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楼:一个留住乡愁的艺术村落

2020-11-16郇岩

时代报告 2020年8期
关键词:土楼村民艺术

郇岩

“走,到土楼看看去!”

2020年的五一假期记者回趟老家,从亲朋好友的聊天中,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土楼,一个豫东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乡村,两年间,竟有40余处农家小院被来自北京、郑州、洛阳等地的艺术家们租赁并打造成书法、国画、艺术衍生品设计及民俗民居等不同特色的文化小院,乡村艺术悄然改变着土楼村民的生活,那些“外来客”注入的新鲜血液让六七十岁的老太、留守在家的中年妇女,从牌桌到画案,手拿画笔切磋技艺。

精工细雕的绘画墙装饰着村内的房前院后,街道两旁那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格外地吸引人的眼球,一处处“牡丹苑”“惠济斋”“墨缘”“江小姐的后花园”等书画装裱院落隐逸于环境幽静的村落中。掀开自然的帷幕,土楼村像一本厚厚的画卷,生动而又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一个村子没有稳固的产业,村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振兴就无从谈起。产业兴,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如何寻求新的、长久的支撑点成了睢县白庙乡党委政府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成了睢县政协副主席冯新芳的心中结。2018年2月,按照睢县四大班子成员分包乡镇,定点帮扶贫困户的工作分工,政协副主席冯新芳分包白庙乡土楼村。

初来乍到,当时的土楼村经驻村书记姬伟的帮扶,人居环境、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已整修改造。尽管有模有样,但冯新芳觉得还是缺少支柱产业及文化内涵作为发展农村兴旺的依托。

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成了冯新芳心里的结。于是,没事的时候他便一个人在村里转悠,渐渐地,从一座座空置的院落、一套套闲置的民房中他看出了门道。

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因地制宜,依托这些自然资源变“废”生“金”。经过多天的考察,视野开阔的冯新芳以敏锐的眼光对土楼村的建设和产业发展重新布局规划。而后,经过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多次探讨研究,决定通过教给群众一技之长,探索一條有特色的文化扶贫的脱贫之路,把“金点子”定格到工笔画上,要打造豫东传统手绘文化村,再以闲置的院落为载体,以石磨、土砖、土瓦当为原材料,把50多处院落打造成富有乡愁气息的艺术村落,让土楼变得更“土”。

工笔画是“零基础”职业,让农民画工笔画不仅能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坐在家里就能赚钱。说干就干,第二天,他与村委一班人商议后便带领土楼村群众及村干部前往洛阳考察参观。看大家信心十足,冯新芳便自费把书画团队请到土楼村进行授课。在冯新芳看来,要想真正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就是要变“输血”为“造血”,让他们坚定信念,学一技之长,靠双手致富。

“教一双拿锄头的手画画,怎么可能?”画家胡怡乍一听老朋友冯新芳的这个想法以为是在开玩笑。可经不住他三番五次到洛阳邀请,最后便抱着怀疑的态度来到土楼。“我是2018年4月26日到的土楼。没想到,我这一来,竟成了这里的‘编外村民。”胡怡说,冯新芳的为民情怀与执着精神让她感动,土楼村民的淳朴与善良让她有一种归属感。

现在,胡怡以每年1000元的价格租下一处小院,租期20年,在简约大方的艺术装修后,吸纳了村里80多名村民在这里长期搞艺术创作。

“我现在完全融入了村民们的生活,一种城市里很难寻觅到的乡情、乡音。村民们隔三差五就会送些吃的用的,我每次回家也都带些特产和村民分享。”胡怡说。

院中的绿植生机盎然,砖铺的小路曲径通幽,画室门前“往来无白丁”的匾额,让小院平添几分艺术气息。“惠济斋”的主人便是中国书协会员、炎黄书画院副院长朱永章。“老百姓参与、消费得起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既然冯主席有让乡亲们脱贫的决心,我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他说。

2018年4月,听说土楼村要打造书画艺术村落,朱永章第一个报名,租下一个有着4间房子的小院子办起了书法工作室。这里既是他艺术创作的小天地,也是他教授村民们书法绘画的“小学堂”。

74岁的王培云是朱永章的第一个学生,看到记者来访,他显得有点兴奋,忙停下手中的画笔,并伸出两个指头说他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学会了绘画。并且,他画的每一幅画就能卖上好价钱。

后来,老支书蒋新举两口子也学会了绘画。

再后来,推着偏瘫父亲前来画室看热闹的杜雪梅,从开始的看,到慢慢地学,渐渐看出了门道,几十天过去,她竟画得有模有样。她说,学画画不为了赚钱,就图让老爹高兴。

75岁的村民李玉荣三天画画挣了100多元。于是,画画能挣钱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周边村里传开了,渐渐地,外村前来学画的人也越来越多,画室挤满了,画师就在厨房的门上,钉上画纸开始授课。

“牡丹苑”的主人李玉芬来自洛阳,是中国白居易书画院副院长。她说:“我是前年来这里定居的,两年的融入,现已离不开这里,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却有农村的淳朴;没有城市的热闹,但有农村的静谧。从城市回归乡村,昔日的传统村落成了都市人梦寐以求的田园世界。”

土楼文化广场的东侧就是土楼文化扶贫大院,它的成立,标志着扶贫道路上的新路径,也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在离家最近的地方再就业,他们既过着普通的日子,又以艺术的眼光观察着生活,用朴实的画风和绚丽的色彩描绘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进得院来,几位村民正在伏案作画。66岁的王翠英正在给画作上的鱼儿染色。她没有上过学,大半辈子从来没有拿过笔,但说起画画,分染、罩染、统染的专业术语张口即来。现在她三天能画好一幅牡丹或花鸟工笔画,还不耽误种地做饭,卖画收入已近万元。

如今的土楼村,下至上学的小娃娃,上至耄耋老翁,提笔就能绘丹青。浓浓的乡土气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文化的魅力总是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从画种单一的农民工笔画到注入创作的手绘包、定制手机壳、手绘T恤衫、帆布鞋、卷轴、折扇、团扇等艺术衍生品设计,已铺满了土楼村文化广场内各个展台,游人们无不被其特有的魅力所吸引,争相选购。

“放下锄头,拿起画笔,不仅能创收,连带着业余生活也丰富了,自身素质也提高了。自疫情过去的近一个月来,我们每天接待来这里参观、考察的艺术团和游客不下3拨,游客累计已有1万多人。”随行的土楼村村委主任蒋成启告诉记者。

村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是冯新芳的眼光又投向了新的领域。光靠写字画画不能带动全村全面发展。发展餐饮、民俗等特色产业,才能全面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来自北京艺术村的杨智珍是艺术创意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后从事布艺、家纺、艺术灯具方面的工作。2019年7月,她也在土楼村租了一处小院,把“植物染”藝术品创作带到了村里。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她还教村民跳舞,引导群众把生活和工作融为一体,发展度假式生产。

2019年10月26日,商丘学院与睢县土楼村文化产业发展基地举行签约挂牌仪式。商丘学院教授刘正义说,土楼村是具有内涵和发展前景的村庄,我们在这里搞校企合作试点,是要为这里免费进行园林设计,建立文化艺苑,发展特色民俗产业,以乡村振兴为统领,打造集休闲、文娱为一体的现代化乡村田园生活综合体。

从一家文化小院至两年间衍生出了42家业态不同的文化小院,牵动着喧嚣城市里人们的“梦幻世界”,一处“留得住乡愁”的中原传统风格艺术村落逐渐成型,推开中国传统的木门,现代新潮的装修风格和激情四射的音乐扑面而来。

花间一壶酒,就等知己来。在土楼,你可以看乡土特色的民俗表演,吃原汁原味的地锅土鸡,住价格低廉而又充满阳光味道的乡村民居;曲径通幽处,闻有歌声来,土楼村的音乐酒吧里,让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土楼处处皆风景。农民成艺术家,院落成艺苑斋,贫困村成了文化旅游村。

省、市、县领导也来了,纷纷为土楼村这种扶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模式点赞!

2018年11月3日,土楼书画艺术品集市开市以来,已成功举办了9期,每期集市都热闹非凡,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络绎不绝,赞不绝口。在土楼书画艺术品集市上,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艺术品,还能欣赏到名家名师的书法画作和地道的农民书画,更能体验到土楼书画公开课的魅力。

2019年春节临近,在“梅花别苑”内,书法家张强、刘勤建及其他书法家为乡里乡亲写着春联,一幅幅饱蘸墨汁的“福”字,让村民的脸上笑开了花。

78岁的蒋家会老人,在春节前几天,写了2000副春联,挣了2000多元,用他的话说,挣够了儿孙的压岁钱,美得很。

“写扶贫春联、打开市场,现在土楼的书画作品已形成产业,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人人有活干,老少有钱赚!”著名书法家张强如是说。

截至2019年腊月二十三,土楼艺术村春联已出售1.5万多副,以每副五六元的价格计算,全村的收入已近10万元。

朱永章第一个打造的文化院落“惠济斋”,目前成为土楼打卡点。他准备注册公司,开始全年制作创造春节年画,每年春节批量出售。

土楼的土,是泥土的芳香,是手绘“福”字的年味,是村民憨厚的笑容,更是新时代留住传统记忆的一次心路旅程。

短短两年间,土楼由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嬗变成留住乡愁的艺术村落。用“墨缘”字画装裱工作室隋红星的话说,包村干部冯新芳功不可没,他超前的运作思路造就了土楼村今天的模式。

谈到今后的发展,冯新芳说:“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注重文化传承,将其与本土文化紧密融合、与当地资源紧密结合、与游客兴趣紧密贴合;打造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采取‘请进来——招募各类创意资源,推动小院建设;留下来——协调各方力量,以优惠的租赁条件和服务,帮助艺术家建设工作室,吸引更多的创意力量;推出去——展会和活动,树形象,找到市场的结合点的路子,集聚创意群体,激活创意经济,向多元化、独特的田园文化旅游方向发展。”

从乡村观赏游,到乡村体验游,再到乡村感悟游的深化提升,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好地方正在被激活,乡村旅游的种子,已经在睢州大地发芽、生根,演绎起一场精彩绝伦的蜕变故事……

猜你喜欢

土楼村民艺术
“美味”的土楼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红美人”的故事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