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从小创新到解决大问题
2020-11-16国网湖北宜昌供电公司李治飞刘婷
国网湖北宜昌供电公司 李治飞 刘婷
黄南工作21年。他带领的宜昌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变电二次运检二班,负责宜昌全市109座变电站二次、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日常维护、检修、抢修、技改、大修,以及新投变电站的验收检验工作。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黄南一直潜心研究,创新创效解决实际问题。
9月28日,在第二届湖北工匠表彰暨技能强省推进会上,国网湖北宜昌供电公司员工黄南进行了交流发言。“自己要回家的接地线”“会说YSE和NO的空气开关跨接仪”“和饭盒一样的熔断器”……黄南讲起他们的“宝贝”时就眉飞色舞起来,和平时木讷少言的他判若两人。
“八年磨剑”终能大放异彩
黄南“初识”创新发明是在2000年的一场QC发布会上。当时,评委并不看好黄南所在班组的QC成果。会后,才工作不久的黄南到班长面前拍着胸脯保证:“明年看我的,一定会拿奖。”
拍完胸脯的黄南也心里发虚,从未参与过QC 活动的他只能向别人请教。“要学就向第一名学。”黄南赛后找到获得团队第一名的团队的班长。该班长说:“你们班工作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就去做什么。”这句话深深触动了黄南,也成为他每项发明创造的最终目标。
于是,黄南把整个抢修工作梳理了一遍,发现故障最多的是CY3、CY5 液压机构。问题就出在微动开关的按扣经常锈蚀导致操作卡死。黄南立刻想到用不锈钢代替铁部件。经过试验发现,不锈钢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多方寻访下,他找到当地的海军研究所,他们向他推荐了一种能防海水锈蚀的材料。光有材料不行,怎么把它加工出来呢?黄南和同事手绘出液压机构的三维立体图,在海军研究所完成了首个样品。后来,经过试验、定型、推广,他们总共改造了1000个微动开关,同类故障率由一周三次减少到三月一次,一个小按扣解决了大问题。又到了一年一度的QC 发布时间,他们班自然而然成了“黑马”,从上年的倒数第一上升为第一。
第一次成功,给黄南莫大的鼓励。年复一年,“小黄”渐渐成了“黄师傅”,而他结合工作实际发明创造的屏柜安装新工具、端子箱二次接线新工艺、智能电缆对线器等创新发明也越来越多。
可是,2007~2014年这八年黄南“沉寂”了,再也没有走上QC的展示台,再也没有一项发明创造。原来,随着电网技术的发展,传统变电站向综自变转型,黄南深深感受到知识储备不足,急需“充值”。于是,他抓紧一切时间,恶补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及新材料知识。
厚积薄发,静水流深。以前小打小闹的“野百合”迎来了属于他的春天。2015年春节,黄南和同事在宜昌110千伏板桥铺变电站发现充电模块损坏,必须采用便携式直流充电机应急,当时并不具备远程监控功能,必须现场值守,一守就是八天七夜。有没有一种新方法来解决临时充电机的监控难题?黄南一查资料才发现,国内根本没有。
“那段时间,黄班长就像入魔一样。画图纸,买材料,编程序,做试验。饿了,就嚼上两口方便面;困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黄南同事杜东明对五年前的事记忆犹新。
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改进后,黄南所在小组研发的首台便携式直流充电机远程监控仪闪亮登场,实现了百分百报警率、零误报率,让远程监控、遥控成为现实,并在整个国网系统推广使用。这个成果,不仅得到了当年国网系统职工技术创新奖,也成了黄南获得的第一项专利。
黄南(中)和工作室成员讨论创新设计思路。 资料图
“如果我一直搞创新发明,肯定会造出不少小玩意儿。但是,没有八年的积累,肯定不会有这些技术含量更高的东西。”黄南如此说。
“天方夜谭”干成全国首创
2020 年8 月底,国内首套两充四馈直流系统在宜昌220千伏小雁溪变电站安装成功,才不到一个月,就有多家设备商抛来橄榄枝,想购买专利或是专利使用权。
黄南工作室在全国首创的两充四馈直流系统,之所以这么快就引起厂家注意,是因为它确实能解决一个困扰很多变电站的大难题:变电站的直流系统,负责给变电站所有关键设备提供电源,并监测运行参数。以往旧型号的直流系统由7个屏柜组成,内有上百根电缆与变电站各种设备相连,堪称变电站的“神经中枢”。一旦直流系统出问题,继电保护及断路器不能正确动作,变电站就会“瘫痪”或“机能失调”。
然而,直流系统又不能放着不动,因为每过12 年直流系统就会老化,需要改造,这是一个令人挠头的大工程。过去的做法是,搭建一套临时直流系统,将原系统的电缆全部接过去,改造完成后再原样接回来。这种操作风险很大。
“这相当于一台高难度的神经外科手术,万一哪根线接错了,后果不堪设想。”黄南介绍,正因为改造难度太高、风险太大,国内很多变电站被迫让直流系统长期服役,结果就是故障抢修越来越多,不利于稳定供电。
从2016年起,黄南团队就开始思考降低直流系统改造难度。然而,国内所有厂家设计生产的直流系统都有相对固定的结构,变电站的控制室面积也有限,不能大动,别看直流系统就是几个屏柜,却是牵一发动全身。该团队拿出了啃硬骨头的精神,投入到繁忙的设计、试验中。当黄南把自己的想法和初步设计与专家交流时,专家却说“天方夜谭,痴心妄想”。
天方夜谭也要干,痴心妄想也要想。埋头苦干,先从“纸上谈兵”做起。黄南“走进”了横七竖八的线路图,不停地在这个庞大的迷宫中找寻出口。一次次失败、一次次优化,最终,他设计出初步的电路图。
“这个图纸上,任何地方我们都可以解释清楚,所有的情况我们都预想到了。只要理论上可行,那么实际投用就一定行。”黄南和同事对第一代设计进行了不下千次的假想假设,为的就是万无一失。
无数次失败尝试后,去年3月,第一代两充四馈直流系统通过实验室检测。与旧系统相比,新系统的最大好处是,改造时不用搭建临时直流系统,只要按特定顺序改变几根电缆接线,就能任意更换屏柜,不用停电,最快只需一周。
黄南团队还不断优化设计,今年8 月装进小雁溪变电站的是第二代系统。今年10月,第三代系统也陆续装进220千伏猇亭、长坂坡等变电站。新系统较以往的屏柜占用面积减少15%,安全系数却大幅提升,这套系统及其改造方法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创新是干出来的,虽然我自己学历不高,可现在工作室里都是高学历的年轻人,我要带好他们,给他们创造创新发明的条件。”谈起黄南工作室,他目的十分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