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觽的发展过程及其时代特征

2020-11-16米海若

东方收藏 2020年9期
关键词:弧度玉器纹饰

米海若

玉器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制、造型,在中国玉器繁多的种类中,有一种很有特点的类型——玉觹。它是一种一头尖一头缓平的具有一定弯曲弧度的玉器,与兽牙的形象有些相像。它脱胎于古代的獸牙配饰,是用来解绳结的工具,后以玉为之,逐渐向礼器转变,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由解绳之义引申,象征排忧解难。下文以时间顺序为标准总结一下玉觽的发展历程。

玉觽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出现了玉觽。目前公认最早的玉觽是1977年出土于江苏省吴县张陵山良渚遗址的一件玉觽(图1),器呈淡绿色,褐斑。扁平角状,器身镂空花纹是用对打眼工艺钻出圆孔后向三个方向切割成弧形花纹,边缘也切割出大小弯曲不一的六处缺口,是良渚文化中最早的透雕玉器。这件玉觽和后世的差别明显,但已经体现了玉觽一头尖一头缓平具有一定弯曲弧度的特点,这说明玉觽自良渚文化时就已经出现了,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玉器。

商代玉觽出土标本较少,玉觽多是以一种两节式的形态出现的。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一件商代玉觽(图2),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中间为一窄槽,上部分(柄部)浅浮雕龙首纹,龙首大耳、方口、“臣”字眼,顶部透钻一圆穿,下部近凹槽端阴刻一周水波纹,水波纹下一周三角状纹,端素面呈尖细三角形状。又如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商代墓地出土的一件玉觽(图3),器呈碧绿色,半透明。长体,截面呈三角形。前段如角锥,后段为柄。柄部琢一牛首,耳、鼻、眼雕琢极精,柄端一侧有一圆孔,可穿系佩戴。在河南安阳花园庄墓地、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也出土了类似的商代玉觽(图4、图5),也是由中部的窄槽将整器分作上下两部分,上端作柄部、顶端透钻一圆穿,下部呈三角状、末端钝圆,体表以浅浮雕变形的龙纹或饕餮纹。而故宫所藏的一件兽首玉觽(图6),虽然外形稍有不同,但形态结构还是一样的。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商代的玉觽多是一种两节式的造型,上部为带圆穿的兽首,中部为一窄槽,下部则为带有一定弧度的尾部,纹饰则以浅浮雕为主。

西周的玉觽出土标本也不多见,形态也在商代的基础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村的西周玉龙纹觽(图7),器为透闪石玉,青绿色,形似“冲牙”。器表以双钩线雕龙纹,鼓鼻、突睛,口微张,体部饰卷云纹,尖尾。两面花纹相同,颌下及尾端各有一小穿孔,均在侧面,孔由两面钻透。山西闻喜上郭墓地、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玉觽(图8、图9),体弯曲成半圆形,体表阴刻双线螭龙纹,穿孔位于中部近龙首的一端。由以上标本不难发现,西周的玉觽相比商代的玉觽已经发生变化,其形态不再是两节式的兽首窄腰形态,而是一个弧度较大的整体弧形玉器,而且雕工、纹饰也远比商代精细。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觽大体沿袭西周的特征,但纹饰更加精密复杂,雕琢技法及器形亦有变化。出土于河南省淅川县下寺的一件玉觽(图10),器呈青黄色,有浸斑。器身上宽下尖,器身略弯。顶端作兽首形,口微张。口下钻一穿,以便佩戴。另一出土于江苏省吴县严山吴国王陵的卷云纹弯角状玉觽(图11),器身扁平,较宽阔的一端向外延伸出两对称足状物。安徽长丰杨公战国墓地出土的玉觽(图12),器身扁平,一端透雕成尖嘴状龙首,一端龙尾尖细,龙身饰斜线绳索纹,龙嘴后侧钻琢一扁圆孔用于穿系,整器虽依然呈弧状,但已与西周时简单的一端宽阔一端尖细的器形有很大差异。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收藏的玉觽,为薄片状卷曲龙形(图13),龙首、躯体部多处透雕,龙眼处透钻一小圆孔用于穿系,尾分叉,末端尖细,主体已不是简单直观的一头尖一头缓平的一段弧形,而是以龙本身的卷曲形态为主体。

由上可知,春秋战国的玉觽相比于西周时期又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其纹饰更加复杂精细,装饰题材的部分也不再仅仅是在玉觽主体上饰以简单的纹饰,而是更加重视在外形轮廓上的加工。通过外形轮廓和纹饰的结合,让玉觽的形态更加生动。而这些发展是受到此时期玉器加工风格复杂化、精细化的影响。

到了西汉时期,玉觽在前代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玉觽出土十分丰富,数量显著增加,艺术造诣也有很大的提高。一些高规格的王室贵族墓、诸侯墓葬中常见此类随葬器物,其纹饰构图与雕琢技法在继承了战国玉觽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制作工艺复杂化、形制设计多样化、纹饰构图装饰化的方向演变,如江苏徐州小龟山汉墓出土的龙形玉觽(图14)、陕西西安东郊窦氏墓出土的龙形玉觽(图15)、安徽巢湖北山头汉墓出土的凤鸟形玉觽(图16),也有一部分器形、纹饰趋于简约而不事细部雕琢。如江苏扬州“妾莫书”汉墓(图17)、北京丰台大葆台汉墓出土的凤鸟形玉觽(图18),虽然是运用透雕技法制作,但构图风格已明显趋于简约。然而无论制作工艺繁复还是简约,都反映出了此时玉匠高超的琢玉技巧。东汉时期的玉觽未见出土的报道,反映玉觽在东汉时已渐趋退出了历史舞台。

由上可知,西汉是玉觽发展的一个高峰,在制作技法上,透雕、阴线刻或圆雕等技法已经运用得极为娴熟,将玉觽的制作推向了极致。在社会背景上,玉觽作为礼器家族中的一员,以及礼器所引申出的美德使本身得到发展,同时,汉代玉敛葬的盛行与崇尚厚葬的风气也对玉觽的发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综上所述,玉觽是一种很有特点的玉器,最初具有解绳的功能,后演变为一种礼器。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良渚文化时就已出现,商代时的玉觽形态多是一种两节式玉觽,饰有浅浮雕兽首。西周时为一整段大弧度的牙形玉,而且雕工、纹饰也远比商代精细。春秋战国的玉觽则纹饰更加复杂精细,装饰题材的部分已经从简单的纹饰向外形发展。至汉代达到高峰,数量大增,加工技法愈趋成熟,纹饰题材华美精细。至东汉已趋式微,其后不复再有。我们可以看出,玉觽是随着时代审美风格和工艺一直在进行和发展的,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玉器风格。加强对玉觽的研究,会对我们掌握玉器的时代特征和彼时的审美风格更有帮助。

(作者工作于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

猜你喜欢

弧度玉器纹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不自由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弧度制的三个基本应用
南瓜
希腊:日落最美的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