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文章精神 踢好“临门一脚”
2020-11-16四川
四川
2019 年11 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以下简称《体系说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也给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教育根本性问题在高考领域的答案,这无疑给处于新课标的适应期、新高考的磨合期和新教材的过渡期的高三师生们一盏指路明灯。
为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针对临考阶段的高中学校的全面调研,调研反馈出教师和各层次学生在这“最后一公里”的时间里具有不同程度的盲从、疑惑,甚至焦虑的状态。教师缺少方向指引,学生缺少方法指导和系统规划是这些问题暴露的主要原因。在临考冲刺阶段,细研《体系》和《体系说明》可以带给一线师生不一样的复习思路和策略。在笔者看来,可以归纳为教师当以试题为抓手,学生当以方法为引导,师生通力合作,才能踢好“临门一脚”。
1.教师层面
曾有人说,中国教育出现的一个奇特景观就是“爬题山、下考海”,这样的现状在高三临考冲刺阶段显得尤为明显,虽然后期备考时间更紧、任务更重,但是担当为国育才、立德树人重任的教师如何有效地发挥作用是应该研究的主要方向。《体系》中明确指出“四翼”的考查要求: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和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临考阶段“以考代教、以学促教、以题领学”仍然是备考的主旋律,但在备考的过程中试题资源的遴选、研判、讲评和反刍就成为科学备考的“核心竞争力”,是提升各学科备考能力的根本。
1.1 试题遴选力
高三后期,教师们往往有一个心态:担心自己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类题型没有讲到,而高考偏偏考到了,留下终生遗憾。教师们的这种敬业精神值得赞扬,但客观地说,此现象更多的是对试题研究不够深入,对教学不够自信导致的。高三后期复习过程中,各科资料、书籍堆积如山,试题琳琅满目,让师生应接不暇,疲于应付。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遴选试题,建好试题库,一般而言高考真题是最佳的试题资源,其次某些市、州的诊断性试题和联考试题等亦是不错的选择。试题库中的习题要系统性建立,强化主干知识的牢固程度、综合知识的融合程度、应用知识的紧密程度、创新知识的新颖程度,试题既要包括主干知识的深度也要包括基础知识的广度,同时还要注意对在某一个要点进行突破时,选择1~2 个考查较为全面的试题,其他试题中与所选试题雷同考查的要点不再重复,未涉及的考点整合在这1~2题中,如高三生物教师在复习“种群数量”时遴选了“2019 年全国卷Ⅲ第31 题”,经过分析就会发现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有“‘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发生条件”“K 值的具体含义”“K 值出现的原因”,但是对于与种群数量有关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区别和比较”“两曲线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种群增长曲线的应用”“种群数量的波动、消减”等考点本题没有涉及,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追设一定的与这些知识相关的问题,来达到解决一道试题,复习一类试题的目的。通过这样的讲评,既能减少学生重复刷题的技术性劳作,又能增强学生对该考点知识的全面掌握程度,还能强化《体系》中对“综合性”的考查要求,更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反思内省奠定时间基础。
1.2 试卷研判力
高三后期备考应遵循一个原则:最基本的事情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最基本与最重要完美结合。在临考冲刺阶段,几乎天天都在“练”“考”或“评”,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几乎省掉了“试卷研判”环节,殊不知,讲评课针对性不够、实效性不强、学生错题反复错,往往就是由这些细节导致的。那么,试题研判应该围绕哪些方面展开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试卷中小题的得分情况、难度系数、学生的常见错误、常见错误出现的原因等,如在研判“2019 年全国卷Ⅲ第5 题”(案例分享)时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能横向研判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能纵向研判出不同层次学生“原有水平”与“现有水平”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准教学的“最近发展区”。
【案例分享】(2019 年,全国卷Ⅲ,第5 题)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答案】D
表1 试卷研判断力分析
再如经过各次生物学科联考大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在“语言表达类”习题的解答中长期得分率较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没有理解清楚题意慌乱作答;答题语言逻辑混乱;学生一看到“长空”就有畏惧心理,总认为这类题型很难;理综考试时间分配不当,生物学科往往放在后面作答等。这些原因有的属于知识层面、有的属于能力层面、有的属于时间分配、有的属于考场心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馈,在获得第一手最有价值的试题研判资源后,也就找准了“真问题”,讲评课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科学高效。
1.3 试题讲评力
据调研,“一言堂”“满堂灌”“自娱自乐”的试题讲评模式仍然占据很大比重。要想提升试题讲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建议教师们可以采用试题讲评“四权”下放的模式,即把“分析权”“表达权”“总结权”“评价权”交还给学生。如对于“2019 年全国卷Ⅲ第5 题”的讲评,教师可以充分放权,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表2)。
表2
续表
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是整堂课的核心。通过这样的讲评模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看似枯燥的试题讲评课最终会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转化成一堂学术研讨课,实现师生共赢、智慧共享。
1.4 试题反刍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得到的经验要经过积累才能转化为自身固化的、可以复制的教学行为和能力。讲评课结束后,还应将课堂的闪光点与教师的启发点对接、学生的疑惑点与教材的知识点对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高考的要求点对接,一一做好记录,以便为下一专题试题的遴选提供经验和例证支撑。
2.学生层面
临考冲刺阶段大家更关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每年5 月底各学校将陆陆续续面临停课开展自主复习的情况,有的学生因为缺乏有效的、科学的指导,导致复习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成绩倒退的现象,“临门一脚”如何踢,要讲究战略和战术。教师们可以在“四层四翼”的指导下,采用“两层六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2.1 知识记忆层面——“课标”梳理法、考题精析法、资料涉猎法
“课标”梳理法(应对教材):尽管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但也至少有60%的基础题,这些题目考查的就是基础性、通用性知识。学生在复习期间,首先就是要对照《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把每科考点涉及的基础性知识掌握牢靠,检验的方法就是教材上的例题、练习题、资料分析题,旁栏思考题等要都能独立、熟练地解答。
考题精析法(应对考题):临考冲刺阶段,除教材外,试题是另一主要复习对象,对每一道试题,引导学生多想、多思考。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解答的逻辑顺序是什么?解题的思路有几个?同类试题是否见过?答案组织是否顺畅?怎样回答才能不丢分?
资料涉猎法(应对资料):广泛涉猎学科相关内容,既是枯燥学习的一种调节,更是丰富学科知识,延伸广度的方式。除了教材和各种优质试题外,还有相关读物、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等都是可以阅读的对象。众所周知,高考命题专家大多数是大学教授,他们的命题立足更高远。有时跳出教材和试题备战高考,更有不一样的收获,说不定还能与命题专家同频共振!
2.2 能力提升层面——阅读自学法、知识归纳法、合作共研法
阅读自学法:“看书”往往是高三后期教师们常说的一个词,也是学生常见的状态,但怎样“看书”却是教师们容易忽视的重要环节,有时,因为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这部分时间就白白浪费了。教师们可以进行如下引导:“看书”之前先想一想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以解决这一问题为目的;或者阅读之后概括归纳出系统性的知识要点或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深度思考,以进行再次阅读。
知识归纳法:各学科知识在学法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从共性的层面上讲,知识与知识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学生在自主复习期间应以知识点的联系为线索,建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法、模型建构法、图示法、概念图法、列表法等,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合作共研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班级之间、甚至学校与学校之间要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强化互助,在讨论、研究中学习,通过智慧的碰撞、启发并提升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共识、共享、共进、共赢,呈现出临考冲刺阶段学校管理的生态之美。
高考对每一位高三学子来说,既是对高中学习的总结,更是迈向高一级学府的新起点,它决定了大部分人接下来的人生轨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让我们行百里半九十,最后一公里,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