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墓室壁画的思想及信仰
2020-11-16张玉娜
墓室壁画形成于西汉前期,并在此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一种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丧葬文化现象。作为那一时代信仰层面的艺术形态,西汉墓室壁画传达了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期冀,即一种“重生”理想。这一时期,墓室壁画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绘画艺术,更是人们外化的思想投射的载体。因此,本文探讨了墓室壁画何以在西汉形成并取得繁荣发展,分析墓室壁画背后的思想及信仰是如何具体在壁画图像体系中体现的。
墓室壁画不是独立的艺术品,而是整个墓葬艺术的一部分,是丧葬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墓室壁画承载了汉人对于彼岸世界的想象和期待,其追求“灵魂不灭”,并且希望可以在墓室中进行从“此岸”到“彼岸”的转化。
一、汉代墓室壁画形成的物质基础与思想基础
(一)经济物质基础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西汉初期在经济上实行“与民生养,轻徭薄赋”的政策,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初年的七十余年,经济稳定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史记·律书》记载:“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载,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着乎。”由此可见,经济物质的富庶为西汉墓室壁画的产生及其繁荣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以“孝”为主的儒家文化为精神引领
首先,在儒学的思想体系里,孝道与丧礼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概言之,儒家文化是汉代民族精神的根,“孝”文化是丧葬文化的魂。西汉墓室壁画所蕴含的思想便是肇源于儒家文化中的孝道精神。《论语·为政》就强调对待父母应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记·祭义》则要求“事死者如事生”。在政治上,统治阶级大力也提倡“以孝治天下”。正是由于“独尊儒术”,两汉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乃至民俗民风深受浸润,使得厚葬之风如此盛行,其思想根源便在于此。
二、西汉墓室壁画形成之前的思想及信仰积淀
汉墓壁画作为承载着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期冀想象以及对“重生”的希望的丧葬艺术,与之相关的信仰积淀在汉代以前就已经相当丰富,中国早期的思想信仰都或多或少地在西汉墓壁画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其观念系统的形成主要受到中国自上古时代就盛行的自然崇拜和鬼神信仰、道家思想、神仙信仰、谶纬神学与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其中一些思想最终构成了汉墓壁画思想架构的主干。
(一)“灵魂不朽”的巫术观念
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原始人被自然界的神秘力量所支配,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死后是可以与神秘力量交感的。在我国,大量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出土都体现了早期中国人信奉“灵魂”与“鬼神”的信仰。中华先民遇有大事必先求助祖先和鬼神,将要占卜的事情刻在兽骨或龟甲上钻孔烧烤,视其裂纹占卜吉凶祸福,由此可见,那时候的人们已经有了“灵魂不朽”的意识萌芽。
(二)先秦两汉道家的长生追求和神仙信仰
秦至西汉前期,秦始皇和汉武帝是神仙思想传播的重要推手。秦始皇和汉武帝追求“长生不死”,那一时期,道家的养生学说、黄老学说都与之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西汉前期的很多文赋以及一些重要的壁画和丧葬艺术来看,神仙信仰在当时为王公贵族所推崇,体现了汉人对“长生不死”的热情。例如,西汉前期的马王堆汉墓帛画就鲜明地反映了这种神仙思想,迄今发现最早的西汉前期壁画墓——河南永城梁王墓壁画也体现出这种观念。
(三)汉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天人感应思想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是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因此,阴阳五行观念对于汉代的政治、文艺乃至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人相应”的思想在汉代的社会面貌和伦理道德观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董仲舒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解释。《春秋繁露·王道通三》说:“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人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阴阳五行观念与天人相应思想相结合构成了汉代文化意识的主干,是这一时代思想面貌的充分体现。在大量的汉墓壁画中,随处可见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谶纬神学等内容,如河南永城柿园梁王墓壁画中的神兽图以及以阴阳五行为架构的卜千秋墓壁画等。
三、其思想和信仰在汉墓壁画的图像体系中的具体表现
迄今所知,最早的西汉前期墓室壁画是河南永城梁王墓壁画,此墓壁画具有开创性意义。梁王墓位于保安山东南一座山上,墓向西偏北,是“凿山为室”的大型崖洞墓,由墓道、甬道、巷道、主室和8个耳室构成。主室顶部前段、南壁西段以及门内两侧的西壁上绘有壁画,局部已毁坏。主室顶部壁画保存完整,位于顶部前段。壁画以朱砂为底色,画面正中间绘有一条巨龙,巨龙头朝南,长着大口,口吐长舌,长舌中卷一怪兽,这一怪兽身体为白色,鸭首、鳞身、鱼尾,背上有鳍。头向上昂,蜿蜒游动,成为画面的中心,龙头有双角,四肢奋力后蹬,背生双翼。画面东部绘有一朱雀,背对巨龙。龙的右侧绘有一只白虎,白虎踩着祥云向上作奔腾状。巨龙口中所衔白色怪兽,鸭头、鳞身、鱼尾,背上有鳍。灵物周围环绕着云气纹。画面创造出一幅简单的天堂仙界的景象。梁王墓壁画的内容虽然并不丰富,但已经具备了后来汉墓壁画图像的一些基本元素,此墓壁画也已具有了某種特定的丧葬观念。主室顶部的龙、虎、朱雀和怪兽应当是“四神”。四神是指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神具有“镇四方,避不详”的神性,把它们画在墓中可以驱凶辟邪,帮助墓主人的灵魂升入天界。《风俗通义·祀典》中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论衡·解除》中亦说:“龙虎猛神,天之正鬼也。”其中,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是非常明确的。那么在玄武出现之前,四个方位神中,北方神灵是不确定的一个,这一白身鸭首、鳞身鱼尾的怪兽应该代表的就是这一时期的北方神灵。学者贺西林认为这一形象当是鱼妇。《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鱼妇出现在墓葬中,应当具有生命转化、灵魂复苏的象征意义,这正好与当时墓葬中所蕴含的“重生”观念相契合。
卜千秋夫妇合葬墓发掘于1976年,是一座典型的西汉后期壁画墓,图像丰富、内涵深邃,对于中国早期墓室壁画的艺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卜千秋墓是汉昭帝至汉宣帝年间的一座壁画墓,是空心砖和小砖混合砌筑的砖室墓,坐西朝东,由主室和耳室组成。墓顶平脊上绘“卜千秋夫妇升仙图”,画面绘在二十块砖上,全长4.51米、宽0.32米。从西向东依次绘有半蛇半鱼的灵物、带有金乌的太阳、人首蛇身的伏羲、御龙乘凤的人、九尾狐、蟾蜍、玉兔、白虎、朱雀、怪兽、青龙、羽人、内有蟾蜍和桂树的月亮、人首蛇身的女娲、祥云等。此墓壁画以阴阳五行为架构,总体上展现了汉代引魂升天、趋吉避凶的丧葬信仰和观念。
一号砖上绘有一只半蛇半鱼的怪物和瑞云,这只怪物与前面所述梁王墓中的怪兽形象相似。这只怪物与《山海经》里所描述的“鱼妇”有相吻合之处。太阳的四周饰以火焰纹。日者,大阳之象征。《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太阳旁是人首蛇身的伏羲,他是代表大阳的主神。
接下来,四、五号砖上是一组人物和动物,四号砖上方描绘的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女子,怀里抱着一只神鸟站在一只三头神鸟的背上。下方绘有一位仪态端庄的男子,站在一条花斑蛇的背上,花斑蛇头部高举。周围又绘有蟾蜍、玉兔、九尾狐。贺西林认为,“若仔细分析这组图像,其引魂升天之主题是毫无疑问的。蛇应该是螣蛇”。《尔雅·释鱼》:“螣,螣蛇。”郭璞注:“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两灵物在此均作为引导墓主人之魂升天的神兽。
再往前的六、七、八号砖上描绘了一只张口昂首的白虎,白虎踏着祥云,气宇轩昂。
九、十号砖上绘有一只朱雀。朱雀鹰头凤尾,昂首翘尾,行于流彩中,体态轻盈、优美。前面的两只怪兽身生双翼,前面的形体略大,后面的一只身体略小,头上有独角。历史学家孙作云认为两怪兽应当是山神枭羊。而贺西林认为,“两神兽乃天界神灵,不当为枭羊,应是蜚廉风神”。《楚辞·离骚》曰:“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飞廉,风伯也。风为号令,以喻君命。”《楚辞·远游》云:“历太皓以右转兮,前飞廉以启路。”王逸注:“风伯先导,以开径也。”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也。”由此看来,飞廉风神也是升天先导中的一员,其作用是为升天启路开道。
十四、十五、十六号砖上绘有一大一小的龙,大龙张口吐舌,蜿蜒游动,身生双翼,有四肢。小龙鱼头蛇身,身上有鳞片。大龙与小龙相互缠绕。
十七号砖上是一位人首羽身的老者。这个形象就是传说中的“羽人”。《山海经·海外南经》曰:“言有羽民国,其为人长头,身生羽。”《楚辞·远游》云:“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这一形象出现在墓室中具有生命不朽的寓意,羽人在这里应该充当的是天界与人间的使者,引导墓主人之魂升往天界。
接下来是最前端的十八、十九、二十号砖,砖上分别为月亮、女娲、祥云。月亮中有桂树和蟾蜍,月亮外围绘有四簇火焰纹。月为大阴之象征。《说文》曰:“月,阙也,大阴之精。”桂树在这里有生命之树的暗示,传说“吴刚斫桂,斫而复合”。女娲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中创造世界的神灵,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山海经·大荒西经》曰:“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鲁灵光殿赋》明确道出了两神的形象,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从以上图像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卜千秋墓壁画以阴阳五行为图式架构,表现了引魂升天、生命永恒、镇墓辟邪的主题。汉代人具有无比神奇、浪漫而丰富的想象力,在当时阴阳五行学说和神仙信仰的影响下,他们认为天上有一个美妙绝伦的极乐世界,是长生不老的仙人和神兽居住的乐土。如果人死后可以到达那方乐土,就会得到永生,因此把天界图画在墓室中就是汉人追求“不死”的体现。事实上,大多数汉代墓室壁画“引魂升天”思想的背后蕴含的是一种“重生”观念。汉人追求不死长生,希望“重生”,那么如何“重生”?必然要依靠神灵,汉墓壁画中大量的神灵图像与这种“重生观念”相一致。
汉代墓室壁画是一种独特的历史遗存,具有其他类型的文物乃至于那一时代的典籍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以丰富的题材内容、深邃的思想、浪漫的情怀,成为研究西汉社会生活史、思想史、美术史最直觀、可信的资料。西汉墓壁画极大地丰富和补充了文字记载的空白,将图像与文献相结合,为人们认识早期神话故事和墓室壁画图像体系的内容提供了更加直观、完整的资料。其图像涉及早期中国社会生活史、思想史、美术史等各方面,如上古时期中国人的巫术观念、追求长生不老的道家思想以及儒家忠、孝、礼、义的伦理观念等,几乎包容了中国早期一切重要的文化思想及意识形态。西汉墓室壁画的绘画水平虽不足以代表汉代整体的绘画水平,但在绘画的思想性及观念性上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因此它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据着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
(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张玉娜(1995-),女,甘肃白银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