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关系中的预测失败现象初探

2020-11-15王剑峰

社会观察 2020年1期
关键词:预测现实理论

文/王剑峰

国际关系预测作为预测科学的其中一个分支,它是指在深入把握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及现实状况基础上,遵照国际关系演进的规律,以科学、详实和精确的调查统计数据和国家对内对外政策、信息为依据,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未来国际关系中的未知事件和不确定事件进行分析、预判和测定的科学活动。国际关系预测的内容和范围一般主要包括:危机、冲突与战争爆发的临界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国家间关系的走向、国家间实力对比(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动、国家对外政策的演变,以及大国领导人竞选结果,等等。国际关系预测所运用的不同方法是与现代科学研究程序密切相关的,然而,即便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的国际关系中的预测活动依然会出现预测失败的现象。本文希望在分析国际关系中的预测失败现象后,找寻出预测失败的逻辑机制。

国际关系预测的功能及其天然困境

(一)争论中的国际关系预测

不同的学者和学派对理论或国际关系及其理论是否需要具备预测的功能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学者指出国际关系理论不需要过度强调预测的功能,甚至认为预测已经超出了国际关系理论的范畴。然而,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预测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一项重要的功能,预测是检验和衡量国际关系理论有效性、可行性与可信性的重要标准。

尽管学者们在国际关系的预测上存在学术争论,但事实上,预测在理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预测的准确性是一个好理论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种成体系的和成熟的社会科学理论亦概莫能外。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学科发展来说,随着一个学科的逐渐成熟,预测将成为该学科的一项衡量标准和例行操作。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理论建构,还是学科发展方面,预测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预测工作至关重要。据此,本文将预测视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项重要的功能,预测是国际关系学科最终走向成熟发展的一个显要的衡量标准。

(二)国际关系预测的天然困境

首先,预测主体对有效信息和科学资料掌握的有限性。科学的预测建立在对有效的和充足的信息和资料的深入了解和掌握之中,这对于国际关系中的预测来说就意味着预测者需要熟知国家对外决策的核心信息,但这显然与外交决策过程的保密性及外交文件解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时限规定相抵牾,并且,即便是解密后的文件也未必能反映出某一事件的全貌。在信息掌握不全或数据缺乏可靠性的前提下对国际关系作出的预测难免会导致失败。

其次,预测对象的不稳定性与复杂性。国际关系自诞生以来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今国际关系的发展与演进变得日益复杂、迅猛,世界政治的内涵与范畴处于剧烈的变动中,国际体系中的结构、进程、文化等要素并非恒定不变。国际关系预测客体的这些动态复杂特性致使充分、全面和细致地预测持续变动中的复杂国际社会中的全部现象是不可能的,国际关系领域中的这种动态复杂性大大增加了预测的难度。

最后,预测过程的非实验性和不可重复性。国际关系预测的其中一个困境在于其不能对国际关系的现实进行试验,以及凭经验检验各种不同的未来模式。社会现象在时间上的不可逆性使得国际关系预测无法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重复性的可控实验和检验,因而就天然地失去了对预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误差进行修正的机会,由此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预测失败。

国际关系预测失败现象的表现形式和领域分布

(一)国际关系预测失败的主要表现形式

其一,未能对未来国际关系中的某个具体事件或发展趋势的发生或出现作出预测。一般来说,长期专注于国际关系某一领域的研究者未能恰当预测到某一国际事件的发生或国际趋势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国际事件与国际现象的突发性、偶发性与反常性,它们大大超出了预测主体的判断范畴,甚至也不在整个社会群体的认知范围之中。预测领域和预测对象的难易程度与预测成败与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其二,所预测的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或具体事件与实际发展状况大相径庭。例如,福山根据苏联解体的社会事实,预测社会主义的彻底失败标志着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据此作出“历史终结”的断言。然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高速崛起打破了福山的预测。这类国际关系预测失败的根本缘由在于作出预测时的国际环境和形势与预测结果发生时的具体情况相去甚远,国际情势变动之迅疾与不确定造成了预测的结果与实际不相符。

(二)国际关系预测失败的领域分布

第一,预测方法不同的领域。在较适用定量预测方法处理的研究领域中预测最为发达,预测率最高;在定量预测方法难以适用而必须采用定性预测方法的分支领域中,预测发展最迟,预测率最低。纯粹的定性预测主要依凭过往经验知识作为判断未来的依据,根据类比方法预测过往阶段出现的事件将继续在未来得到延续。然而,完全依据经验知识预测未来的国际事务是极容易导致预测失败的。当然,这里按预测方法对预测成败的分析都是相对而言的。

第二,预测时限不同的领域。一般来说,短期预测难度最大,因为这种预测在接近决策过程时摇摆不定,且短期预测的最大弱点是不能预见偶然性。而长期预测由于时间上前后跨度大,使得预测者在初期阶段作出的预测结果往往与处于动态演变中的非稳定的国际关系现实不相吻合。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都存在一定的弊端,相对而言,这两大预测领域出现失败的情形较为普遍。

第三,预测内容不同的领域。国际关系预测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宏观预测和微观预测。微观预测的失败风险要高于宏观预测,因为预测一般是针对事物发展和结果发生的模式或者总趋势,关乎事物的未来发展,而非具体事件的发生。国际关系中的预测一般都是从可能性的视角出发,但它无法预测到“未来过程的”准确形式和日期。

第四,预测性质不同的领域。国际关系预测按性质不同可分为方向、程度和事件三大预测领域。方向预测是指对国际事件的前进、停滞或倒退三大发展趋势的概然性分析;程度预测涉及对某一国际事件变化方向及其变化程度大小的研判;事件预测是三种不同性质预测中准确率最低的,因此也被认为是最难的预测。具备常识性知识的人员便可对一般发展方向作出准确预测;对某一领域充分熟知的专家可对国际事务发展的程度大小进行合理的预测;而预测失败一般发生于国际事件预测中,该领域的不确定性、非均衡性和偶发性因素往往是导致预测失败的原因。

国际关系预测的基本原则与预测失败的因果关系

国际关系中的预测遵循着若干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对提升预测的准确率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而背离这些基本原则的预测活动一般都难以避免走向失败。

规律性原则。国际关系中的预测与规律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某种国际现象或国际事件的出现与发生如果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那么对它们的预测准确率就相对较高。如果某个国际现象的出现或国际事件的发生是不规律的,那么它们的预测结果的精确度就会存在很大偏差。规律性原则的另一层含义在于社会规律必须依存于人的活动,并且,大部分社会规律往往只是一些表象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难以进行精确观察和控制的,而表层规律的浅显性、迷惑性和诱导性使得预测者难以把握事物发展的深层次动因,社会规律的这些消极特征极易导致预测失败。

数据驱动原则。预测分析使得人们在做决策时越来越注重“数据驱动”,也就是更依据可靠的、经验的证据而不是个人的“直觉”。现代的国际关系预测研究更多的是依赖或借助于在数据收集、统计和分析基础上结合个人的经验知识进行预测。国际关系预测结果的精准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预测方法的科学性和数据的可靠性,其中,科学的方法是预测的形式,可靠的数据是预测的内容。预测失败一般多是前期的数据掌握不充分,或者所掌握数据的真实性存疑。

概率性原则。社会科学中的预测一般多为概率性预测,利用概率原理,人们可以就未来国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推测。这是因为社会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在多种因素的交替、循环影响下使其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因此,社会科学预测更多的是作概率性预测。预测主体凭借对某一国际现象或国际事件出现或发生的概率的掌握,就可以依据已知现象或已经发生的事件预测未来的事态发展。一方面,概率性原则表明研究者的预测结果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达到100%的准确率;另一方面,概率性原则也从反方向上证明了国际关系预测失败是一种正常现象。

非线性原则。连续性原理是预测成功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所要预测的国际事件或国际现象的发展呈现出连续、统一和线性的趋势,那么根据最简单的相似性原理,预测者可以轻而易举地预测出未来的具体结果。然而,国际关系预测对象的发展图景和趋势在更多的情况下与过往阶段的图景和趋势并不总是一脉相承的,国际关系发展的非线性趋势更为明显。这里的非线性是指对过往趋势的一种整体突破,意味着非连续性,预测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尚未形成一种技术,允许预测者在非线性因素出现时能够根据先前事件本身来进行预测。

可能性原则。可能性原则与概率性原则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国际关系预测研究的对象是随机可能性事件,而非肯定事件。这种可能性原则表明国际关系预测的是既可能发生亦可能不发生的非肯定事件。就此而言,国际关系预测失败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另一方面,国际关系预测中的可能性原则还意味着,预测者在根据过往的历史经验预测未来国际事务时没有通盘考虑当前和未来事物发展出现的各种可能性,只是单纯地根据庸俗的历史类比法预测未来,最终陷入预测失败的境地。

逻辑机制的失灵与国际关系预测失败

国际关系预测遵循着这样的逻辑:预测主体通过对国际关系现实的实际调查研究获取了所必需的信息、资料和数据,然后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开始进行整体的和系统的预测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最终得出预测结果,并将其应用于现实情境之中。但是,在国际关系预测按照逻辑机制推进的过程中,过度简化现实与“自我否定的预测”这两大外在干扰力量合力作用改变了既有逻辑机制的运行轨迹,由此,失灵的内在逻辑机制最终阻碍了预测进程的正常发展,国际关系预测失败就此出现。

(一)简化现实

对现实的简化和变量的控制运用于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中会存在重大危害。国际关系预测可靠性的其中一项要求便在于前期准备阶段掌握充分的、真实的和全面的数据和信息,然而,由于理论本身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和简化,仅考虑少数变量,预测失误完全是可能的。例如,肯尼思·华尔兹将大国作为国际体系中唯一的分析单元而不考虑体系中其他行为体,且在剖析大国行为体时,华尔兹基于变量简洁性和可操控性的目的忽视一国内部特性的差异,而将所有的国家视为无政府状态下的功能类似的同类单元。在过度简化现实后形成的体系结构理论的主导下,华尔兹选择性地忽视了苏联内部因素,并认为最具稳定性的两极结构将持续存在下去。然而,恰恰是这些国内因素最终合力作用促成了苏联的解体和两极结构的崩溃,过度简化现实的危害导致了华尔兹的预测失败。

过度简化现实对既定的预测逻辑机制的破坏之处主要体现在“预测信息”这一起始环节。由于科学意味着简洁性和简单化,而非包容一切,这就导致科学化和简化后的理论模型无法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基于简化后的理论模型来认识现实必然会出现挂一漏万的情况。理论之所以难以预测某些现象和事件主要在于理论将现实过于简单化了,而在简洁性要求规定下构建起来的预测理论,只重视现实中的某些关键的与核心的变量而忽视了其他重要因素。简化现实的代价作用于国际关系中的预测就会导致预测的结果与最终事态演变的结果严重不相符。

(二)自我否定的预测

“自我否定的预测”是指行为体在意识到理论的内容后会改变自身的行为,最终致使理论出现错误。它对国际关系预测失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尽管一项国际关系预测建立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以及充分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的基础之上,但是这种预测结果一旦公之于众,却反而使现实以与其本该发展的结果相反的面貌和趋势呈现出来,最终导致预测失败。国际关系理论家面对的一个“预测困境”就在于他们所要预测的人类是有意识的群体,并能反作用于和修正他们所面临的变量和条件。他们有时可以看到未来正在成形;在有限的范围内,他们可以设法加速、迟滞,甚至推翻趋势的走向。

在国际关系预测的一般程序中,“自我否定的预测”对既定逻辑机制的破坏就在于“预测结果”这一环节。“自我否定的预测”出现与社会现象的稳定性存在很大关联,预测结果公布后之所以引起反向效应,主要根源在于社会预测对现象的变化和行为体心理的预期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科学的预测同时包含对现实的批判,如果这种批判被人们接受就会对现实加以改造或改良,使得社会朝着另外的方向发展。国际关系预测中的“自我否定的预测”在更广的层面上折射出了社会科学在预测中的两难境地,即如果将预测的结果公之于众,那么预测将变得明显无效;如果未将预测结果公开宣布,预测则将变成“马后炮”。

对于过度简化现实的弊端来说,预测主体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并且,在预测失败后应及时地将自己所利用的预测方法和理论,以及预测失败的结果与现实发展状况作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通过现实与实践的检验不断修正过度简化的不足。而对于“预测的自我否定”这一外在干扰因素来说,要在短时期内彻底根除这一缺陷是不切实际的。这需要预测主体综合考量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在复杂的情势中作出相对准确的概率性预测。

结语

国际关系预测失败是一种正常且普遍的现象,预测失败的研究者亦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苛责与诘难,而作为旁观者更不应对他人的预测失败进行冷嘲热讽。预测功能的实际实现要求把认识论的思考和实践的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故此,我们应该反思预测失败的案例,并从中找寻出用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论的缺陷与不足之处,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预测的方法与程序,从而不断提升预测结果与现实发展情势的吻合度与预期效果。可靠的国际关系理论预测在国家对外政策制定中亦有助于决策高层对国际局势的发展演变未雨绸缪,国际关系预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为国家的对外决策服务,从而使得国家的各项对外政策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最大程度地利益化。

猜你喜欢

预测现实理论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福彩3D中奖公式》:提前一月预测号码的惊人技巧!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预测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