好声音。在练习之初,因为两位朗诵者很年轻,对当时的这段历史不了解,就从了解历史背景开始,逐句逐句的分析,3哪一句该用什么样的情绪,轻重缓急,句与字之间的气口该如何运用。如男声“哦,我咬牙切齿的敌人,我的对手,我的打铁匠啊,谢谢你的烈火,谢谢你的铁锤,谢谢你的屠杀,谢谢你的每一道工序......”,看似简单的排比,但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念下来,丝毫没有冲击力。于是让朗诵者一定要咬着牙念前几句,到了几个“谢谢”排比时,把前面四个“谢谢你的”一气呵成,在第四个“谢谢你的”留一个气口,换口气然后再念“每一道工序”,这样就加强了词句的张力。这对于朗诵者来说,要求是很高的,不仅要有强大的气息支撑还要有连贯性。再有一段向家乡故土,父母娘亲及自己爱人的告白:“哦,我苦思冥想的娘啊,我肩膀宽厚的父亲啊...哦,久违的故乡原谅我吧......哦,亲爱的梅朵儿,等仗打完了,我们就成亲”,这段是整首诗的泪点,是表现热血男儿最柔情的一面,所以在情绪的掌控上有一定难度,对父母的思念用最平实的语言表现,声音可以平静些,对广阔的故土田园的眷恋要用激动宽广的声音来表现。最后对爱人,那是一种“生死契阔,与子成说”“当你还在这里等我时,我早已离开”“一直向西走,越过黄昏线,越过日界线,回到初认识你的那天”的爱恋与不舍之情,这时需要用气声来表现,这也是比较难把握的,声音太实情感就不够真实,声音太虚会吐字不清。
在节目的尾声部分,加入了大合唱,可谓是“点睛之笔”。在诗歌朗诵节目编排中,想要将群众文化充分体现出来,就需要将诗歌的表现形式,朗通题材,编排结构,音乐配置和道具修饰等方面,与群众文化的特点相结合,最终选定了《长征组歌》中的
《突破封锁线》和《东方红》。《突破封锁线》表现的是中央红军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最终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歌曲节奏明朗,张弛有度,主题明确,能很好跟诗歌的内容相融合。最后选择了《东方红》,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建立了新中国。整个节目在辉煌的歌声中结束,紧凑多变的表演内容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如果说《“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是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政策保障,那么群文工作者就是推动群文创作的基石。因此作为一名群文工作者,树立注重品牌活动的带动性的意识非常重要,有了这一意识,更能够为出作品出人才提供良好的保障。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手段为繁荣群众文化服务
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要求,作为群文工作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利用文艺节目更好为群众文化服务、从而推进社会文明建设,提升全民文化素质。
(一)扩大文艺节目的影响力
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对于艺术的需求日益增高,文艺节目对群众文化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无论民间的文艺节目,还是大型文藝演出,已经变成人民生活休闲的重要内容。组织和开展群众需要更多喜闻乐见、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呈现繁荣发展新态势。
当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已成为主流,但无形的文化只有借助有形的载体,才能发挥它的潜能。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应利用文艺节目,将传统文化编排进文艺节目之中,让更多的人在文化活动中参与进来,定期举办符合群众口味的文艺演出,吸引不同对象的参与,打造出具有品牌效益的文艺节目,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追求、道德精神等精髓,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提高文化自信,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
(二)创新服务手段,满足基层文艺需要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群众文化正以迅猛的势头蓬勃发展,并对促进全社会基层文化提升发挥着积极作用。开展适合群众、特色鲜明、具有创新意识的的群众文艺节目,有利益提高群众文化素质。
目前,群众对文化的要求有了新的变化,从传统的艺术门类,逐步扩展到现代手段的艺术体裁。因此,结合朗诵、现代舞蹈、情景剧等新融合式的节目表现方式,更能吸引群众的广泛参与。桂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传统也延续的非常好,应结合桂林特色渔鼓、彩调等等民间艺术形式,推广一批自创的文化节目,有计划做好有质量的文化品牌,运用创新思维进一步挖掘和激活本地文化的优势,推动桂林本地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基层文化。
(三)加强群文工作者队伍建设
基层群文工作者是群众文化获得的倡导者,策划者和组织者。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对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自2016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依托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计划,加强对群众文艺人才队伍的培育,累计培养群众文艺人才上万人次,各地对群众文艺人才的培养也逐步展开,队伍不断壮大。这是一条发展群文事业的途径。“打铁还需自身硬”,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都应该做到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提升专业领域艺术素养,坚持与时俱进,做到一专多能,每一个业务辅导老师都要成为一个“辅导中心”,才能带动周围及一片广大文艺爱好者,培养和提升文艺爱好者的审美情趣,从而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水平。
注释:
1现代诗人高原红作品.
2礼赞新中国逐梦新时代——桂林市庆祝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文艺晚会侧记[N].桂林日报2019.9.29.
3伍振国,关瀛.朗诵训练指导[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