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儿歌的创造性转化

2020-11-16苏悦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0期

苏悦

摘要:儿歌作为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和最易接受的语言表达形式,深受幼儿教育的依赖;电子管风琴(又名双排键电子琴)作为当代编曲功能和演奏功能最强大、最适合幼儿教育的乐器,深受作曲编曲和演奏家的青睐。人的成长变化过程可以体现出受教育的过程,而经过长时间沉淀的经典儿歌无疑是幼儿教育中的主角。在流行音乐日益冲击经典儿歌的当下,如何让经典儿歌得到传承,势必要寻找新的媒介。本文着重论证其两者的交互作用及创造性转化,期望对音乐学科在启蒙教育深度上的发展有更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典儿歌;创造性转换;电子管风琴;儿歌改编

中图分类号:J72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39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058-02

一、引言

随着新时代到来,对儿童艺术作品的需求和呼声日益增高,让电子管风琴改编经典儿歌作品之花能繁荣地开在创造性转化的原则和趋势上,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若想真正在音乐启蒙教育中践行,就需要深入儿童思想内部,研究经典的儿歌作品在新时代下的新传承思路。

二、经典儿歌的现状剖析与文化失宠的焦虑

谷建芬老师在《经典永流传》节目中曾说道:“音乐是心灵艺术,它不像美术可以视觉,音乐是一个听觉的东西,听觉进入到人的心里,而这个心是通过音乐的沟通,使它进入到更深的灵魂”。毋庸置疑,经典儿歌是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中国教育扎根于深厚的文化传统。现如今,国家日益开放强大,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传统经典的地位已然被撼动[1]。然而,文化教育人的过程也是文化成就人的过程,从小熟悉经典文化的人,对经过时间沉淀的文化有一种自然的接受能力与敬畏的精神,能从经典文化中自觉的吸收文化价值,这样的人对于世俗社会有着更加理性的判断力,具有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纵观中国近代儿歌发展的百年历程,从20世纪初期起,涌现出许多中西合璧的歌曲,如采用日本歌曲《旅野》的旋律并作词的李叔同的《送别》,这些歌曲被叫做学堂乐歌,这是近代儿歌的开端;20世纪30-40年代涌现出一批抗战色彩的歌曲,如《放牛郎王二小》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儿歌进入了繁荣时期,原创儿歌作品大量涌现,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采蘑菇的小姑娘》《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一分钱》《小燕子》等,这些作品纯粹而细腻,没有商业气息,真正为儿童而作,传唱至今,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改革开放后,又涌现出一批符合时代气息,并借鉴了西方作曲结构的经典儿歌,如《歌声与微笑》《蜗牛与黄鹂鸟》等,并加入了流行音乐元素,旋律优美耐人寻味,凸显了民族特色;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流行音乐火速繁荣,儿歌的创作却日益减少。现如今大量的流行音乐作品充斥着我们的耳朵,很多孩子一开口便“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你有没有爱上我”,让作为幼儿音乐教育者的笔者细思极恐;而仅存的一些儿歌创作者写出的儿歌内容大多也是以成人的口吻和思维对儿童用歌曲的方式进行说教,以儿童的口吻体现童真童趣的儿童歌曲如今的确少之又少。由此可见,流行音乐占领了听众的耳朵,使儿歌的出镜率越来越少,不仅如此,浓厚的商业气息,还致使从事儿歌创作的音乐人越来越少。因此,在经典儿歌文化遭到冷落甚至戏说的今天,我们更加应当保卫,弘扬。传承经典儿歌,这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经典儿歌创造性转换的多向化价值

一首优秀的儿歌对于儿童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不仅能启发儿童的表达能力,更能挖掘儿童的节奏感与乐感。而对于新时代儿歌作品的经典性无法取代”老“作品经典性,我认为并不是坏事,老的经典儿歌代表的是过去时代的印记,更是大多数成年人美好的回忆,我们将这些创造美好回忆的儿歌传唱给我们的下一代,即是儿歌的传承,更是爱的传承;对于流行音乐对孩子的影响,应当是堵不如疏,与其让孩子断绝与流行音乐的来往,不如将儿歌流行化;与其将经典儿歌放在这个時代沉寂,不如寻找一个流行的媒介,让经典儿歌重生,用这个时代的方式,再次流行于这个时代。

因而,对经典儿歌进行创造性转换至少具有以下价值:

第一,对国内儿歌创作尤其是对旧时儿歌新时代性的文化传承具有良好的参照和引领作用,有利于儿歌文化的提升和增加评论的深度,具有超前意义。

第二,从编曲技术到人文内涵,经典儿歌改编理念及思想对幼儿歌曲在新时代的传播和作品积累具有重要的价值。将对幼儿教育中的音乐制作学科的建设和内涵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在理论成熟的基础上指导具体作品的改编,更能使经典儿歌改编后的音乐作品成果成为示范性的活教材。

第三,深化经典儿歌改编与创造性转化交叉理论的研究:对国内儿歌文化儿歌创作生产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音乐创作与改编的良性健康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国内当下浮躁的创作态势,为后代留下属于当代的精神文化遗产。

四、电子管风琴对经典儿歌创造性转化的策略

经典儿歌创造性转化作为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从幼儿身心

发展与中国儿歌文化传承角度来考量的。而对经典儿歌的创造

性转化则是基于电子管风琴的多元功能与价值来探索的。

电子管风琴是一个独立的、集成度极高的音乐生产器,它是如今所有乐器中,编曲功能最强大、最节约成本、使用率最高的乐器,它收纳世界各地上百种乐器与打击乐音色,演奏的键盘分为上键盘,下键盘与脚键盘,能同时演奏5~6个旋律声部(若经过音色编辑与多种演奏手法,声部会更多),一台电子管风琴的编辑与演奏功能之强大足以取代一支交响乐队。

近年来,随着电子管风琴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不仅在专业的音乐院校设置其专业,如今在一些大专师范院校以及幼儿教育中也逐渐得到发展。电子管风琴对于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和电子管风琴在音乐改编上的可行性论证已非常成熟。

儿歌改编有别于其他学科,歌曲改编是一门“瓷器活”,对改编者的各方面能力都是考验。如何利用电子管风琴的优势改编经典儿歌,使其既能充分發挥电子管风琴的特点,又能将经典儿歌巧妙地改编成儿童喜爱的形式,就成为了理论回归实践时的最基础问题。笔者以下面几首经典儿歌为例提出几种改编的方法与策略:

(一)电子管风琴脚键盘演奏的活用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中的歌词是关于儿童对手脚动作的认知,将此歌曲改编为电子管风琴演奏作品时,歌词“拍拍手”处,可以选用电子管风琴特有的拍手音效编辑在节奏里,并在儿童演奏中加入拍手动作;将“跺跺脚”处编入电子管风琴音效中的脚步声,并编入脚键盘,由演奏者在脚键盘上真实演奏此音效,还原“跺脚”动作,使儿童的参与感、表演兴趣和练琴兴趣都更加强烈。

(二)改编成和声色彩完全颠覆的音乐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与改革开放后创作的儿歌,借鉴了西方曲式结构,并加入了些许流行音乐元素,很适合改编成爵士版本,符合活泼好动孩子的天性:如《采蘑菇的小姑娘》属于小调,4/4拍的节奏型使得每小节可以编配1~4个和弦,特别适合改编成爵士和声,拓展这首歌曲的审美途径;再如《泼水歌》,此歌曲画面生动,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因此改编的空间特别大,可以考虑改编成拉丁爵士风格,并可适当地巧妙设计一下和弦与间奏,使曲子充满更加诙谐和自由的色彩。

(三)演奏与演唱形式的多样

歌词较多,且乐句规整,休止较少的曲子,可采用电子管风琴重奏的改编形式。重奏意味着乐曲声部由多名演奏者完成,均摊给每个演奏者的演奏内容变少,演奏难度降低,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入伴唱和体态律动,这样既能在演奏中延续演唱的价值,更能通过体态律动的动作设计,将达尔克罗兹和奥尔夫等音乐教学法引入电子管风琴课堂,真正做到电子管风琴重点在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音乐教育理念。推荐曲目有《我有一只小毛驴》《蜗牛与黄鹂鸟》等。

(四)配器升级为专业性强的乐队作品

旋律性较强但歌词陈旧的曲子,可改编成无词的管弦乐作品。学习电子管风琴的演奏者,在演奏达到一定程度后,是必须要学习编曲和作曲的,也正因如此,很多指挥、作曲、电脑音乐制作专业的学生大多都是从小学习过电子管风琴的,有立体演奏思维的人。选取适合的经典儿歌改编成交响乐队作品,并在电子管风琴上演奏,不仅增强了演奏者队演奏素养,更是用一个又能编又能弹的全能乐器,毫无束缚的为经典儿歌,从改编到演奏、从理论到实践都“一条龙服务”般的解决了,推荐曲目有:《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此曲歌词唯美并令人伤感,可改编成管乐重奏),《小燕子》(富有春天气息的优美儿歌,可改编成弦乐四重奏),《鲁冰花》(小调作品,改编时在调式上可用大小调切换的手法让作品更加丰满,且本曲乐句优美易发展,适合改编成交响乐队作品)。

要了解儿歌创作,更要了解编曲原理;要了解经典儿歌有价值之处,更要通过改变将其有价值之处发扬并适合时代气息;要懂得电子管风琴演奏与编配,更要懂得儿童启蒙时期的演奏程度与兴趣所向;寓教于乐,互动的玩具。要抓住经典儿歌的价值精髓,更要发扬电子管风琴的独特功能与演奏魅力,等。这样的改编,操作性较强,思想更是活的源泉,极具个性化;这样的创作符合时代审美,结合传统配器与现代作曲思维,将经典儿歌移植于电子管风琴上并稍加改编,引人入胜。

五、结语

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的无数灿烂文化,都是我们作为后人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善于推陈出新,适当的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就能建设好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与时俱进的优秀文化。文化的创造与传承是教育的使命,个人的成长与造就亦是教育的使命。研究经典儿歌的创造性转化,就是一面展现中国幼儿音乐教育的最高音乐成就和智慧的镜子,这面镜子足以回望过去、照见未来。“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儿歌在幼儿时期形成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产生的作用,是人一生中最根本的财富。经典儿歌文化是儿童音乐的精神与灵魂,关注经典儿歌,结合时代特性,找到我们民族最独特,最本质的闪光点,让经典儿歌契合时代潮流,焕发往日生机。让儿歌植根于经典儿歌文化的土壤中,是音乐创作者与幼儿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基金项目: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经典儿歌的创造性转化》,项目编号:2017XJ010。

参考文献:

[1]杨亭.传统文化经典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性运用[J].艺术百家,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