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结构与功能观”指导的DNA 拓展复习体系
2020-11-16贵州
贵州
“结构与功能观”是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下的重要观念之一,对于这一观念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这一观念也是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石。DNA是生物界主要的遗传物质,其功能与结构密切相关。从教学的角度来说,高中生物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与DNA 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利用“结构决定功能”这一基本观念,将DNA 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机地整合归纳,能有效地解决核酸的合成、PCR 技术、基因的表达等教学内容中的相关问题,化零为整,充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1.DNA相关知识的教学策略概述
1.1 “DNA”在新教材中的新思路(以人教版为例)
与2004 版人教版教材相比,2019 版人教版教材对“DNA”相关内容的编排顺序整体差异不大,但细节处理上有很多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描述和知识的呈现方式等方面。这些改进使很多结论更明确、编写更合理、科学史部分更符合史实且容易理解,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2019 版人教版教材中与DNA 有关的内容同样分布在必修1 和必修2 中。必修1 中“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的部分删除了“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直接说明DNA 和RNA 在真核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同时,将核酸的功能放在“核酸的种类及其分布”和“核酸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之后,简单叙述核酸的结构,再表明核酸的功能。
必修2 在整体上保留了原来的知识结构,但同样有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章节标题的变化,由“DNA 分子的结构”修改为“DNA 的结构”;由“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修改为“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由“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修改为“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删除第6 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的内容。其次是内容上的变化,除了语言描述明显简化以外,也出现了新的知识点,如“DNA 的结构”中,就介绍了脱氧核糖中碳原子的编号,并指明脱氧核苷酸链的3′-端和5′-端,而且在之后的“DNA 的复制”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等内容中都对核苷酸链的顺序有说明。这个变化是目前发现的涉及面最广、作用最显著的变化。
综合分析可以发现,新教材的编写更加注重“结构决定功能”的结构与功能观。
1.2 “DNA”复习课的常规思路
通常来说,新课教学是以教材为知识的直接载体,所以新课教学基本都是按照教材编写顺序进行,偶有调整,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初步形成知识网络。而一轮复习几乎是完全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少有调整和整合。二轮复习中,“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这部分包含于“细胞的物质基础”这一专题,而“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 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则属于“遗传的分子基础”专题,其他的相关知识分散在各个专题之中。
高考题考查的知识往往是高度整合过的,思维的跨度比较大,需要充分地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这需要对知识之间的衔接和联系有一个充分地掌控。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并在对应知识点的复习中进行相关知识的重复和迁移应用。
2.DNA复习教学的延伸与关联
2.1 DNA 与核酸家族
DNA 与RNA 同属核酸家族,分别由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构成。在真核细胞中,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少量DNA;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但多数RNA 在细胞核中合成。原核细胞的DNA 主要分布在拟核中,RNA 分布在细胞质中。除了人巨细胞病毒等少数病毒外,绝大多数病毒都只含有一种核酸,即只含有DNA 或者RNA。大多数生物以DNA 为遗传物质,但只含有RNA 的病毒以RNA 为遗传物质。
2.2 DNA 与基因
DNA 是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这些生物来说,他们的基因位于DNA 上。但并非所有的DNA 序列都能控制生物的性状,只有某些区域完成转录和翻译(或另有某些基因转录)后,才能控制生物的性状,这些区域称为基因,而这种能控制生物性状的特性称为“遗传效应”。所以,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但某些病毒(如HIV 等)没有DNA,遗传信息直接储存在RNA 中,所以这些病毒的基因位于RNA 上。
2.3 DNA 合成概述(含DNA 的复制、逆转录、PCR 技术)
DNA 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的,合成DNA 的过程通常有DNA 的复制、逆转录、PCR 技术等。DNA 的复制和逆转录是DNA 的生物合成过程(细胞内合成),PCR 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以DNA 为模板的体外扩增技术。这些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和原料,并且需要酶的催化和引物的辅助,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又不完全相同:逆转录的模板是RNA,DNA 的复制和PCR 技术的模板都是DNA;虽然所需的酶各有差异,但合成DNA 的直接原料都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2.3.1 DNA 的复制与ATP
DNA 的复制过程是需要能量的,首先是双链DNA 解旋的过程需要能量,这些能量由ATP 水解提供。其次是脱氧核苷酸聚合的过程需要能量。实际上,不论是DNA 的复制还是PCR 技术过程,都不是直接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的,而是以脱氧三磷酸核苷(dNTP)为原料。dNTP在结构上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除了提供合成DNA 所需的原料外,还为DNA 聚合的过程提供能量,所以这个过程消耗的能量不是由ATP 直接提供的。
2.3.2 DNA 的合成与酶
DNA 是在细胞内合成的,主要包括解旋和聚合两个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 聚合酶的参与。但DNA 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而DNA 聚合酶只能从已有核苷酸片段的3′-端开始,沿着3′→5′的方向合成子链DNA,所以两条子链的合成方向是相反的。其中一条链的合成方向与亲代DNA 的解旋方向相反,只能解旋一段之后再合成,而且是片段式的合成,这些新合成的片段被称为冈崎片段。在冈崎片段加工和连接形成完整的子链DNA 的过程中,需要DNA 连接酶的参与。
由上文所述,DNA 聚合酶不能将两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直接聚合,因此DNA 的复制与PCR 技术一样,都需要引物的参与。DNA 复制的起始,DNA 引物酶能以解旋的DNA 链为模板合成一段引物。原核生物的引物是单链RNA 片段,真核生物的引物大多数是单链RNA 片段,也有少部分是单链DNA 片段。
综上所述,DNA 复制的过程中,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DNA 引物酶、DNA 连接酶等多种酶的参与。PCR 技术的原理虽然是DNA 的双链复制,很多条件与DNA 的复制也极为相似,但由于很多过程是人为操作的,所以只需要加入Taq 聚合酶(一种耐热的DNA 聚合酶)。PCR 技术过程中,解旋是通过高温变性完成的,不需要解旋酶;引物是外界加入的,不需要DNA 引物酶;PCR 技术扩增的往往是较短的片段,在变性(解旋)完成之后才进行子链的聚合,所以两条子链都是从引物开始连续合成的,不需要DNA 连接酶。
DNA 还可以通过逆转录合成。逆转录是以RNA 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RNA 复合物,再合成双链DNA 的过程。整个过程需要逆转录酶、DNA 聚合酶等酶的催化。
2.4 DNA 与半自主性细胞器
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少量的DNA,这是其他细胞器(不含细胞核)不具备的,而且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都可以进行自我复制。此外,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还含有mRNA、tRNA、rRNA、核糖体等物质,具备基因表达的条件,线粒体DNA 和叶绿体DNA 上的基因能进行表达并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发现上千种蛋白质,但至今发现叶绿体仅能合成13 种蛋白质,线粒体能合成60 多种蛋白质。
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DNA,所以具有不同于其他细胞器的特性,不仅可以进行DNA 的复制,也能进行自我复制。但事实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命活动,并非完全由自身的遗传物质(DNA)控制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核基因的控制,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自主程度是有限的,所以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2.5 DNA 与生物育种
常见的生物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单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多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基因工程育种(基因重组)、细胞工程育种(植物:细胞全能性;动物:细胞核全能性、细胞增殖)。
事实上,育种的核心就是“基因控制性状”,通过改变原有的基因种类、基因组成、基因数量等进而改变生物的性状,从而获得具有新性状或新性状组合的生物个体。体现了基因结构决定蛋白质(或酶)的结构,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最终表现为生物性状的差异。
2.6 DNA 与细胞分裂
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殖、生长和发育的基础。细胞分裂以DNA 的复制为前提,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以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为例,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的本质就是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事实上,染色体复制之后,数量并未发生变化,复制产生的两个子代DNA 分子与蛋白质结合后,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成一条染色体,两个子代DNA 所构成的结构称为姐妹染色单体。
以有丝分裂为例,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结构上有几个典型的变化。首先是间期和前期的变化:(1)核DNA 复制,数量加倍;(2)复制产生的两条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3)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形成短棒状的染色体;(4)核膜、核仁解体。其次是后期和末期的变化:(1)着丝点断裂,子染色体平均分配;(2)染色体解螺旋为染色质;(3)核膜和核仁的重建。
DNA 作为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复制和均等分配能维持亲子代间遗传的稳定性;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能最大程度保证子染色体的平均分配;染色质高度螺旋成染色体,能尽可能地保证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质)(或DNA)不断裂;核膜和核仁有重要的作用,但核膜的存在会阻止纺锤丝与着丝点的结合,也会限制染色体的移动,所以核膜和核仁有周期性的解体和重建;染色体便于分配,但高度螺旋的染色体使DNA 无法解旋,而影响DNA 的复制和基因的表达,因此分裂结束后,染色体需要解螺旋。从整体来看,所有的结构变化都是保证DNA能在亲子代间稳定的遗传,且不影响基因的正常表达。
此外,在分裂期由于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 不能解旋,所以不能进行基因的表达。但并非不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分裂间期转录产生的mRNA 等物质会在细胞内存在较长时间,同时核糖体等结构稳定存在,所以分裂期能合成某些蛋白质。
3.DNA拓展教学的知识网络简图
通过知识网络能更清晰地厘清复习的思路,并且能更好地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如图所示)。
4.结束语
以“结构决定功能”为核心的结构与功能观作为基础,充分分析DNA 的相关知识。在学习的同时,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深度理解和高度概括,以知识网络为载体,不断补充和完善知识体系。将DNA 的结构、功能、复制;逆转录;PCR 技术;细胞分裂;半自主性细胞器;育种;核酸的物质组成等诸多内容纳入整体,融为一个体系,有利于促进深度学习,加强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