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岩》之外的真实故事

2020-11-15王树仁

世纪风采 2020年11期
关键词:渣滓洞红岩原型

王树仁

罗广斌(1924-1967)

取材位于重庆市西郊歌乐山的中美合作所(白公馆第一看守所和渣滓洞第二看守所)斗争的长篇小说《红岩》,1961年 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描写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充分显示共产党人大无畏英雄气概的长篇小说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小说时至今日已50 多次再版,发行800 多万册,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并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歌剧《江姐》等。该书还被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命名为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2019年 9月 23日,《红岩》入选“新中国70年70 部长篇小说典藏”。现把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红色经典小说之外的真实故事述说如下,供读者备忘。

《红岩》的两位作者都曾被关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馆

《红岩》作者之一罗广斌:1924年11月22日出生于四川省忠县(今属重庆市)一个官僚大地主家庭。其同父异母兄长罗广文曾任国民党第十五兵团司令官兼一○八军军长。1949年12月在四川率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1954年任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任山东省林业厅厅长。1956年因病逝世,终年51 岁。

杨益言(1925-2017)

1939年2月,为躲避日军空袭,罗广斌随父母迁居洪雅县城,就读于洪雅县中学。后因“早恋”遭到父亲反对被中断学业并带到成都禁足在家里三年。1944年初,罗广斌跟随马识途(忠县人,西南联大党支部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到昆明西南联大附中学习。1946年随马识途一道到成都。1947年到重庆西南学院读书并担任新闻系主席和系联会(学生会)主席。1948年3月1日赴秀山中学任教员前,由刘国鋕、江竹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9月10日被捕,后从成都押送到重庆中美合作所,先后关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馆。

1949年 11月 27日,中美合作所的特务们对革命志士的屠杀进行到深夜。这时,人民解放军正向重庆胜利挺进,敌人为了集中力量尽快将渣滓洞的被囚者杀掉,将白公馆的特务大部调往渣滓洞,罗广斌趁机说服了看守班长杨钦典(重庆解放后自首,政府根据罗广斌等人的证言,对其宽大处理,并返回老家河南省郾城县。“文革”中被重庆公安局判刑20年。1982年,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撤销对其判决,回河南老家继续务农)交出牢门钥匙,组织了连其自己在内的白公馆19 名难友越狱脱险。1949年11月 31日重庆解放后,其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重庆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重庆市青联副主席等职,并与杨益言、刘德彬合作,公开发表了报告文学《圣洁的血花》、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等。1961年,与杨益言合作完成长篇小说《红岩》的创作,后成为重庆市专业作家。1967年 2月 5日,其在家中被绑架。2月10日在被关押地坠楼身亡,年仅42 岁。1978年11月11日,重庆市为其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悼词中回避了“自杀”“他杀”问题,而笼统地说是“被迫害致死”。其家属多年来致力于调查此案,终因时过境迁、人事纷繁而无果。

《红岩》另一位作者杨益言:原籍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1925年11月 18日生于重庆市朝天门。1937年起在武胜县初中读书。1940年到重庆市北碚兼善中学读高中。1944年考取上海同济大学工学院电机系。1948年初因参加反美反蒋的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并遭缉捕。被释放后回四川,到重庆市中国铅笔厂职工夜校当教员。同年8月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第二看守所渣滓洞。1949年4月被亲友多方营救出狱。从1950年4月起在重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市委工作,先后任科长、办公室主任、常委等职;1950年 7月 1日开始在重庆《大众文艺》上发表三人合作的报告文学《圣洁的血花》。1952年经刘德彬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三人又合作了《在烈火中永生》《红岩》。他将自己收到的《红岩》稿费全部作为党费上交。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四川省重庆文联专业作家。1979年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2001年将《红岩》手稿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2017年5月19日在重庆病逝,享年92 岁。

历经三年《红岩》问世

1958年11月的一天,时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党组书记、社长兼总编辑的朱语今和编辑王维玲从北京来到重庆。朱语今和王维玲在共青团重庆市委机关驻地找到时任共青团重庆市委办公室主任的杨益言后,对杨益言说的是,他们两人是专程来重庆找杨益言、罗广斌和刘德彬的。因为共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提出要组织团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写文章后,他们从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团的情况》看到了三人所写的《江姐》《小萝卜头》《挺进报》等革命回忆录的报道,很希望他们能把渣滓洞和白公馆的革命斗争用长篇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

杨益言一听让他们三人写长篇小说,马上说:“我们从没有想到写长篇小说,我们写的那些文章,都是历史材料,是希望向作家提供可能有用的创作素材。”一听杨益言的回答,朱语今就提出了想与罗广斌和刘德彬见见面的要求。杨益言说两人现在正在长寿湖农场劳动锻炼,接着就领着朱语今和王维玲去了农场。在长寿湖农场,经过朱语今和王维玲的进一步做工作,罗广斌等三人虽然勉强应承下来,但明确表示:“这事还要听市委的,市委要我们写,我们就写;市委不让我们写,我们想写也写不成。”可是回到重庆见到市委领导后,市委领导认为既然是组织团干部写作,就决定由杨益言和罗广斌(时任共青团重庆市委统战部部长。当时虽然下放到长寿湖农场劳动,但编制在共青团市委)两人去写,不同意刘德彬(1949年11月27日从渣滓洞脱险,1957年被打成“右派”)参与,并指定肖泽宽(时任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部长,后曾任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部长等职)代表市委负责组织领导罗广斌和杨益言的小说创作。

此后,肖泽宽首先要组织部把罗广斌、杨益言从各自工作岗位上抽出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集中精力、专心写作。他还亲自和两人谈话,表明市委对他们写作的支持和希望。在与罗、杨交谈中,他发现两人对狱中革命烈士的思想和事迹比较熟悉,但对国民党敌特人员,特别是敌特上层人物了解不多,也感受不深。因为要写好反映对敌斗争这样题材的小说,就要对敌我双方都有深入的了解,深刻的理解才行,所以他觉得这一课必须补上。为此,在他的提议下,市委领导批准,准许两人到公安部门查看有关的敌特档案,提审在押的敌特分子。罗广斌和杨益言在翻阅有关特务交待的档案时,发现了一整套跨度长达15年之久的特务日记,使罗、杨对特务内部互相倾轧、尖锐矛盾、发展变化,以及各种人物的面貌、心理特点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了解。这为他们后来成功地塑造几个高层军统大特务的形象,提供了新的条件、新的角度、新的深度。

1959年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旗飘飘》第六辑,发表了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的《在烈火中永生》。这篇作品以罗广斌和刘德彬1956年在青年团江津地委所作报告为基础整理成文,实际上是长篇小说《红岩》的雏形。1959年冬,罗广斌和杨益言写完《红岩》初稿后,排印了50 本征求意见本。肖泽宽把征求意见本送给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兼市长任白戈(现代著名作家,后曾任四川省政协主席、中顾委委员等职)审阅。此前在两人开始动手写作时,任白戈就对这部长篇小说所要表现的思想和内容概括为8 个字:“表彰先烈,揭露敌人。”这次他读完征求意见本后,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小说的精神状态要翻身!”

如何使小说的精神状态翻身?怎样在作品中反映重庆解放前敌溃我胜的主流形式?怎样跳出真人真事的束缚,站在更高的角度反映监狱里边的斗争?这是肖泽宽当时考虑的几个最主要的问题。为此,他亲自出面,召开了三次座谈会,邀请了四川、重庆地下党老同志参加,给征求意见本提意见,给作者提供史实、史料、背景材料。正是在这样的一些座谈会上,罗、杨在已掌握的素材基础上不断充实和提高。比如《红岩》中的“红旗特务”郑克昌这个人物,就是在老同志座谈会上提供的线索。其原型就是原保密局渝站渝组组长李克昌,此人专门搞“红旗特务”那一套,重庆解放后,很久才在黔江被抓获,后押回重庆。肖泽宽立即叫他们去翻看李克昌的全部供词记录,使罗、杨对特务的狡猾、阴险、罪恶行径、心理变化,有了较深刻、较具体的了解。这为后来在《红岩》中塑造郑克昌这个特务的复杂形象,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经过两人的认真修改,《红岩》终于定稿,并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61年12月出版发行。《红岩》正式出版前,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处书记李唐彬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形势,为了不影响《红岩》的出版发行,作出“刘德彬暂不署名,以免被动”的指示。

《红岩》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进行典型集中概括写成的

长篇小说《红岩》的生活来源于中美合作所(渣滓洞和白公馆),它经过一个集中、概括、典型化的创作过程。尽管这样,在《红岩》与读者见面后,许多读者却总认为写的是真人真事。《红岩》的作者之一杨益言后来是这么说的:“应该说,这部作品所描写的环境、人物、事件,在历史上确实是有过的,是真实的;但同时也应该说,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和事,往往不那么集中,不那么连贯,因此,在创作时就不能不有集中、概括,这样加工的结果,小说中出现的人和事必然就和历史上的人和事有所不同了。”

作者珍藏的1961年版《红岩》

正因为这样,作为小说,《红岩》是没有像写革命回忆录那样完全写真人真事,但却是有原型的。例如《红岩》中的江雪琴(江姐)就是以革命烈士江竹筠为原型加工塑造的。为了使小说中的江雪琴的形象更加饱满鲜明、典型化,作者在写江雪琴时,就不限江竹筠的其人其事,也用了他人的事。历史上在狱中斗争中,江竹筠被囚的女牢房就从没发生过“绣红旗”的事情,但在《红岩》中却写了江姐在女牢房“绣红旗”的情节,实际上这是把发生在白公馆的男牢平二室罗广斌、丁地平、陈然和刘国鋕等“绣红旗”的事移植给了江姐。再如《红岩》中牺牲了的刘思扬,在小说问世后,知道作者罗广斌身世的人就说小说中的刘思扬的原型就是罗广斌。其实,刘思扬的原型是两位烈士,一位是刘国鋕(中共重庆沙磁区学运特支书记,1949年 11月 27日被杀害于歌乐山松林坡,时年28 岁);一位是王朴(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经济实体南华贸易公司经理,1949年10月28日被杀害于重庆大坪,时年28 岁)。《红岩》中刘思扬的不少细节,都取材于刘国鋕的生活经历。例如刘思扬写的就义诗,就是刘国鋕写的;刘思扬在重庆住的那座公馆,就是刘国鋕住过的等。再就是《红岩》中视死如归的许云峰,虽然其原型主要是革命烈士许建业,但却是由许晓轩烈士等两三个生活原型集中概括而成的。

至于《红岩》中的中共重庆市委领导人李敬原,中共党史中根本就没有此人,是作者根据小说的需要虚构的人物。而《红岩》中颇具传奇色彩的华子良和双枪老太婆,也属于虚构一类。《红岩》问世后,有人就曾大肆宣扬他就是《红岩》中的华子良。其实,作者在写《红岩》之前,根本就不认识这个人,也不知他的“英雄事迹”,小说中的华子良是依据在渣滓洞听到的一个传说塑造的。而双枪老太婆也是虚构的人物。作者在写《红岩》时,感到只写狱中斗争是不够的,还应当写狱外的同志和斗争作陪衬,才能充分显示斗争的规模,因此才塑造了双枪老太婆这个人物,并把其和传说人物华子良连在一起。

总而言之,因为历史人物和小说人物根本不同,所以说小说里的正面人物某某就是历史人物某某,是极不确切的。

《红岩》中四个反面人物的归宿

从 1949年 9月 6日至 11月29日,国民党军统对关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政治犯进行了集体大屠杀。目前仅有案可查的死难者就有321 人,尤其是11月27日最为惨烈,这一天就有207 人(渣滓洞180 人,白公馆27 人)遇害,史称“11·27”大屠杀。所幸的是渣滓洞有15 人脱险,白公馆有19 人脱险,加上在白公馆被提出枪杀,身中三枪未死,从尸坑中挣扎出来顺利脱险的谭模,“11·27”大屠杀中有35 人活了下来。那么,是谁直接指挥和参与了“11·27”大屠杀?《红岩》中都有描述,而且还都有原型。现把《红岩》中四个主要反面人物原型的归宿简说如下:

重庆渣滓洞监狱

徐远举:《红岩》中徐鹏飞的原型。1914年12月生于湖北大冶。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曾先后任西昌行辕第三组组长、成都经检大队大队长等职。1946年7月调任重庆行辕二处处长。1948年升任国民党保密局西南特区区长兼西南长官公署二处处长。1949年12月在昆明被卢汉起义部队捕获后,被押回重庆白公馆关押,1956年转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关押。1973年 1月 22日在押期间去世,终年59 岁。

周养浩:《红岩》中沈养斋的原型。1910年生于浙江江山。先后担任息烽集中营主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保防处处长、保密局西南特区副区长等职。1949年12月在昆明与徐远举同时被卢汉起义部队捕获后,被押回重庆白公馆关押,后转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关押。1975年 3月 20日,作为最后一批被释放的战犯释放后,去美国投亲。1990年在美国逝世,终年80 岁。

徐贵林:《红岩》中渣滓洞看守所所长“猫头鹰”的原型。本名徐天德。1919年生于河南安阳。1947年12月任第二看守所(渣滓洞)看守长,他生性残忍,狱中革命者给了他一个恶名“猫头鹰”。1949年11月14日,亲自参与杀害江竹筠等 30 人,11月 27日指挥了渣滓洞的大屠杀。大屠杀后率部逃离,编入胡宗南部七十六军八十师,后在三台县被解放军俘虏。按一般俘虏释放后的1950年元旦潜回重庆南岸弹子石惠工村57 号岳父家,伪装为菜贩,3月22日被重庆市军管会公安部逮捕,同年5月18日被执行死刑。

杨进兴:《红岩》中白公馆看守所所长(用的是原名)。1917年生于浙江宣平。1940年参加军统。1946年升任重庆白公馆看守所所长。1949年 11月 27日大屠杀中,亲手杀害了王振华等革命烈士,甚至连婴儿也不放过。11月29日又奉周养浩之命,将关押在市区新世界饭店的32 人押往松林坡杀害。大屠杀后逃往成都,后又逃往华蓥山打游击。新中国成立后潜逃到南充县青居乡,改名杨大发伪装成贫农隐藏。1955年6月经群众检举,被公安机关捕获。1958年 5月 16日,在重庆公审后被枪决。

笔者有一本珍藏了35年的小说《红岩》,为了读它,也发生了许多故事。“文革”期间,因作者罗广斌被污蔑为“叛徒”,该书也被列为禁书,幸而在同学的默契之下被保存了下来。虽然1978年罗广斌被“平反”,《红岩》也“重见天日”被出版发行,而后又被多次再版印刷,但于1969年就成为中学教师的我却没有去购买新出版的《红岩》,而是一直珍藏着我的这本“破得这样”的《红岩》,因为这本书早已融入了我的生命之中。

猜你喜欢

渣滓洞红岩原型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传承好红岩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包裹的一切
参观重庆渣滓洞缅怀先烈
参观重庆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旧址感怀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三)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二)
在渣滓洞看一副副镣铐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