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来西亚娘惹瓷看峇峇娘惹的文化认同
2020-11-16李思琪张成霞
李思琪 张成霞
摘要:峇峇娘惹族群是指十五世纪初移民到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槟城以及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他们是当时中国移民定居后和当地土著马来族的妇女通婚所生的后代。作为峇峇娘惹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娘惹瓷,是马六甲海峡地区土生华人于晚清民国时期从中国景德镇专门订购的一种以粉彩瓷为主的瓷器,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本文通过介绍马来西亚娘惹瓷的纹饰、色调、类型以及功能,进一步探讨峇峇娘惹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娘惹瓷;峇峇娘惹;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34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047-03
一、前言
说到娘惹瓷,不得不从峇峇娘惹说起。这个听起来、甚至读起来都比较陌生的名称,却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学界对于峇峇娘惹的由来众说纷纭,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峇峇娘惹族群是指十五世纪初移民到马六甲、槟城以及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
明嘉靖年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其中有六次经过马六甲,在经过马六甲时,一部分随行人员(大部分为中国商人,一部分为船队船员)留在了当地。清朝时期,尤其是十九世纪清末混乱时间,大量华人“下南洋”,这些人定居后和当地土著马来族的妇女通婚。马来语中把生下的男性后代就称为“峇峇”(Bapa),是马来人对华人的尊称,之后演变为马来人对华人的通称。女性后代则被叫做“娘惹”,是马来语中Nyonya或Nona的音译,意为“夫人”或“小姐”。但其实娘惹与闽南话中的“娘娘”也有很大渊源,现在一些印尼闽裔妇女的名字,也多喜爱用“娘”这个字,像“金娘、惠娘、美娘”等等。Nyonya最早是土著马来人用来尊称非马来人女子的统称,之后由于中国一代华人地位的提高,Nyonya便专指中国移民与当地人结合所生的女子。
二、峇峇娘惹独特的文化习俗
峇峇娘惹的聚居地主要集中在馬来西亚的马六甲、槟城以及新加坡。峇峇娘惹族群中峇峇常年在外经商,很会做生意,家底丰厚,在当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具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峇峇娘惹们虽然远离了中国本土,但是他们依旧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注重孝道,讲究长幼有序,“男主外,女主内”,在文化习俗上无不体现着“中国化”。马来华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几百年,把中国文化与当地马来文化以及英国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有的娘惹文化,主要体现在语言、服饰、饮食、瓷器、建筑等各个方面。
娘惹瓷是道光年间始烧的釉上彩瓷器,同治、光绪时期直到民国前后,由景德镇专门为南洋海峡殖民地如槟城、马六甲及新加坡的土生华人所订烧制的一种装饰华丽的粉彩瓷器。这些大批成套的瓷器通常用在一些家庭庆典上,如婚礼、生日庆典、新年贺岁等,主要由主内的娘惹来摆放,因此而得名“娘惹瓷”。娘惹瓷最大的特点是工艺娴熟、品种实用、色彩缤纷、造型别致、外观华丽、图案和纹饰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国和马来混合风味。
在娘惹的日常生活中,瓷器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旧时娘惹日常生活或者节日庆典上不可或缺的存在。这些带着中国传统纹饰和南洋风味的瓷器,并不只是单纯的一样器具,更像是寄托着峇峇娘惹们思念故土的文化符号。本文将通过对马来西亚娘惹瓷的纹饰、色调、类型以及功能进行分析和探讨,来追寻峇峇娘惹族群对中国文化那份特殊的情怀和认同感。
三、娘惹瓷的纹饰
瓷器不只具有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其极高的艺术观赏性也是它受到全世界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件称之为优质的瓷器,那么它无论是在造型、纹饰还是色彩上都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此同时,不同时代所流行的瓷器也各不相同,我们可以从历代流传下来的瓷器中了解到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瓷器可谓是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是不同时代文化的缩影。
娘惹瓷是中国和马来文化相融合的美好产物,它结合了中马双方的精致与别样。娘惹瓷的纹饰喜欢用花鸟虫鱼,并不用人物来做装饰,主要是因为当地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来人不使用人物做装饰,这恰恰是峇峇娘惹们尊重当地的文化的表现。娘惹瓷中最常见的图案纹饰是凤凰牡丹,而且象征着峇峇娘惹族群的社会地区标志,也是凤凰牡丹纹饰的盾形徽章。峇峇娘惹之所以对凤凰牡丹如此钟情,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牡丹一直被认为是百花之王,象征着高贵典雅。在古代皇上称之为龙,是九五之尊,皇后称之为凤,负责统领后宫。凤凰是百鸟之王,它更是寓意着地位和权力的高贵。凤凰牡丹同时也是古代人们用来表达爱意之物,寓意夫妻相亲相爱、富贵吉祥,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与其说是把凤凰牡丹融入到娘惹瓷上,更不如说是峇峇娘惹把自己热烈、浓郁、绵长的思乡情怀和别样的飘零离别愁绪印刻在了触手可及、随处可见的瓷器之中,以此来寄托自己思念故土之情。
(一)动物类纹饰
娘惹瓷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动物纹饰是凤凰,很少有画龙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峇峇娘惹族群也一直遵循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主张“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经商工作,家中大小事务一般由女主人也就是大娘惹来主管。因此掌管和使用瓷器的都是娘惹们。凤凰既寓意着吉祥,同时又是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值得一提的是,在娘惹瓷上的凤鸟,一般眼睛都是典型的丹凤眼,长而水灵,很有媚态,再搭配牡丹和虫类的点缀,呈现的是一幅非常艳丽的图画。在中国文化中,凤凰自古一直都被视为瑞鸟,雄为凤雌为凰,是百鸟之王,既寓意吉祥如意又是高贵身份的象征。娘惹瓷的常见纹饰便是凤凰牡丹,这是峇峇娘惹族群对中国文化的继承。
鲤鱼纹饰也是娘惹瓷中比较常见的动物纹饰之一。通常在瓷器内或内里的底部纹制一条珊瑚红的鲤鱼。不过娘惹文化中的鲤鱼含义既不是中国传统观念的鲤鱼跃龙门,升官发达之意,亦不是“年年有余”之意,其寓意更偏向于祈求多子多孙。因为鲤鱼产籽数以万计,便被赋予了后代昌盛的寓意。这也体现出了峇峇娘惹观念与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
受当地马来人的影响,峇峇娘惹也喜欢带有蝴蝶纹饰的瓷器。另外也会以喜鹊纷飞来代替蝴蝶,峇峇娘惹们一般认为蝴蝶、雀鸟和其它昆虫等纹饰含有多子多孙和后代昌盛富足的寓意,带有这类纹饰的瓷器一度盛行于当时的豪门绅第间。
(二)植物纹饰
娘惹瓷的纹饰中基本没有人物纹饰。这主要是因为当地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来人,不用人物进行装饰。峇峇娘惹为了尊重当地的宗教文化,一般也不会在瓷器上纹制人物,这是中华文化和马来文化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表现。娘惹瓷除了动物纹饰以外,最常用的纹饰便是花草,常见的为牡丹、莲花、梅花、佛手、石榴等寓意吉祥的纹饰。
牡丹在中国向被誉为花中之王,素有“国色天香”之称。牡丹花开之时繁花似锦、花姿丰满、颜色娇媚而受到许多人的青睐。峇峇娘惹也非常喜爱牡丹,认为牡丹想着着幸福美好、富贵繁荣。因此娘惹瓷上常用牡丹和凤凰相互搭配,寓意富贵祥瑞。
娘惹瓷常以梅花搭配虫鸟,用它隐喻正处妙龄的娘惹和含苞待放的芳华青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的寓意多指堅贞、高尚的道德品质。由此也可以看出,由于受到地域、宗教、生活环境等的影响,其象征意义也会有些不同。
娘惹瓷的边沿或局部常用八宝、如意、云环和莲瓣纹等装饰。可以看出,娘惹瓷在纹饰上既尊重和融入了马来文化,但同时也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与马来文化相互融合的见证。
除了以上纹饰,镀金装饰也是峇峇娘惹偏爱的装饰手法,在娘惹瓷中常常在盘、碗、罐的口沿或者壶盖、嘴、提钮的顶部设计镀金装饰。这种镀金设计不仅存在于娘惹瓷中,在峇峇娘惹家中也常见镀金装饰,比如说屏风、墙壁等。因为在当时峇峇在外一般经商,家底殷实,比较富裕,镀金设计便是财富和地位的最好象征。
四、娘惹瓷的色调
娘惹瓷的色调主要为暖色系,而且色彩非常的丰富和华丽。其主要的颜色是红色和绿色,颜色对比鲜明。但是娘惹瓷上的红色主要是洋红、宫粉和珊瑚红,且珊瑚红偏深色,有些略微偏桔黄。其红色很少用纯红或者深红色,主要是因为峇峇娘惹认为纯红和深红色代表“血”,带有不吉祥的寓意。另外,娘惹瓷底部的红色落款多为定制者的名字而非年号。
绿色也是娘惹瓷的常用颜色,多与洋红搭配。凤凰牡丹纹饰常见的颜色搭配就是用不同层次的绿和红。绿有不同层次,大绿、苦绿、水绿等。比如大地用墨绿和苦绿色;叶子、草地以及近石等用大绿与苦绿色等。娘惹瓷上多用绿色调与当地的马来人有很大的关系。当地马来人认为绿色寓意着生机和吉祥,峇峇娘惹逐渐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把绿色融入到了娘惹瓷中。不得不说娘惹瓷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马来西亚的娘惹瓷不同与当时景德镇内销粉彩瓷,主要是因为受到了马来文化的影响。娘惹瓷色彩更为华丽,融入了明黄、淡粉、土耳其绿等明亮的色彩。除了白地娘惹瓷会留出空白外,娘惹瓷一般都会被色彩和纹饰铺满,不会出现白色的空白。但是由于当时审美等方面的影响,“白地画花”的娘惹瓷的商业价值在当时相对偏低,峇峇娘惹更偏爱华丽的瓷器。而娘惹瓷中有些器皿顶部的形状比较独特,有些呈现出齿形花边,有些弯出独到的皱褶。这多是受到当地马来人喜爱花草、喜用花草形状制作饰品的影响。
在不同的场合,用什么颜色的娘惹瓷器也是非常有讲究的。结婚时一般会选择摆设红色、粉红色、橙色等明艳鲜亮颜色的娘惹瓷。清明节则会选用素色色调的娘惹瓷,比如说蓝、白色。过年主要会用以黄色为主的娘惹瓷,而平时则多用绿色的瓷器。中国人一直都比较喜爱红色,认为红色代表了吉祥、喜庆与祥和之意。然而当地的马来人更偏爱绿色,因为马来西亚整体森林覆盖率比较高,所以在马来人看来绿色更像是生命的象征,寓意着健康、清新和希望。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峇峇娘惹们一方面秉持着中国的传统喜好,另一方面又融合了当地马来人喜爱的绿色。娘惹瓷更是一种中马合璧的美丽结晶。从娘惹对颜色的选择可以看出,峇峇娘惹虽身处海外,但依然在继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五、娘惹瓷的种类及功能
娘惹瓷是峇峇娘惹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其种类多样,不同种类具有不同的功能,无一不体现着峇峇娘惹的生活习惯和礼仪习俗。所以说透过这些娘惹瓷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峇峇娘惹的文化特点。
盖罐是娘惹瓷中比较常见的瓷器类型,同时彰显了独特的南洋风味。盖罐的罐肩有四钮,呈现两两对称的形状。其盖顶处多设计为兽形,比较常见的是狮子和犬,而且盖罐的两边握柄会纹制兽纹,常见的多为中国神话故事中的饕餮纹样。盖罐一般有大有小,常用来盛水或装干果。然而小型的盖罐比较特殊,常被当做婚礼礼器或者用小型盖罐盛汤圆。在峇峇娘惹举行婚礼的时候,夫妻双方会互相喂食汤圆,这个仪式寓意着未来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满。
娘惹瓷中有各种不同样式的茶壶。茶壶造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小型茶壶,其器身呈曲线,另一种则是大型茶壶,器身竖直。小型茶壶设计比较精致,形状包括梨式、扁球形、球形等。另外,小型茶壶的壶盖和壶身设计得比较紧密,这样一来即使茶壶倾斜,壶盖也不会掉落。与小型茶壶相比大型茶壶的造型则比较简单,常见的便是直筒形。提到茶壶就不得不提到茶杯,娘惹瓷中的茶杯数量也比较多。常见的造型是菱口,撇唇,杯沿处会有镀金装饰。娘惹瓷中的茶壶和茶杯也是婚礼庆典中不可或缺的瓷器。早期峇峇娘惹的婚礼很多也保留着中国传统,新郎的礼服是承袭了清末民初的中式服装,新娘则是结合了唐宋明式的凤冠霞披和清式马面褂的中国传统服装。除此之外,在婚礼中也保留着向长辈敬茶的传统,这个环节寓意着家族对新郎新娘的祝福和认可。因此,茶具制作的都非常精致。
娘惹瓷器中的花瓶与中国传统的花瓶瓷器在造型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娘惹瓷的花瓶相对来说比较小,而且娘惹们一般把花瓶插上花之后放在供桌上。鲜花和花瓶的功能主要是用作祭祀先人或者悼念亲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鲜少会有人把花和花瓶放在供桌上,这更多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西方文化中,西方人则会通过送不同的花来表达不同的含义和情感。可见峇峇娘惹也保存着祭祀祖先的传统,只是在祭祀的方式上融入了一些西方模式。
东南亚地区盛产槟榔,嚼槟榔被认为是非常时髦的行为,特别是娘惹嚼槟榔。峇峇娘惹们也就逐渐养成了喜爱嚼槟榔的生活习惯。但是嚼槟榔不仅会使人上瘾而且还会使人不停的吐口水,因此唾壶便成了峇峇娘惹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唾壶的样式虽然大小不一,但装饰都非常的华丽,小型唾壶呈罐状,一般会放在桌子上或者随身携带;大型唾壶和中国传统的唾壶差别不大,通常放在地上。
由于受过英国的殖民统治,娘惹瓷中也有一些瓷器的造型多仿英式餐具,比如说针匙、盘子和碟子。其中针匙的由来,是因为峇峇娘惹受到西方生活习惯的影响,会喝咖啡和红茶,大的汤匙不适合搅拌,因此峇峇娘惹便从景德镇定制了特别小巧的汤匙,这种小巧的汤匙也就是针匙。娘惹瓷中的盘子一般比英式餐具中盘子的尺寸小,且多菱口,常有镀金饰边。此外有一种盘子叫做折沿盘,这种盘子比较少见,底款则为年号。这种盘常用来放置供品,碟子相于与盘子来说,造型比较多样,有花形、方形、椭圆形、圆形等。有一种碟子在中间会被隔开,造型和现在的鸳鸯火锅很像,但是比较迷你。这种碟主要功能是作冷盘放小菜。这些小菜是娘惹们用中国食材搭配马来料理而制作的特色食物。娘惹们非常会做菜,她们做的菜也被许多人称之为“娘惹菜”。在马来西亚有一句话非常流行“:中国食材的内敛遇上马来料理的豪放,调和出世间罕有的美味爱恋。”由此看出,“娘惹菜”则是中华文化和马来文化交融的美味见证。
六、峇峇娘惹的文化认同
峇峇娘惹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属于二代华人,与一代华人不同的是,峇峇娘惹们从出生起便生活在马来西亚,对中国的印象和了解可能更多只是存在于长辈们的讲述中,家庭教育所灌输的一些中国传统理念,使得他们对中国还保留着一种陌生的熟悉感。所以,峇峇娘惹们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一代华人对故乡复杂情感。
通过对娘惹瓷的一些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娘惹瓷的纹饰、色调或者类型和功能上,峇峇娘惹族群还是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从娘惹瓷设计制作的角度来看,峇峇娘惹族的文化,一方面依旧保留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另一方面由于地域、环境、当地习俗的影响,也通入了一些新的东西。这也更好的说明了娘惹瓷是中马文化彼此融合下而产生的非常具有创意性的艺术品。
从小便受到本土文化熏陶的人,即便离开故土也依旧很难割舍掉对故乡故国的深厚感情。马来西亚的一代华人定居海外后,依旧对祖国怀有深刻的情感,并且会愈发思念故土。他们也从不会忘却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这种思念故土的情结自然也会影响到其他家庭成员。峇峇娘惹族群虽然受到了本土马来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这也更能证明峇峇娘惹族群有极强的包容性,他们以极强的适应力,尊重并接纳了其他文化,而娘惹瓷就是这种兼容并包理念的有力佐证。
七、结语
峇峇娘惹是马来西亚华侨独具特色的族群,虽然他们在文化上受到一定本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他们依然也保留了一定的中國传统习惯与文化,比如衣食住行、婚葬礼仪等,很大程度上依然相承于中国传统文化。本文通过分析娘惹瓷的纹饰、色调、类型以及功能可以看出峇峇娘惹们依旧坚持着一些中华传统文化,他们对中国文化依然保持着别样的情怀和认同感。娘惹瓷无疑是中马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中马文化交融的美好结晶。这种文化间的联系,也充分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是能够互相交融、彼此包容、共同发展的。而且这不仅仅只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的趋势,更是未来世界文化交流发展的方向。
★基金项目:2014年贵州省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十大招标课题“融入东盟教育圈的贵州教育走出去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14ZD007;2017年贵州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东盟国家概况”,贵大研编号:[2017]003。
参考文献:
[1]曹云华.宗教信仰对东南亚华人文化适应的影响[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
[2]陈恒汉.从峇峇娘惹看南洋的文化碰撞与融合[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
[3]陈志明.华裔族群语言、国籍与认同困[N].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
[4]谷莉,赵长伟,潘天波.明清对外文化交流对瓷器花卉装饰纹样的影响[J].中国陶瓷,2017.
[5]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分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M],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2002.
[6]黄越.晚清景德镇的瓷业生态、人口、税收及贸易研究(1840-1911)[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16.
[7]梁明柳,陆松.峇峇娘惹——东南亚土生华人族群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0.
[8]廖建裕.马来西亚的土生华人:回顾与前瞻[M].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05.
[9]林亦秋.娘惹瓷独领风骚在南洋[J].收藏,2015(15).
[10]欧阳珊.马六甲、答答娘惹的绝代风华[J].厦门文学,2010.
[11]王沛,胡发稳.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
[12]熊寰.娘惹瓷[J].中国陶瓷工业,2006.
[13]徐杰舜.马来半岛的峇峇人——东南亚土生华人系列之一[J].百色学院学报,2014.
[14]杨丹丹.浅析马来西亚华人的族群认同——由峇峇娘惹文化所想到的[J].魅力中国,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