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的“此在” 做真实的自己
——浅析《局外人》与存在主义
2020-11-14范卿
范 卿
(烟台大学 山东 烟台 264003)
在最初的时候,笔者仅仅对“存在主义”这一名词因疑惑而产生兴趣,存在就是存在,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吗?不过转念一想,存在即为合理,遂决定以《局外人》作为对存在主义的分析理解之作。
一、故事概述
作品塑造了一个名叫默尔索的男人,坚持不说谎话,生性真实不虚假。与朋友去海边度假时,出于自卫杀掉了一个阿拉伯人,而后在审判中又因一个理由——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泣,最终被判处死刑。故事中夹杂着几个与主人公默尔索有关人物的叙述,从侧面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使其变得更饱满、立体。
二、存在主义的定义
“存在主义”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它是当代西方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同时,“存在主义被视为‘克服'各种异化的努力,包括自我与世界、他人以及与自身关系的异化。还有更直白、更强烈的说法。存在是一种不断的奋斗,一种永远的选择,它以激进的自由和无限的责任为标志。”
三、作品与理论结合
《局外人》这个故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主人公默尔索处理母亲的葬礼以及葬礼之后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直至应朋友之约去海边度假,开枪打死一个阿拉伯人。第二部分写默尔索在狱中的生活,包括律师和预审法官对他的询问,最后的审讯及判决。两部分按时间顺序相继展开,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刻画了存在主义的“默尔索”形象。
(一)在母亲葬礼上的默尔索
在葬礼上,默尔索表现得很迟钝麻木,很无辜无情。“‘你愿不愿意瞧瞧?'他疑惑。我说:‘不愿意。'”“身着条纹长裤、黑色礼服的他一边拨电话,一边询问我:‘在盖棺之前你是否还想再看看您母亲?'我说不用。”母亲已经死了,默尔索却不合乎常理、不合乎情理地一再拒绝看母亲最后一眼。这已经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了。“喝过咖啡,我想吸根烟……于是便递给看门人一根烟,与他一起抽了起来。”而后,他竟然在温暖的房间里,在咖啡的作用下,伴着鲜花的芬芳,睡着了!他的这些举动,显示出他好像并不爱自己的母亲,对母亲的死毫不在意,一点也不会影响他的心情。他甚至饶有兴趣地观赏着养老院目所能及处的景色。“在马朗戈高高的山峦之上,日头已经高悬,大海被山峦间隔,红霞漫天……如果没有母亲这件事,散步乡间应当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在母亲的葬礼结束后,他想的是赶快回到自己在市区里的家。
总体来说,默尔索在母亲的葬礼上好像只是个演员,而且还是一个业余的不称职的演员;是一个被动参加者,而不是一个主动参与者;是一个事不关已、麻木不仁的旁观者,而不是一个正常世界中人们所认为、认识、熟悉的儿子的形象。他没有表现出对母亲的不舍,一切都太程式化,太冷漠了。流程顺序都很对,唯一不到位的是默尔索的表演。仿佛没有用真心,缺少真情投入,全是默尔索自然随心的表现。但这或许就是存在主义所讲的“本真”吧。“存在主义并不仅仅是谈论,更在于召唤世人回到那本真的状态。”
“生存的‘个体性'和‘本真性',都是表示有所成就的词语。我们现在可以说按他人要求和期望生活的人就是非本真的人。”存在主义还认为,“即使在解决个人的现时的存在问题的时候,也只能以个人的存在的自我显示为中心去对待和处理。”所以这种执着于追求本真、追求个人自由与幸福的存在主义,会被社会误认为是自私,因为他们表现得太以自我为中心。
(二)在狱中的默尔索
《局外人》还体现了现代司法罗织罪状的邪恶属性,对于默尔索人性与精神上的迫害。对默尔索刑事案件的调查,一开始关注点就不是命案本身,而是针对他本人。其实一个淡然超脱、本分守己的小职员的平庸生活又有什么可调查的呢?但是因为默尔索为母亲守灵时抽了一支烟,喝了一杯咖啡,而且还睡着了,在母亲下葬后第二天见了女朋友,看了一场电影等看似无动于衷、极其冷漠的行为,使得法律对这个出于自卫而杀人的公民竟然“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他死刑。这完全是出于对人性的质疑而作出的不公正的裁决。至于精神迫害,则是在临刑前,不信上帝的无神论者默尔索被忏悔神父纠缠不休。神父几乎是在逼迫默尔索死前皈依上帝表示忏悔,这其实也是神父在犯人临刑前该完成的任务。这是默尔索遭受到的人性的质疑与精神暴力。
世人无法体会、认识、感受默尔索,这其实也是加缪想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绝对不可能性”。默尔索拒绝说谎,展示出真正的自我,拒绝隐藏自己的感受,而这使得社会感受到了威胁。对加缪来说,默尔索不是社会的弃儿,而是一个可怜的人,他远非麻木不仁,而是被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所鼓舞。
默尔索糊里糊涂地被判处了死刑,但他并不怨恨,也不怀有敌意。人是什么也办不到的——即使自己的问题也不能对别人说清楚,更谈不到干预生活,改造自己或者进而改造人们的共同命运——这就是加缪的根本没有前途的哲学。
加缪曾说的“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 大概就是如此吧。这和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有异曲同工之妙。判断人的一生是否有意义,一是自我设定的意义;二是一切的前提是终有一死。这就是关于存在的哲学。
四、笔者经历感悟
就笔者自身经历而言,要做到存在主义真正所宣扬的那样就要学会忍受世人异样的眼光,因为世人总是主观定义每个个体都是一样的角度,一样的思考,一样的行为。所以每当有异于普遍的行为出现时,即使那个行为表现的就是最真实的自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它还是挑战了社会的常规。就像姥姥逝世时,笔者去参加出殡仪式,除笔者之外大部分亲人都泪水涟涟、悲痛欲绝。当时,身边的母亲低声问笔者为什么不哭,但笔者那刻的确没感到悲伤。这难道就说明笔者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吗?姥姥这一生,先苦后甜。年轻时为儿女辛劳,年老后儿女孝顺,称心如意。善始善终,生命的自然轮回而已,所以笔者并不过分悲伤。
所以,笔者自觉好像能稍微读懂默尔索。他只是一个痴迷于太阳的可怜人而已。他并不是无情,他只是被一种执着的热情激励着,勇于去表现真正的自己。
五、结语
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而存在主义追求的则是保持最初的那个特点,守住那份真。《局外人》也正是“因其重要作品真诚明晰、洞若观火,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而成为作家阿尔贝·加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笔者本人也会牢记存在主义中“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的话语,保持真诚,不断奋斗,成就精彩人生。