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向北开放文化走廊建设思考与对策

2020-11-16张敏

新西部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走廊俄罗斯

张敏

向北开放文化走廊是内蒙古自治区向北开放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加强向北开放文化走廊建设有助于深刻认识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向与路径。近年来,从国家、内蒙古自治区到边境城市不断加强与蒙古国、俄罗斯及欧洲国家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为国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贡献力量。但面对由于缺少渠道的支持,文化走廊面临建设瓶颈,以及文化结构差异形成的“文化折扣”阻碍文化走廊建设等问题,还需要采取以“海赤乔”国际次区域合作为着力点,促进文化融合发展;通过战略对接,建立多层次参与的全方位文化合作格局;以及多渠道发挥作用,厚植文化交流的根基等措施。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部边疆,地域狭长,蒙东地区将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与蒙古国同中国东北、东部地区连接,蒙中地区将蒙古与京津冀相接,蒙西地区将蒙古与河西走廊相接通,是辽中南、京津冀、东南沿海等经济腹地“北上西出”的重要通道和枢纽。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内蒙古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处于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我国的发展大格局中内引外联作用显著。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沿边开放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国家把“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使内蒙古向北开放发展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向北开放文化走廊建设意义重大

(一)文化走廊建设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从世界发展历程看,国与国的交往、地区与地区的往来,首先是文化的交流合作。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软实力,是搭建友谊之桥、合作之桥的重要途径。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包括“民心相通”在内的“五通”标准中,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民心相通”的重要性,并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得到各国人民的支持,必须加强人民的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1]内蒙古毗邻俄蒙,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节点,从地理和地缘政治、经济看,向北开放经济带覆盖“中蒙俄经济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精神发扬光大的重要载体,“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经济带的繁荣是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基础,也是惠及周边多国人民长远利益的美好愿景。充分发挥文化对政府和公众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力,对促进三国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为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走廊建设是向北开放的重要载体

廣义的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主体之间多层面(国家、非政府组织与企业以及其他民间层面)、多渠道(包括外交、商贸、教育、人口迁徙等)进行的文化互动的总和。“一带一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元合作伙伴、多个区域板块、多类实施主体、多项重点任务。按照国家多个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的提法,文化交流和合作涉及政府、民间组织之间在教育、文化、旅游、宣传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和互通与互联,是多层次、多渠道的互联互通,为向北开放经济带建设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民心相通与文化认同最为关键,而文化交流与合作也是最受欢迎、最为有效的夯实民心基础的重要手段。

(三)文化走廊建设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经由内蒙古自治区,向外沿蒙古国、俄罗斯、中亚北部最终抵达欧洲的“草原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体系中形成最早、持续最久、路程最远的通道,也是蒙古草原地带与欧亚大陆进行商贸往来的人文通道。[2]北方草原民族的迁徙和流动促进中西方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也形成了属于向北开放地域上特有的文化纽带。所以向北开放文化走廊建设可以“将跨界民族的历史、文化置于更大的地理空间、文化场域、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下去思考”。[3]有助于深刻认识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从国家、区域到边境城市的向北开放文化走廊建设

近年来,从国家、自治区到边境城市不断加强与蒙古国、俄罗斯及欧洲国家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不断创新开放模式,力争形成引领国际文化合作的开放高地,为国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贡献力量。

(一)国家顶层设计与对外文化交流

国家高度重视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广泛开展政府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按照文化部出台《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通过深化文化、旅游、考古、地方和民间合作塑造民心相通工程,增强文化认同感,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据统计,中国与中东欧、东盟、俄罗斯、尼泊尔、希腊、埃及、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共同举办文化年活动,形成了“丝路之旅”“中非文化聚焦”等10余个文化交流品牌,打造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一批大型文化节会,在沿线国家设立了17个中国文化中心;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成员已达310家,成为推动民间友好合作的重要平台;与57个沿线国家缔结了涵盖不同护照种类的互免签证协定,与15个国家达成19份简化签证手续的协定或安排。[4]通过并多次互办大型文化活动,互派文艺团组访演,开展专业领域人员交流,加强人文领域的友好关系和交流,促进与周边国家间的文化互鉴。2018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1.5亿人次,到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人数达3054万人次,俄罗斯、缅甸、越南、蒙古、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成为中国主要客源市场。

(二)内蒙古自治区层面的对外文化交流

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山水相连,独特的区位优势,形成了自治区与俄、蒙经济文化交流的优越条件。近年来,内蒙古以各类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协议为抓手,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取得了一批相关重要成果。2009年以来,内蒙古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内蒙古优秀的民族演艺艺术为依托,在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数量、质量、层次、内容、形式等各方面都有新突破,区内的80多个文艺团体在世界2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开展“草原文化之旅”,先后在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音乐厅等世界级艺术殿堂演出并屡获国际大奖。同时,为加强对俄、蒙的文化传播力度,内蒙古自治区构建了以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书店相互联动的“六位一体”外宣格局。从2005年开始,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举办的“吉祥哈达”春节文艺晚会已成为内蒙古对蒙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内蒙古电视台的蒙古语节目在蒙古国、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以及图瓦、卡尔梅克的落地入网,让蒙古国和俄罗斯有更多渠道和窗口了解中国声音,传递中国印象。这种通过双方政府推动的官方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了自治区对外机构宣传推介中国优秀文化产品的重要作用,既能“走出去”展现民族文化、草原文化的文化特色,又能将国外优秀文化“请进来”展示给本国人民,使对外文化交流取得相得益彰的成效。

(三)边境城市的对外文化交流——以二连浩特和满洲里为例

二连浩特市和满洲里市作为口岸城市,扎实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在我国对俄、蒙文化交流中正在发挥桥头堡作用。两市都从单一的文艺演出起步,逐渐发展成为涵盖会展、论坛、互办城市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层次不断提升,领域不断扩大,对促进中俄蒙三国文化交流、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而巨大的推动作用。二连浩特通过打造享誉国内外的 “茶叶之路”品牌,成功举办了“百峰骆驼”重走茶叶之路系列活动,“中国·二连浩特中蒙俄经贸洽谈会”已成为促进二连浩特市乃至全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经贸合作的重要推动力,洽谈会不仅涉及民族工艺品、民族饰品、食品、机械、矿产等商业领域,还配套有专门的经贸论坛、招商项目推介会、专场文艺演出等活动,不仅在经贸活动中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也带动了当地住宿、旅游、餐饮、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更是在国际社会展示了二连浩特良好的城市形象,扩大了对外影响力;满洲里的“中蒙俄冰雪旅游节”“中蒙俄选美大赛”“中蒙俄经贸洽谈会”,已成为满洲里对外交往的重要品牌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宾客。在边境口岸城市,除官方活动外,民间组织的对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跃,如书法协会、摄影协会、老年艺术团等民间团体,经常邀请国外友人来内蒙古举办展览,参观考察,一些爱好自驾游的车友们也经常往返于境内外毗邻城市之间,带动了两地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与交流。民间组织采取比官方外交更为亲近的方式进行思想文化沟通,增进了民众间的信任和理解,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向北开放文化走廊建设的问题与困境

按照文化地理学中关于“文化区”的概念,中国与蒙古国属于远东文化区,也有的学者将中国与俄罗斯划归为泛太平洋文化区,无论这种划分方法是否准确或合理,但地理上的接近和历史上复杂的文化碰撞让文化呈现出明确的地域特征,这符合J·斯特劳哈尔(Joseph Straubhaar)在《超越媒介帝国主义:不对称的相互依赖与文化接近》[5]中关于“文化接近与节目成功输出/入的关系”的判断。但现实中,内蒙古自治区并没有因为地理上与俄蒙接近而真正产生文化上的接近效应。

(一)缺少渠道的支持,文化走廊面临建设瓶颈

文化交往的内容就像文化概念一样,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予以概括,所以文化交往的内容是多层次多渠道且多种形式的,不仅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展示与贸易方面,也体现在与旅游、教育、学术交流等领域的融合中。因此,向北开放文化走廊的建设离不开其他因素的支撑和共同作用,而要分析文化走廊建设的困境也需要从文化与其他因素的融合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从以旅游目的地热度和来华留学活动做简单对比分析,以尽可能清楚地说明这一情况。

内蒙古、新疆和黑龙江三个省区均与俄罗斯或蒙古国接壤,国际旅游的主要客源地是蒙古、俄罗斯(新疆第一国际客源地是哈萨克斯坦),但三省区的旅游接待总量和收入之和不及云南一省。而从留学“热度”上更容易挖掘这一问题的原因,即受到自治区高等教育水平的限制,尽管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和俄罗斯两国国民以及人员交往的密集度并不低,但对留学生的吸引力却不强。但从教育部2016年对我国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数据来看,内蒙古自治区虽然有地缘优势,但并非俄罗斯和蒙古国学生留学的首选省份。俄罗斯和蒙古国来华留学生分别达到17971人和8508人,分别占到国别排序的第6位和第13位。[6]相比之下,截至2016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全部在校国际学生3666人,[7]这种不平衡的原因之一是受自治区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限制。因为旅游是一种多维向活动,是挖掘文化内涵和实现文化功能的载体,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所以要进一步强化文化的价值,促进文化走廊的建设,需要载体的同步发展和支撑。

(二)文化结构差异形成的“文化折扣”阻碍文化走廊建设

文化交往的难度不仅在于缺少文化内容的支撑,而且受“文化折扣”的影响。所谓“文化折扣”亦称“文化贴现”,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8]即文化结构差异是导致出现“文化折扣”现象的主要原因,它受到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宗教等方面形成的差异文化的影响。这种差异表现在两国双方进行跨境合作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单方面主动实施,另一方抵触的问题。例如,虽然中國的“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以及西伯利亚大开发战略相对接,亚欧经济一体化也是大势所趋,但“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速度与“中韩自由贸易区”“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推进速度相比要慢得多。笔者认为俄罗斯的弥赛亚情结可以作为这一问题的解释之一。“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完全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它具有特殊的使命。但是,最主要的不是俄罗斯本身,而是俄罗斯给世界带来的东西,首先是人们兄弟般的团结和精神自由。”[9]除了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不同,“中国威胁论”反复提及也会增加抵触情绪,破坏区域合作和民心相通。全俄舆论研究中心的资料表明,三分之二的俄罗斯人对中国移民持反对态度;远东地区81%的人、全城66%的人认为,中国人参加开发俄罗斯的财富是“危险的”。[10]俄罗斯政府官员公开宣称,不允许中国以及其他外国移民在俄罗斯建立类似唐人街那样的移民区。[11]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的张建华认为,“斯拉夫民族是豪放和开阔的,从欧洲地区到乌拉尔山,到远东,到黑海、波罗的海……长期的迁徙催发了他们的忧患意识,提防外族入侵成为他们这一忧患意识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无边界性、宽边界性、多民族的聚居与共存也消弱了民族的凝聚力以及与其他民族的认同性的增强。”正是文化的因素影响到俄罗斯外交和合作的方方面面。

(三)民间力量在促进文化走廊建设的作用有待增强

文化若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文化交流需要多层面广覆盖,才能呈星星之光的燎原之势,仅有政府主导还不够,需要广大企业、组织和个人的广泛参与。近几年,在政府的推动下,中蒙、中俄的文化交流从规模、内容到活动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和丰富。2017年举办的中蒙文化周和中俄文化大集活动内容多达数十项,特别是中俄文化大集,参与活动的民众达数十万人,不仅成为国家级区域性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创建了边境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模式,同时促进了与蒙、俄两国文化间的了解。

中蒙俄三国间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在前面的章节中已做出详细的描述,不再赘述。但总体来看,笔者认为呈现出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由于涉及国家间的互动与交流,所以由国家部委为主导的活动频繁,由地方政府为主导的交流有限。民间层面来看,由于特定历史渊源、现阶段国内外各种复杂势力影响,以及边贸初期阶段缺乏法律法规规范出现恶劣欺诈行为导致的后遗症等因素的影响,中蒙两国虽然拥有4700公里边境线,但民间印象并不算好。从蒙古国立大学科学院社会调查工作系开展的关于“蒙古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调查来看,受调查者对中国的认知水平较差,[12]受调查者对中国的了解相当少,相对中国的想象和期待相当积极。57.8%的受调查者回答不知道中国和中国人,仅有11.5%的受调查者回答较好地了解中国;当听到“中国”这一词时,调查者认为是我们邻国、是个飞速发展的强大国家、多数蒙古人去做生意的国家等;最吸引注意力的中国信息就是中方与蒙古国展开合作的相关信息。虽然内蒙古与蒙古国同族同源,但在改革开放初期,蒙古国人民首先接触到的不是文化相通的友好交流,而是部分不法商人利用伪劣产品在市场上诓骗和欺诈,近年来虽然贸易环境逐年改善,但两国人民间的情感还没有得到充分缓解,中国人在蒙古国遇袭的消息还时有见报。在蒙古国,标志性建筑的和平桥、乌兰巴托百货大楼、国家体育馆等都是中国出资援建,但民心之间的桥梁似乎还没能完全畅通。

加强向北开放文化走廊建设的对策建议

2016年中蒙俄签署了《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中蒙俄跨境次区域合作迈出实质性一步,在经济走廊建设规划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意味着合作运行机制在不断优化。通过向北开放文化走廊建设,实现国际次区域合作是国家层面实现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战略手段和综合性平台,同时也为内蒙古加强与俄蒙相邻地区的经贸往来,创新合作模式提供更多机遇。

(一)通过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高自治区的国际地位和文化效益

立足内蒙古,放眼国际,用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全局意识谋划未来发展,发挥好内蒙古向北开放文化走廊的作用。依托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和融入环渤海区域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密切与内陆腹地的经济联系,发挥好呼包银榆经济区和呼包鄂榆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围绕向北开放经济带建设的同时,全面提升内蒙古区域软实力,构建起覆盖自治区、联动内陆腹地和沿海地区,对接俄蒙欧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型发展新格局,将内蒙古打造成面向俄蒙欧、服务区内外、文化联通的双向桥头堡,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向北全面展开和稳步推进,同时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协调、充分、高质量发展。

(二)以“海赤乔”国际次区域合作为着力点,促进文化融合发展

从世界发展历程看,国与国的交往、地区与地区的往来,首先是文化的交流合作,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软力量,是搭建友谊之桥、合作之桥的重要途径。“海赤乔”次区域国际合作金三角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突破口,通过促进中俄蒙毗邻地区之间的友好关系,畅通国际大通道,可以充分发挥内蒙古沿边的区位优势,推动跨境务实合作,将沿边区域由国家的“边缘”地带,转化为新的区域增长极,通过政府支持、设施联通、资金融通、企业集聚等方式,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机制,促进区域间文化协调发展。

(三)通过战略对接,建立多层次参与的全方位文化合作格局

要真正发挥内蒙古自治区在向北开放经济带上的作用,首先要从政策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利用“一带一路”与蒙古国“草原丝绸之路”倡议战略对接,建立政府支持、社会组织和企业多方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协调和支持机制。首先,要尽快着手社会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及国家对外援助的立法工作,建构社会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及国际化战略的法律基础,从而保证社会组织“走出去”有法可依;其次,建立社会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协调机构,统一协调社会组织参与“一带一路”的具体政策和相关工作等事务,并进一步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社会组织和政府、企业界、学术界之间的互动机制,建立社会组织参与“一带一路”的政策对话、协商与沟通平台,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学术界在“一带一路”中采取集体行动;第三,设立社会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性专项基金,以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及国家对外援助之中。

(四)多渠道发挥作用,厚植文化交流对民心相通的根基

教育在与蒙俄两国民心相通中具有重要作用。受現有高等教育格局限制,自治区在教育资源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省份,但也要认识到自治区拥有语言、文化、民族和地域的多重优势,自治区政府可以通过科研援助、技术培训以及教育合作等方式一方面协助自治区高校或职业院校提升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将其作为教育合作的优先选项,设立针对蒙俄两国留学生的奖学金,鼓励其青年学生赴自治区留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资助自治区院校教师和专技人才赴蒙俄合作和留学的形式增进多方了解和互动。也可以学习我国与东盟之间的青年人文论坛、教育交流周、“世界青年文明论坛·中马青年儒回交流峰会”等项目,让两国青年学者在享受到更多互利共赢的实惠中,赢得更多的认同,消除微弱的杂音。其次,旅游与民心相通发展息息相关,不仅是促进人员交流增进彼此了解的最直接的方式,而且能够直接带动两国民众对彼此的关注。可利用友好城市关系、互办旅游年,借助友好城市和旅游年举办各式各样的旅游宣传节目,邀请旅游业者、旅游媒体以及旅游院校更好地了解自治区。另一方面,可以开发针对蒙古国和俄罗斯游客的特色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将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最后,进一步推动有限范围内的旅游免签,进而提升双边民心相通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3月.

[2]崔雪妍,董佳宇.“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经济发展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5):48-49.

[3]王凯.“万里茶道”新机遇:中蒙俄跨界民族走廊研究[J].福建茶,2020(5) :275-276.

[4]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新华网http://zj.zjol.com.cn/news/1184126.html.

[5]Joseph Straubhaar. Beyond media imperialism: Asym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and cultural proximity.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s,1991. 8(1):39-59.

[6]2016年度我国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301/170301_sjtj/201703/t20170301_297677.html.

[7]蒙俄成内蒙古来华留学生主要生源国 近千家香港企业在这里投资,内蒙古日报中蒙博览会特刊,2017年9月28日,http://www.sohu.com/a/195179423_99958604.

[8]Colin Hoskins&R. Mirus,Reasons for the U.S. Domin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elevision Programmes[J].1988年.

[9][俄]別尔嘉耶夫著,雷永生,邱守娟译.俄罗斯思想 [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版:98.

[10]王宪举:俄罗斯人性格探秘[M],当代世界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120

[11]俄官员称不许外国移民小区存在 唐人街不会出现,中国网2006年11月20日,http://www.china.com.cn/overseas/txt/2006-11/20/content_7378001.htm.

[12]孔子学院总部/中国调查汉办:蒙古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M].2016年第1版:103.

作者简介

张 敏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走廊俄罗斯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神奇的走廊
科创走廊“乘风起”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在走廊行走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